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春筍形容: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湧現出來。
雨後春筍是褒義。“雨後春筍”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春天下大雨後發出來的竹筍,而且壹下子就長出來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湧現出來。出自於宋·張耒《食筍》:“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
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鄰叟勤致饋,老人欣付廚。朝餐甘飽美,放箸為嗟籲。惜取葛陂杖,猶堪代我駒。作定語、賓語;指新生事物。
用於褒義。雨後的小草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玉米的葉子像雨後春筍似的,長了出來。網路普及之後,個人網站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
擴展知識:
春筍,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竹筍壹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筍、冬筍味道最佳。
立春後采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肴之壹。又被稱為“山八珍”。因其種類較多,如毛竹、早竹、石竹、淡竹、刺竹、綠竹、剛竹、麻竹等。
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各異。炒、燉、煮、燜、煨等皆成佳肴,祖國各地均有很多有名的筍菜:“春筍燒鰣魚”、“春筍白拌雞”,“南肉春筍”和“糟燴春筍”,“問政山筍”,滬菜中的“枸杞春筍”,陜菜中的“春筍燜肉”等。
春筍味道清淡鮮嫩,營養豐富。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纖維素含量很高,常食有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能。所以春筍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澱粉、多粗纖維素的營養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