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梁祝送春》原文及賞析

《梁祝送春》原文及賞析

華蓮·宋淳

朝代:宋朝

作者:朱

樓外垂柳千縷。想年輕,春天少待,走吧。遊子隨風飄柳絮。跟著春天走,看看去哪裏。

青山綠水聞杜宇。那時做無情人,莫也抱頭痛哭。送酒給春春默哀。黃昏時下雨了。

翻譯

樓外垂柳無數,仿佛要拴住這美好的春天,但春天只停留片刻便離去。只有柳絮還在風中飛舞。有了春風,春天回到哪裏?

在壹片綠色的山野之間,傳來了布谷鳥的啼叫聲。即使杜鵑無情,它們淒厲的叫聲也讓人心酸。舉杯告別寂靜的春天,黃昏突然下起毛毛雨。

給…作註解

領帶:系上。

青春:偉大的春天。含蓄是指詩人的青春。

少待:多待壹會兒。

遊子:還是。

杜宇:布谷鳥。

就這麽做:就算。

莫也:是的。

“放酒”句:放酒,舉杯;拿著,拿著,拿著。農歷三月底是春天離去的最後壹天。古人有斟酒炫耀春天的習俗。這句話類似於王拙的《點將臺唇》“試留春酒,問春無言,雨掃西山”。

雨天:形容雨的疾病。

做出贊賞的評論

惜春傷春,留春送,詞常調。這首《送春》詞,有著壹個女詩人特有的別出心裁和深情。

第壹部把風景化為情感,用筆純粹從“樓外掛陽”寫起。從柳絮隨風飄蕩的場景來看,字裏所寫的是壹株晚春柳,而不是新剪的仲春柳葉,葉片細密,符合送春的目的。柳樹的意象和折柳送別的習慣,使人從柳條想到送別,這是自然的;然而,從"寄"到"帖",把它想成"要年輕"卻是女詞人的獨特感受,雖然只是壹種轉換,卻蘊含著想象的飛躍,進壹步寫出了劉的柔情。風中蕩漾的千柳,像是千絲萬縷的溫柔情懷,試圖緊緊抓住春天。但是,“少活在春天”,畢竟春天留不住。至此,別人只是嘆息,覺得悲哀,詩人卻從隨風飄蕩的柳絮中生出“追春而見何去何從”的奇思妙想。柳絮的意象,在詩歌中或激蕩春愁,或飄零飄零,即使與“寄”聯系在壹起,也只是壹種“飛柳絮送春歸”(蔡紳《晁中錯》)的想象。朱卻把它想象成以女詩人特有的靈魂和執著深情地追隨著春天,想看看春天究竟屬於哪裏。從“牽絆”到“追隨”,進壹步書寫了劉對春天的無限眷戀和無止境的追蹤。

下壹部電影從《春歸》誕生,轉向從《送春的詩人》寫起。《青山綠水》是晚春的景象。這種綠色的樣子,包含著落花飛群的悲傷回憶,更不用說象征春天歸來的布谷鳥不時發出的悲鳴。妳聽到的無非是方春消失的景象。即使是沒心沒肺的人也會為此擔心。“做成”的句子從反面假設,而“莫也”的句子用搖擺不定的話語誇大了來自正面的悲傷,使感情更加酸楚。寫到這裏,正好引出女主角滿滿的悲傷。“春”不可停,“追春”難。只有《送春》:“送春酒無聲,黃昏下著雨。”這兩句話看似來源於歐洲詞“淚問無字花,紅飛越秋千”,卻獨具韻味。在詩人的感覺中,這個即將離去的春天,似乎帶著無限的傷感和感傷,默默地沈默著,默默地與傷害春天的詩人相對立。臨近黃昏,又開始下毛毛雨了。這“蒙蒙細雨”像是春天告別的呢喃,也像是春天歸來的嘆息。小三感情的灰暗和孤獨也隱約可聞。美就美在“沈默”和“細雨”之間有壹種看似不在的對應和聯系,讓讀者覺得這種靜靜飄著的“雨”似乎是壹種無言的“語言”。這個領域在早上是空的。結語意象豐富,為詞增添了別出心裁之外的遠情。

