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吞蛇噬,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g tūn shé shì,意思是像鯨魚和蛇壹樣吞食。比喻侵吞兼並。[1]出自《秦論》。
貪蛇忘尾
貪蛇忘尾,漢語成語,拼音是tān shé wàng wěi,意思是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出自宋·文瑩《玉壺清話》。
行行蛇蚓
行行蛇蚓,漢語成語,拼音是háng háng shé yǐn,意思是形容字體如蛇蚓盤繞,難以辨認。出自《晉書·王羲之傳》。
龍蛇不辨
龍蛇不辨,漢語成語,拼音是lóng shé bù biàn,意思是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出自《李太白貶夜郎》。
蛇食鯨吞
蛇食鯨吞,漢語成語,拼音是shé shí jīng tūn,意思是比喻強者逐步並吞弱者。出自隋·薛道衡《老氏碑》。
鯨吞虎據
鯨吞虎據,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g tūn hǔ jù,意思是如鯨那樣吞食,似虎那樣占據著;原來比喻割據壹方,後也比喻兼並土地或侵略領土。出自《舊唐書·蕭銑等傳論》。
鯨濤鼉浪
鯨濤鼉浪,是漢語詞匯,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
鶻侖吞棗
鶻侖吞棗(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宋·朱熹《答許順之書》。鶻侖吞棗指不加咀嚼,把整個棗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壹股腦地吸收知識。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鯨吞虎據
鯨吞虎據,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g tūn hǔ jù,意思是如鯨那樣吞食,似虎那樣占據著;原來比喻割據壹方,後也比喻兼並土地或侵略領土。出自《舊唐書·蕭銑等傳論》。
蛇欲吞象
蛇欲吞象,漢語成語,拼音是shé yù tūn xiàng,意思是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貪欲極大。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
狼吞虎噬
狼吞虎噬,漢語成語,拼音是láng tūn hǔ shì,意思是像狼虎那樣吞食咬嚼,比喻極為貪婪殘忍。出自《鳴鳳記·二相爭朝》。
擇肥而噬
擇肥而噬,漢語成語,拼音是zé féi ér shì,意思是選擇富裕的人進行敲詐勒索。出自清·吳趼人《糊塗世界》。
噬臍何及
噬臍何及,漢語成語,拼音是 shì qí hé jí ,意思是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後悔也來不及。出自《左傳·莊公六年》。
成語出處
清·魯壹同《秦論》:“秦人壹出其師以撓山東,諸侯莫能支,鯨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於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