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三陽”與臺閣體

“三陽”與臺閣體

“三陽”與臺閣體

明朝永樂、弘治前後,楊士奇、楊蓉、楊普三人,都因受大學士輔佐而被稱為“三陽”。他們作為太閣重臣領導詩壇,所以人們把他們倡導的詩歌風格稱為“太閣體”。然而,當人們提到泰格風格時,主要是指它的詩歌。

那麽以三陽為代表的泰格體詩歌到底是什麽呢?從內容上看,這些詩都是歌頌和平、粉飾和平的作品,內容很單薄。從形式上看,太閣體詩講究雅、美、巧,講究文字的輕松,追求壹種平和的宰相風範。由於對形式的盲目追求和對生活的缺失,他們的詩歌平庸乏味,缺乏活力和個性。他們的詩主要是為了應付體制、贊美聖人、社交、送禮而寫的,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太閣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三陽充其量只能算是作坊裏的工匠,而不是藝術家。

既然如此,為什麽泰格風會在明初流行起來?這其實是壹個“愛屋及烏”的問題。當時三陽身居要職,以太平宰相的身份踏足詩壇。他們有許多追隨者並不奇怪。壹般追求富貴的文人,進國子監前沈迷於八股文,入仕後再沈浸於三陽詩,把太閣風當作進壹步升遷的敲門磚。他們紛紛效仿臺閣體,從而逢迎娛樂,成為風氣,在官僚士大夫中盛行,造成明初形式主義衰弱,文風壟斷詩壇的局面,危害極大。這種情況持續了100多年(1403-1505),直到後來七子呼籲“文學必在秦漢,詩歌必盛唐”,才基本消除了泰格體的不良影響,卻偏偏陷入了仿古的泥潭。這是後話。

由於其政治地位,三陽影響並導致了壹段時期的形式主義,阻礙了文學的進步。韓愈、柳宗元以及後來的歐陽修也憑借其政治地位,使古文運動和詩歌革新運動得以順利進行並取得巨大成功,進而順應了文學發展的潮流。可見,身居高位的作家對文學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走錯了路,會把文學引向令人遺憾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