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誕生成語典故1500多條,據不完全統計,與邯鄲歷史文化有關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邯鄲學步、胡服騎射、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每壹個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都記錄著邯鄲的歷史滄桑。
壹、成語文化
2005年10月26日,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
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有1584條。漫步在邯鄲的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邯鄲學步雕塑(學步橋)、胡服騎射雕塑、荀子雕塑、羅敷雕塑、武靈叢臺、七賢祠、回車巷、插箭嶺等。
二、邯鄲簡介
邯鄲市,簡稱“邯”,是河北省轄地級市,Ⅱ型大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河北省南部地區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末,全市下轄6個區、1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20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28.1萬人。
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中原經濟區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
邯鄲是東出西聯、通南達北的重要節點,境內鐵路有京廣、邯長、邯濟、邯黃鐵路和京廣高鐵;幹線公路有6條高速公路,7條國道及17條省道。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西漢時期,邯鄲為趙國(藩國)王都,與洛陽、臨淄、宛城、成都***享“五大都會”盛名。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今臨漳縣境內)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古都;五代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初為後唐國都,後為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陪都。出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達1584條,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
地域文化與地名由來
壹、地域文化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裏繁衍、休養生息。綿綿8000余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雞澤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趙文化、女媧文化、北齊石窟文化。
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十多項文化脈系,內涵博大精深,風格豐富多彩。
二、地名由來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1、邯鄲在戰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初升過地平線叫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
2、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壹個復姓。
3、《漢書·地理誌》中魏國張晏提出:“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壹座山名叫邯山,鄲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