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故事(合集15篇)
經典成語故事1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
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珍惜時間,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經典成語故事2巧取豪奪成語故事--宋朝
宋朝著名的書畫家米芾,生活放蕩不羈,裝瘋賣傻,人稱米癲。他的書畫,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據說,米芾喜歡收藏古代名貴字畫,收藏的辦法卻常常采取欺騙手段。他只要打聽到誰家有古代字畫,就千方百計把它借來,說是觀賞,其實是臨摹。他可以臨摹得和原作壹模壹樣,然後把摹本歸還給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跡。有時把別人的古代書畫珍本借來,經過精心臨摹之後,故意把真跡和摹本混在壹起,讓別人選擇。因為他臨摹得十分逼真,別人常把摹本當真跡收下來。
米芾除了騙取別人的書畫珍品外,還采取蠻橫的手段去占有。有壹次,米芾乘船時遇見了書畫收藏者蔡攸。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給他看。他壹看就不肯放手了,壹定要用壹幅畫同蔡攸交換。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糾纏不休,最後竟以投河自盡相威脅。蔡攸無奈,只得同意交換。
對於米芾采取的這種騙取占有別人字畫的不正當手段,當時的人就斥之為巧偷豪奪。蘇軾在《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中也說:巧偷豪奪古來有,壹笑誰似癡虎頭。
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經典成語故事3北宋時候有壹個叫陳堯咨的人,非常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知道他是壹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贊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壹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壹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壹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裏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麽了不起,只不過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妳這老頭有什麽本領,竟敢藐(miǎo)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裏敢藐視妳,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zhēn)油經驗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壹個葫蘆,葫蘆口上放壹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壹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裏倒,倒下的油直得像壹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壹絲油漬(zì),大家看了都贊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麽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了,壹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經典成語故事4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莊周,常在《莊子》中講寓言故事,借以說明自己的哲學觀點。其中《莊生夢蝶》寓言就描繪他自己夢見變成壹只蝴蝶,欣然自得,輕松舒暢地自由飛翔,完全忘記人世間的煩惱。夢醒後壹直栩栩如生浮現在眼前。
莊周夢蝶的意思是: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經典成語故事5傳說周朝有人特別喜歡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狐貍就傳警報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羊呼叫同伴壹起藏到茂密的森林裏去了。結果他沒有制成壹件皮袍,沒有辦成羊肉祭祀宴會。
與狐謀皮的意思是:見“與虎謀皮”。
經典成語故事6成語:大器晚成
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釋: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誌的人的安慰話。
成語故事:
故事:袁紹身邊的壹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麽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壹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禦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經典成語故事7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壹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壹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妳找壹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壹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妳明天壹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壹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麽重大的事情。不壹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妳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妳們每個人都講述壹下大象是什麽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壹只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壹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壹根粗繩索。”壹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經典成語故事8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經典成語故事9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經典成語故事10春秋時期,有壹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壹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劌(ɡuì),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壹同參戰。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壹輛戰車,率領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劌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齊國擊了三次鼓,發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好了,現在可以進攻了。”於是,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壹樣沖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註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麽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後,妳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劌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兵們的鬥誌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的士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沖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衰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壹鼓作氣,打敗了齊軍。”
