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釋義:
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釋義:他時而用商音高歌,時而以羽聲細吟,其間雜以宛轉流利的徵音,這時都城裏聚攏來跟著唱的不過數人而已。這說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著和唱的就越少。
示例:
我在省城,只聽人稱贊靚雲,從沒有人說起逸雲,可知道~呢!(清·劉鶚《老殘遊記·續篇》第五回)
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二、陽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釋義::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壹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
釋義:他唱《陽阿》、《薤露》,都城裏聚集起來跟著唱的有數百人,後來他唱《陽春》,《白雪》,都城裏聚集起來跟著唱的不過幾十人。
示例:
長老聽了,贊嘆不已道:“真是~,浩氣沖霄”。(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四回)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指文學作品
擴展資料:
壹、反義詞:
1、下裏巴人 xià lǐ bā rén
釋義: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壹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釋義:“有壹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開始他唱《下裏》、《巴人》,都城裏聚集起來跟著唱的有數千人“。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2、陽阿薤露yáng ā xiè lù
釋義:
比喻能為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藝作品。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釋義:他唱《陽阿》、《薤露》,都城裏聚集起來跟著唱的有數百人。
示例:
首言客有歌於郢中者,下雲其為~,其為陽春白雪,皆曲名。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壹。
3、通俗易懂 tōngsú-yìdǒng
釋義:
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懂得,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它的主題。
出處:
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後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
示例:
我們要用~的語言來寫報告。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簡單明白。
4、老嫗能解lǎo yù néng jiě
釋義:
每作壹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出處: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壹:“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釋義: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壹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詩文明白易懂。
示例:
白居易寫成著名的詩篇《母別子》。寫完後,白居易對老保姆說:“這類詩,如果街市上的人不能老嫗能解,那麽寫了也沒有 意思。我且讀給妳聽聽。”說罷,他將詩緩緩地念了壹遍。老保姆壹邊聽壹邊點頭,竟然全聽懂了,白居易這才定稿。
用法:
作謂語、定語;形容通俗易懂。
二、近義詞:
鯤鵬圖南kūn péng tú nán
釋義:
比喻誌向遠大。
出處:
梁啟超《過渡時代論》二:“惟當過渡時代,則如鯤鵬圖南,九萬裏而壹息,江漢赴海,百千折以朝宗。”
釋義:只有遇到了過度的年代,就會像鯤鵬展翅般高飛,距離雖遠卻壹夕而至。又像江河入海,曲折卻定會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