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太祖
漢太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壹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裏(今江蘇沛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在秦末農民戰爭中,登高壹呼,天下英雄雲集於其麾下,號稱“沛公”;前207年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鹹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定國號為“漢”);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後建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由農民起義領袖轉化而來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農民反秦大起義的革命風暴登上歷史舞臺,繼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終戰勝了“壹世之雄”的項羽,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不失為我國古代壹位傑出的政治家。
東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經過長達十數年之久的統壹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勢力和為數達百萬的大小農民起義軍,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20余年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壹統。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奠定了日後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
西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第壹位皇帝。政治家。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昭長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相繼控制朝政。魏鹹熙二年(265)。司馬炎繼位為丞相、晉王、大將軍,執掌全國諸軍事。同年十二月,司馬炎篡奪政權,消滅曹魏。稱大晉皇帝,太康元年(280)滅東吳,結束了分裂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時代。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系,拱衛中央。晉武帝采取壹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壹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鑒於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谷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並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並親身聽訟錄囚。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他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然而諸王統率兵馬各據壹方,晉武帝死後,諸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東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276-323)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在位六年。十五歲嗣瑯邪王位。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湣帝。西晉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磾、劉翰等漢、胡壹百八十人上書勸進。司馬睿於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遊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東晉初年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謂之“王與馬,***天下”。司馬睿對大權旁落不滿,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企圖排斥王氏權勢。素有野心的王敦於永昌元年(322)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同年閏十壹月己醜日,晉元帝憂憤病逝。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大隋帝國開國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稱為天朝的“聖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壹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精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史稱“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被外國人看做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所仿照原形)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裏,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壹體。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於壹個政權治理下,外禦強敵突厥、契丹,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連後世盛唐也沒有完全恢復隋朝的國土面積。
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618—626)。唐代開國皇帝。自稱西漢前將軍李廣、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之後裔。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禦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壹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戰爭遍布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亂,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叛亂後,壹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壹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又消滅群雄統壹全國。在位九年,後其次子李世民壹手導演了奪嫡的“玄武門之變”,被迫傳位於次子李世民,被尊為太上皇。貞觀九年崩,死後廟號為高祖。
武周則天帝
武周則天皇帝武曌(624-705),漢族。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壹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壹(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壹位女詩人和政治家。武則天是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在男子為中心的封建社會裏,她以壹個婦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為當時皇族、重臣特別是貴族集團所望塵莫及的豐功偉績,對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當時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觀上曾起著壹定的作用;這種作用,連歷來為封建皇朝禦用的史臣也無法壹筆抹殺。但壹個女皇帝的曾經存在,畢竟是觸犯封建禮法的,於是那些禦用史臣們就不得不顛倒是非,盡量從私生活上進行造謠、汙蔑,把武則天說成是有史以來最為淫亂的罪人。今天,要在戲曲舞臺上為武則天翻案,對我來說是有困難的。總之,如何正確而形象地塑造這樣壹個女政治家,是越劇表演藝術上的新課題。作為壹個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兩朝盛世的女皇,武則天應該具有傑出的政治才幹和高逸的政治風度。
北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得年49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南宋高宗
宋高宗(1107-1187),名趙構,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元世祖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宰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建立起壹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時間內,無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宦官也沒有形成唐末的氣候,黨爭現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亦作皇太子、洪太極、黃臺吉),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國界擴張至錦州、寧遠壹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歲。後葬於沈陽昭陵(今沈陽市北陵公園北)。