成語“壹鼓作氣”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時,壹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鼓,敲戰鼓;作,振作。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壹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挨餓的人。有壹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妳吃個飽!”那個人擡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妳吆喝什麽!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妳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度不好,趕忙道歉。可是那個人怎麽說也不肯吃,終於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麽“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嗟”是吆喝的聲音,“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經典成語故事11腳踏實地成語故事--宋朝
北宋名臣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
司馬光從小便喜歡學習,看過很多書,並且特別喜歡讀史書。那時他就立下宏偉誌向,長大後要成為壹個歷史學家,向人們傳播歷史經驗。宋英宗的時候,司馬光終於有修史的機會,奉天子之命編撰《資治通鑒》。
在劉恕、範祖禹等史學家的幫助下,司馬光用了十九年的時光,終於編撰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部編年史——《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戰國,下訖五代,將1362年間的大事講述得清清楚楚,史學價值很強。
全書***三百多萬字,內容極其豐富,稱得上浩如煙海。
司馬光在編寫史書的過程中刻苦鉆研,為辨明真偽,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時間過長會耽誤工作,特意做了個圓木“警枕”。只要他壹睡熟,腦袋就會從“警枕”上滑落下來,人也就蘇醒過來。這種措施,使他睡覺不得安穩,以便把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據說,《資治通鑒》在洛陽存放的廢稿、殘稿,將兩間屋子堆得滿滿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工作的嚴謹。
人們對司馬光的治學態度非常欣賞。有壹次,司馬光問哲學家邵雍:“邵公,您覺得我這個人怎麽樣?”邵雍笑笑說道:“妳這個人,真是壹個腳踏實地的人。”
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經典成語故事12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
經典成語故事13成語:才高八鬥
拼音:cái gāo bā dǒu
解釋:才:才華。 比喻人極有才華。
成語故事: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劃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壹派。
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註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他的詩篇壹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
壹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壹次,他壹邊喝酒壹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有壹石(壹種容量單位,壹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其他的人***分壹鬥。”
經典成語故事14成語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壹家人,祭完祖宗後,準備將祭祀用的壹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壹個人喝,那能喝得有余。這壹壺酒到底怎麽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個時候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壹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壹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裏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他洋洋得意地說: “妳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壹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壹邊畫著腳,壹邊說話時,另外壹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裏奪過去,說:"妳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妳為什麽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壹個畫好蛇的人不是妳,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成語介紹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壹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壹個人喝則有剩余。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壹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妳怎麽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經典成語故事15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進攻趙國,章邯帶領二十萬兵卒把趙王緊緊包圍在鉅鹿。趙王接連不斷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義做主帥,項羽做次將,北上救援趙國。宋義帶領人馬故意緩緩而行,到了安陽,竟壹下子停留了四十六天。壹天,項羽對宋義說:“聽說秦軍把趙王圍困在鉅鹿,我們應該趕快進軍。如果我們在外面攻擊秦軍,趙軍必然會作內應,這樣秦軍必為我們所破。”宋義說:“現在秦軍攻趙,如秦軍得勝,他的兵力壹定十分疲敝,我們就乘秦軍疲敝之時進攻;如果秦軍不能取勝,我們就大張旗鼓向西進軍,這就壹定能打敗秦軍。‘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意思是:身穿鐵甲、手拿銳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來講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義了。)”宋義仍然不肯進軍攻秦。項羽心中有些著急,又向宋義建議說:“今將士都希望我們進兵,協力攻秦,加之今年災荒嚴重,百姓饑餓,軍隊缺糧,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軍強人,大有壹舉吃掉趙國之勢,哪有什麽疲困的機會可以利用?我軍大敗於定陶之事,已使楚王‘坐不安席’,而今楚又把壹國之事交付於您,國家安危在此壹舉,望妳以國家利益為重。”宋義仍堅持他的看法,項羽再三勸說毫無效果。項羽非常氣憤,就把宋義殺了。項羽奪了兵權後,楚王乃封項羽為上將軍,接替宋義的職位。其時,項羽便派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領兵兩萬渡過漳河,往救鉅鹿,但只取得了小小的勝利。趙王的大將軍陳余再次要求項羽增兵,項羽便統率全軍往救。
當隊伍渡過漳河以後,項羽便下令“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意思是:把船只全部鑿沈,把煮飯的鍋全部打碎,把宿營的房子全部燒光),每人只帶二天的口糧,以表示誓死不歸的決心。項羽決心死戰,戰士勇不可當,大戰於鉅鹿城下。
這時候,楚軍的勢力雄冠諸侯。救援鉅鹿的諸侯軍有十幾個營壘,都不敢出兵。等到楚軍向秦軍發起攻擊的時候,“諸將皆從壁上觀”(意思是:各諸侯將領都在自己的營壘旁觀看),仍然不敢出兵作戰。“楚戰士無不以壹當十”,喊殺之聲震動天地。經過幾次激烈戰鬥,殲滅了秦軍,俘虜了王離,殺死了蘇角,逼死了涉間。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
後來人們引“披堅執銳”表示投身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