全詩通過描寫垂柳、飛舞的羊群、布谷鳥的哀鳴和細雨蒙蒙的春雨,形成了壹幅悲涼動人的畫面,壹個多情的女主人公在這幅畫面中把酒帶到了春天的生活,用詞優美,意境深遠。

辨別和欣賞

朱少女時,也是“賦有秀發,有靈秀之心”(宋代魏忠公《朱斷腸詩序》),寫下了壹首歡快優美的詩《春色》:“爭花正當時,芳菲不易見。誰能以針線更閑,以酒留春光?”——她想趁著美好的春天及時找花,和閨蜜們壹起玩。這不僅是因為芬芳絢爛的春光不易見(所以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她的青春意識,激發了她對美好青春的珍惜(所以她對春天更加可親可愛),所以她拒絕為閨房裏的“女訓”“女戒”去學什麽無味的針線活,而是欣喜地舉杯,邀來了春天少女般的伴侶。然而,曾幾何時,她歷經人世的辛酸(據說是“不幸父母早年未能判斷,未能選擇壹對夫妻”,“給了她壹個平庸的丈夫”,導致“壹生抑郁”,“每遇風月,皆傷其心”),朱卻將“送別春天”這句傷心的話,送給了後人。掃描前後的鮮明對比,讀者不僅能感受到舊時代的辛酸,還能從不同風格的女作家的藝術描寫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魅力,從而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

這是壹首關於珍惜春天的詩。詩的第壹部分表達了對春天的依戀之情,第二部分表達了對春天的傷害之情。全詩通過描寫垂柳、飛舞的羊群、布谷鳥的哀鳴和細雨蒙蒙的春雨,形成了壹幅悲涼動人的畫面,壹個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在這幅畫面中把酒帶給了春天的生命。文字優美,意境深遠。

詞裏首先出現的是垂柳。“樓外垂柳千株。要想年輕,春天就少待。”三句形容垂柳的青姿。這種“萬縷青絲掛毯垂”(何《唱柳》)的景色,以農歷二月(即仲春時節)為最典型。上面引用的祝賀詩中,有壹句“不知誰剪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它不同於《新柳》中“煙厚金輕”(明代楊基的《永劉鑫》)和《衰柳》中“風吹無葉”(宋代翁靈樞的《永劉璽》)。為什麽要用它來表達惜春之情?它主要是利用像絲線壹樣柔軟的樹枝的結構,讓事物的形象看起來是可以捆綁的。在作者的想象中,原本打算紮春天的柳條沒能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2月拖到了3月底,短暫停留後就果斷離開了。

“妳在風前飄柳絮,跟著春天,看妳去哪裏”這句話對晚春的景色有了進壹步的描述。柳絮是晚春最鮮明的特征之壹,所以詩人說:“飛柳絮使人春老”(範成大《晚春去唐路》),“飛柳絮送春歸”(蔡紳《鐘超錯》)。他們都把飛舞的柳絮與去年春天聯系在壹起。而朱卻獨辟蹊徑,把空中飛舞的柳絮描繪得像是在追尋春天的歸宿,探索春天的所在,找回春天,正如黃庭堅在他的詞中透露的那樣:“誰若知道春天在哪裏,就把他們叫回來壹起生活”(《清平樂》)。朱寫“追春”,比單純寫“放飛羊群”、“送春回家”或“春日催人老”更有意思。句中用“遊子”將“鐵春”與“隨春”聯系起來,造成了似乎為了救春而“壹計不成,又壹計生”的藝術效果。

像飛舞的柳絮壹樣,哀鳴的杜宇(布谷鳥)似乎被視為晚春的標誌。“青山綠水聞杜宇,所以無情,莫也悲淒。”在春天,草會長出花朵,山野是綠色的。詩人望著暮春的山野,心想:即使杜鵑無情,也是為“春去春來”而悲傷,於是發出了同情的叫聲。詩人通過這種搖曳的姿態,用杜宇點出悲涼的情懷,將最後壹部影片中的主角引上了舞臺。上壹部片子,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我就感覺到她在往樓裏看;從《依戀春天》和《追春》中,我體會到她在想象中馳騁,主人公對春天的愛完全是用垂柳和柳絮來表達的。現在從側面對比轉向正面描述。

“二話不說送酒給春春”。春天是不可能的,也沒有結果。主角只看到晚春美麗的田野,聽到鳥兒歌唱宣告春天的離去,只好無奈地“送別春天”。農歷三月底是春天的最後壹天,古人常在此時舉杯炫耀春天。唐末詩人韓沃在《春日終》詩中寫道“酒寄春愁,年年三月病”。朱很不情願地按老習俗“送走了春天”,但春天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傍晚突然下起的毛毛雨。作者用了壹個“闕”字,把“雨”變成了對春天的告別。這種寫法類似於王拙的“試留春日酒,問春無言,簾卷西山雨”(《點睛唇》),但把黃昏的雨和春天的告別聯系起來,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天冷漠的腳步,還是春天不得不去的告別的眼淚?

這個詞和黃庭堅的《清平樂》壹樣,擬人化了春天,表達了惜春之情,但在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開始追尋消失的春天,朱詞開始借垂柳系春,飛柳絮伴春向主人公送別,通過層次性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空靈唯美,朱詞則更依戀晚春的景色,有壹種悲涼的感覺,這大概和她的人生經歷有關。

創作背景

朱少女時期有過壹段純潔的愛情,但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最後因抑郁癥去世。這個詞反映了她對壹去不復返的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