秦朝 始皇帝 政 二世皇帝 胡亥 三世皇帝 子嬰 西漢 太祖高皇帝 劉邦 孝惠皇帝 劉盈 前少帝 劉恭 後少帝 劉弘 太宗孝文皇帝 劉恒 孝景皇帝 劉啟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孝昭皇帝 劉弗陵 漢廢帝(昌邑王)劉賀 中宗孝宣皇帝 劉詢 高宗孝元皇帝 劉奭 統宗孝成皇帝 劉驁 孝哀皇帝 劉欣 元宗孝平皇帝 劉衎 孺子嬰劉嬰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東漢 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 顯宗孝明皇帝 劉莊 肅宗孝章皇帝 劉炟 穆宗孝和皇帝 劉肇 孝殤皇帝 劉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鄉侯)劉懿 敬宗孝順皇帝 劉保 孝沖皇帝 劉炳 孝質皇帝 劉纘 威宗孝桓皇帝 劉誌 孝靈皇帝 劉宏 後少帝(弘農王)劉辯 孝獻皇帝 劉協 三國魏 高祖文皇帝 曹丕 烈祖明皇帝 曹睿 齊王 曹芳 高貴鄉公 曹髦 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三國蜀 烈祖昭烈皇帝 劉備 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 三國吳 太祖大皇帝 孫權 廢皇帝(會稽王)孫亮 景皇帝 孫休 烏程侯 孫晧 西晉 世祖武皇帝 司馬炎 孝惠皇帝 司馬衷 孝懷皇帝 司馬熾 孝湣皇帝 司馬鄴 東晉 中宗元皇帝 司馬睿 肅宗明皇帝 司馬紹 顯宗成皇帝 司馬衍 康皇帝 司馬嶽 孝宗穆皇帝 司馬聃 哀皇帝 司馬丕 廢帝(海西公)司馬奕 太宗簡文皇帝 司馬昱 烈宗孝武皇帝 司馬曜 安皇帝 司馬德宗 恭皇帝 司馬德文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太祖文皇帝 劉義隆 世祖孝武皇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太宗明皇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皇帝 劉準 南朝齊 太祖高皇帝 蕭道成 世祖武皇帝 蕭賾 郁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高宗明皇帝 蕭鸞 東昏侯(煬皇帝)蕭寶卷 和皇帝 蕭寶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太宗簡文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世祖孝元皇帝 蕭繹 閔皇帝貞陽侯 蕭淵明 敬皇帝 蕭方智 廢帝蕭莊 南朝陳 高祖武皇帝 陳霸先 世祖文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陳頊 後主(煬皇帝)陳叔寶 北朝 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燾 南安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濬 顯祖獻文皇帝 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肅宗孝明皇帝 元詡 殤皇帝 元姑娘(真名不詳,為元詡之女) 幼主 元釗 敬宗孝莊皇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烈宗節閔皇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顯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 北朝東魏 孝靜皇帝元善見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皇帝 元廓 北朝北齊 顯祖文宣皇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皇帝 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北朝北周 孝閔皇帝 宇文覺 世宗明皇帝 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宣皇帝 宇文赟 靜皇帝 宇文闡 隋朝 高祖文皇帝 楊堅 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楊廣 恭皇帝 楊侑 皇泰帝 楊侗 秦王 楊浩 唐朝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則天順聖皇後(則天大聖皇帝) 武曌(武則天) 中宗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殤皇帝 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德宗 神武聖文皇帝 李適 順宗 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純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恒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 李湛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壹稱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唐哀帝)李柷[chù] 五代後梁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朱溫(朱全忠、朱晃) 郢王 朱友圭 末帝朱友貞(朱友锽、朱友瑱、朱瑱) 五代後唐 莊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 李存勖 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李亶(李嗣源) 閔皇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五代後晉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貴 五代後漢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暠(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五代後周 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 恭皇帝 柴宗訓 遼朝 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億(耶律阿保機)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莊憲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賢 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緒 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懷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宋 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太宗 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趙炅(趙匡義、趙光義) 真宗 贗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恒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西夏 景宗武烈皇帝 李元昊 毅宗昭英皇帝 李諒祚 惠宗康靖皇帝 李秉常 崇宗聖文皇帝 李乾順 仁宗聖德皇帝 李仁孝 桓宗昭簡皇帝 李純佑 襄宗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朝 太祖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聖武元皇帝 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顏晟 熙宗 弘基纘武莊靖孝成帝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帝 完顏雍 章宗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仁孝帝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允濟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帝 完顏珣 哀宗 完顏守緒 末帝 完顏承麟 南宋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恭宗 懿聖皇帝 趙顯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趙昰 末帝 趙昺 元朝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 太宗 英文皇帝 孛兒只斤·窩闊臺 定宗 孛兒只斤·貴由 憲宗 桓肅皇帝 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兒只斤·忽必烈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孛兒只斤·海山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晉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興宗 德孝皇帝(天順帝)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孛兒只斤·和世琜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惠宗 順皇帝 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明朝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恭閔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朱載垕 神宗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朱由校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清朝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颙琰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綿寧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廢帝 (非官方私謚:恭宗 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