冬去春來,“春風柳暗花明”,處處是柳綠的世界。古代詩人刻意描寫柳樹發芽染綠的景象,用其奇花異草裝點春色。南朝梁元帝蕭藝的《青柳》可以說是較早出現的這方面的代表作之壹:
長條形吹落地面,輕花追風。
露珠沾嫌染綠,葉子小而不礙。
這首詩的第壹句描寫的是柔長柳技橫掃大地,清代詩人高定也有名句“大堤掃柳,春煙醉”(《村居》);第二句描寫柳絮隨風起舞;第三句用柳葉色著墨;最後壹句是關於柳葉的。全詩都是關於柳枝、柳絮、柳色、柳葉,突出了“綠”字。形象生動,似輕而美。唐代詩人何,寫《唱柳》更有詩意;
碧玉裝扮成壹棵樹,掛著壹萬幅綠綢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這首詩用“碧玉”比喻早春二月的綠柳,“綠綢掛毯”比喻綠柳乾的無數垂絲,“剪刀”比喻春風。它生動地描繪了柳樹的優雅魅力,歌頌了春風的神奇力量。是世界公認的柳吟名作。南宋詩人楊萬裏《新柳》詩曰:“柳過銀池百尺。春節詠新柳,無驚無險,傳達了新柳的神韻,情趣盎然,也是詠柳詩的代表作之壹。
柳枝柔軟纖細,春風拂動,宛如少婦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所以古代詩人稱之為“柳腰”,常用來形容女子纖細的腰肢。這是出自北周詩人庾信的《林間腰細,新豐多酒徑》(《昆明池與人夜宴》)和唐代詩人韓沃的《藥訣棋》
柳葉纖細如眉,給人壹種陰柔的美感。所以古代詩人常用它們來形容女性長而美的眉毛。唐代詩人李商隱寫過壹首詩,“柳眉空,榆莢飛買錢”(《談真母墓》)。
柳樹的花,顏色像鵝壹樣黃,披著白色的絨毛,像柳絮壹樣隨風飄落。古詩詞中關於柳樹的描寫,不僅有柳絮隨風飄揚的場景,也有用這種方式寫其他東西的。南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二》記載了這樣壹個小故事:謝晉安在壹個寒冷的雪夜和他的孩子討論文學。謝公馬上問:“雪是什麽樣子的?”他的侄子謝朗接著說,“除鹽和除鹽的空氣差可想而知。”他的侄女謝道韞說:“如果柳絮不是因為風。”①這個短篇故事家喻戶曉,而謝道韞以柳絮的形式寫出了雪花隨風飄落的情景,形象生動,貼切新穎,尤其為後人所稱道。
從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開始,就有這樣壹句話:“我已過去,楊柳依依;現在想來,天下雨了”(瀟雅蔡威),千古傳頌,柳樹與人世離別結下了不解之緣,漢代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據《三輔黃圖》記載,漢人送客到灞橋(古長安,今陜西省Xi市東)時,常折柳送別。據說歡送會舍不得。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懷念秦娥》壹詞中“楊柳年年落葉,巴陵傷逝”,即指此事。唐代詩人容閎的《湖上亭子》中有“柳條藤離情”之說,古詩詠柳常與抒發離別之情融為壹體。樂府的跨吹歌詞裏有“折”。只說怨與別”(南朝陳岑智靖:斷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也寫了《楊柳枝詞》,繼承了舊樂府曲《斷柳》,又有所創新。白居易在《楊柳枝八首》(壹)中寫道:“不聽老歌老歌。
折柳送別大多是在春天。桃花綠柳,載歌載舞的春色,與無望的離別心情相映成趣,更讓人心生牽掛,走得更遠。所以唐代詩人王維在《目送沈子歸江東》詩中寫道:“過頭柳疏,老師劃槳到門口。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妳走。”
古代詩人喜愛並吟詠楊柳,也喜歡種楊柳。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領袖歐陽修酷愛楊柳。他任揚州知府時,在建平山堂前種了壹株柳樹,稱為“歐公柳”。他在《送柳晨》壹書中的那句“堂前手植柳,別有幾個”是對詩人植柳的懷念。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任杭州知府,收兵救災,疏浚西湖,在湖上築堤,植芙蓉柳,狀如圖畫。杭州的名字叫“蘇公堤”,“蘇堤肖春”現在是“西湖十景”之壹。
古詩詞與柳有著密切的關系,柳以真摯的感情,獨特的表現手法。願當代詩人從古詩詞中汲取精華,從生活中汲取養分,創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關於柳樹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