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佛教中妄想的含義是什麽?

佛教中妄想的含義是什麽?

妄想(佛教解釋)

妄想(梵維卡爾帕,藏語rnam-par-rtog-pa),佛教的妄想是指以虛假和倒置的心分離各種法律的階段。也就是說,由於心的執著,不可能如實地認識事物,從而導致謬誤。也被稱為妄想性分離。最嚴重的妄想是自我癡迷。因為五蘊皆空,諸法無我。《華嚴經·卷五·如來光覺》舊譯雲(大正9.424c):“世間萬物皆生於妄想;這是壹種錯覺,它的性別從未存在過。“根據《菩薩經》中的雲(大正9.393b),‘壹切業障都是由妄想產生的。如果妳想懺悔,坐起來看看現實。

十二種錯覺

根據《楞嚴經》第二卷所列的十二種妄想。它是根據妄想的自我差異階段來分類的。其不同譯名《入楞嚴經第四卷》和《大乘入楞嚴經第三卷》合稱十二部,所列名稱略有不同。根據《楞嚴經註》第二卷(第二部分)的解釋,我將這十二個錯覺概述如下:

(1)言語妄想:指通過數各種音字來認為有性。

(2)妄言妄語:是指妄言妄語,終極自性只是聖智。壹般人不懂,往往只根據他們的事件來說妄想癥。

(3)妄想:指顧全事物,如渴鹿望日思水;在土、火、水和風中,有壹種強烈、潮濕和溫暖的本性,但我不知道它的本性,我對所有定律都是錯誤的。

(4)利欲熏心:指世間的寶藏是壹種幻覺,只是普通人貪婪而不自知。

(5)妄自菲薄:指持有壹切規律,從自我觀出發,持有並認為自己是對的,其余都不是。

(6)妄想:指從因緣規律看是否有平等觀,妄想是生死的原因。

(7)見妄想:指外人的夢境是否有差異。

(8)變得妄想:指在假名和真實規律的基礎上計算我和我說的話,成為決定論。

(9)命癡:指凡法皆有,離本有異。

(10)無妄想:是說壹切法身先有其身,生而無妄業。

(11)連續性錯覺:意思是在所有的法律中,我們應該堅持這個和那個,我們應該彼此從屬,計算差異,沒有斷絕。

(12)束縛而無束縛妄想:是指在所有的法律中,情感導致理性,因此它成為束縛,如果它與妄想分離,則沒有束縛;普通人做不到,他們在這種不受約束的解決方案中謀生。

詳細解釋錯覺

“妄想”指的是錯誤的分離。《楞嚴經》中的四朵雲(大正16.511A):‘妄念者取諸名,顯諸相,故同如壹車男女,是名之妄念。’《大乘義章》卷三雲(大正44.523 b):‘妄念者,所謂凡夫執實,自諸法相起,辨相,賜名,照名取相,取非真,故曰妄念。’所以說假相辨名相,名相妄想。'

意思是普通人虛妄分辨各種法相,給名字,根據名字取不同的相,所以叫妄想。

錯覺有很多種。《楞嚴經》第二卷列舉了十二種妄想,如說妄想、說妄想、想妄想、利妄想、自妄想、由妄想引起的妄想、由妄想引起的妄想、由妄想引起的妄想、由妄想引起的妄想、由妄想引起的妄想、由妄想引起的妄想、持續妄想和不受束縛的妄想。《菩薩行持經》卷二《真義》列舉了自癡、異癡、受積癡、我癡、思癡、不思癡、逆壹切妄想等八種妄想。大佛頂《楞嚴經》第十卷列舉了五種妄想,分別是堅定和空虛,並說有妄想和假堅持等同義詞。例如,大乘信仰理論說(大正32.576a):“所有的法律只因妄想而不同,如果它們與妄想分離,就不會有所有領域的相位。”《程維智論》的雅庫莫(大正31.45c):“阿賴耶的原因是他壹直沈迷於自己的本性。他們都是例子。

佛教哲學詞典

錯誤的想法。沒人這麽認為。想象的和不合理的想法、思想和觀點。也就是錯誤的觀念和胡亂思考。它是“虛偽的心”和“虛假的思想”的同義詞。帝國書涵蓋了松野的第壹本書(1457頁)

《丁佛教辭典》(術語)不適用於現實,而適用於妄想。註維摩三:“生活說:我想分開。”大乘義章的三個副本說:‘普通人著迷於現實,各種法相產生。給壹張照片起壹個名字,然後按名字拍照。妳所取的是不真實的,所以叫妄想。“在同樣的五天結束時,他說:‘謬誤不是真實的,所以它被稱為謬誤。拍壹張妳的心的照片,妳會考慮它。“《楞嚴經》雲:‘壹切眾生皆從無而生,生死相隨,皆因不知生而至誠至明。利用妄想不是真的,所以有輪換。”《楞嚴經》第四經說:“妄想如蠶作繭。他觀察《無量壽經》說:“當行者聽說它時,當他做出壹個決定時,他堅持它,以便他能與秀多相處。如果不是,那就叫妄想。菩薩道:‘夫迷之道,由癡變無窮。’第七個觀察:‘所有的法律都是妄想,都有相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