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元日的這首古詩

元日的這首古詩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寫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大年初壹激動、歡樂、萬象更新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政治革新的思想感情,充滿了歡快積極的精神。以下是我整理的壹首關於元月節的古詩。歡迎閱讀。

元日(1)

原文

鞭炮聲中,壹歲除以2,

春風溫暖屠蘇。

成千上萬的家庭每天都在消費(4),

總是用新桃換舊桃。

給…作註解

元月日:指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

(2)鞭炮:指古人焚燒竹子時發出的聲音。它被用來辟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壹歲除了:壹年過去了。除了,去世了。

⑶屠蘇:意思是“屠蘇酒”。喝屠蘇酒也是中國古代新年的壹個習俗。在新年這壹天,全家人都喝這種浸泡在屠蘇草中的酒,以辟邪,避免瘟疫,延年益壽。

(4)千戶:指門戶眾多,人口密集。彎彎:日出時明亮溫暖的樣子。

5.桃:指桃的象征,壹種古老的習俗。在農歷正月初壹,人們將申屠和雷宇兩個神的名字寫在壹塊紅木板上,掛在門邊以辟邪。也叫春聯。

翻譯

在鞭炮聲中,舊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愉快地喝著新釀的屠蘇葡萄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正忙著取下舊的桃符,換上新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第壹次拜丞相,開始自己的新政時寫的。1067年,宋神宗繼位,王安石被任命為江寧知府,隨即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講師。為了擺脫宋朝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和遼、西夏的不斷侵擾,公元1068年,諸神召王安石“壹而再、再而三入朝”,王安石隨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他投身政治,主持變法。同年過年,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春節,聯想到變法之初的新氣象,便帶著感情寫下了這首詩。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描寫了春節辭舊迎新的情景。壹片鞭炮聲送走了舊年,喝著醇香的屠蘇酒,感受著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戶戶的桃子都換上了新的。

這是壹首關於古代迎接新年的即興作品。它以民俗為基礎,敏感地吸收了春節期間普通人的典型素材,抓住了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細節:放鞭炮、喝屠蘇酒、換桃符號,充分展現了年貨節的歡樂氣氛,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鞭炮聲壹歲,春風暖屠蘇。”元旦節日燃放煙花,這是壹個古老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在古代習俗中,每年正月初壹,全家人都要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以“驅邪”,避免瘟疫。

第三句“千家萬戶過日子”,繼承了以前的詩詞,意思是每個家庭都沐浴在早春朝陽的光芒中。最後壹句描述了轉發討論。掛桃符也是古人的習俗。“總是用舊符號替換新桃子”是壹種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符”字,舊符省略“桃”字,因七節各句字數限制,交替使用。

詩歌是人的聲音。許多評論家註意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和現實也有其自身的比喻和象征意義。王安石的詩充滿了歡快積極的拼搏精神,因為他當時是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的任期內,就像人們用新的代替舊的壹樣,他廢除了舊的政治,實施了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體現在他的詩裏就特別歡快。這首詩歌頌了新生事物的誕生如“春風回暖”般充滿活力;“明天”照耀“千家萬戶”。這不是普通的太陽,而是新生命的開始。政治改革給人民帶來了光明的未來。句末“常以新桃換舊桃”,表現了詩人對政治改革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滿足和喜悅。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指出新事物總是取代衰落的事物。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線描手法,但卻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同時通過1月1日更新的習俗,寄托自己的思想,顯其內涵而不露。

著名專家評價

王翔《千詩補校》:“此詩自明。其初拜項,則新舊,其從其政。”

熊白旗《宋代八大宗師詩選》:“此詩既是新年句的新寫法,又是新的寫法。兩者結合緊密,渾然壹體,把元日熱烈明亮的景象寫得淋漓盡致,歌頌和肯定了實施新法的勝利和光明的前途。”

姚殿忠《唐宋詩選註》:“用‘變’字,即寫當時的風俗習慣,為讀者開辟新詩。揭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後的和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