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是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是在這個歷史階段孕育和形成的。
書法起源於漢字;漢字甚至是中國書法的形狀;這兩者密切相關。要了解書法的產生,必須從漢字的起源說起。
關於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說法。據《易經》記載:“上古以結繩為治,後聖賢改之為書契。”漢代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古者,夫之君,始畫八卦,作書作事,以結代之。”結繩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只能作為個人記憶的工具。八卦是幾個簡單的符號,後來它成了宗教迷信的應用工具;都不能稱之為文字。還有壹種流傳甚廣的“倉頡造字論”。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徐“、黃帝之史,見鳥獸蹄跡,知能辨民與民,先作書約。“對此,魯迅先生在《談外語》中作了科學的分析。他認為:“但在社會上,不止有壹個倉頡,有些人在劍柄上刻了壹幅小畫,有些人在門戶上畫了壹些畫,而這些文字被人們口口相傳。壹旦歷史學家收集了它們,他們就可以敷衍了事。中國漢字的起源恐怕也逃不過這個例子。“這說明漢字是出於社會需要,源於社會生活,脫胎於圖畫符號,是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倉頡的造詞理論也是不靠譜的;如果倉頡真的存在於歷史中,他只能是收集和整理文字的“歷史學家”之壹。
至於造字方法,中國古代有所謂“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音譯和借書。這是古代通過研究漢字結構總結出來的造字方法。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解釋“六書”:“壹指物。所指之人,視之可知,上下也是真的。第二,象形文字。象形字,畫為物,隨體而行,日與月也;三個聲音。聲音,以物之名,以人類比,河與河也;四是知道。相知者,比他人更友善,使其見意,武功信仰亦真;第五,轉移紙條。傳紙條,建班級,同意互相接納,考試,總是要還的;六個字是借的。借款人,沒有* * *這個詞,他們依靠自己的聲音把事情做好。”六書中的象形、表意、會意和形聲字是直接造詞的方法,而註釋和借用並不創造新詞。因此,有人認為後兩者是使用文字的方式。從漢字的結構來看,漢字是表意文字。
漢字是什麽時候開始的?根據新的考古成果,距今約6千年前的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物上已經出現了文字的起源。這些陶器上的各種符號可以看作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從萌芽到成熟有壹個漫長的孕育過程。只有商代的甲骨文可以看作是壹種系統的早期文字。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因其在龜甲獸骨上刻字而得名。它於19世紀末出土於河南楊洋附近。因為它是首都的廢墟,所以也被稱為“市場寫作”。因為甲骨文主要是占蔔的記錄,文佳也被稱為“甲骨文”。近年來,陜西等地發現了西周早期的甲骨文,這是壹種從商代到周初的流行文字。因為文字是由圖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所以甲骨文也非常形象。其點畫和部位尚未定型,異體字較多;字形沒有壹定的模式,或復雜或簡單,或大或小,因詞而異;結構簡潔樸素,生動活潑;線條自然而自然地散開。甲骨文的刻寫雖然只是出於記事的目的,但在實踐過程中,中國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等基礎已經逐漸形成,而且獨壹無二、獨壹無二。即使在今天,它也能為我們學習書法提供有益的借鑒。
西周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和繁榮的時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和周對禮制的進壹步推廣,金星盛行。
青銅器銘文是刻在各種青銅器上的銘文。在古代,銅被稱為金,因此被稱為“青銅銘文”。因為青銅器主要以鐘表和銅器兩大類而聞名,所以青銅器銘文也被稱為“聞仲”。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壹脈相承,其形式因地而異。商代的金文與甲骨文相似,如《伍肆子》。由於當時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和作者對作品的刻意渴望,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逐漸變得穩定和整齊。點畫變厚;結構凝重,泥濘;線條密集而嚴謹,如“毛宮”和“石三盤”。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金文、楚國金文和秦國金文來說,它們有著不同的風格。金文是研究漢字及其慣用分支發展的重要資料,從中可以看出甲骨文逐漸向小篆演變的痕跡。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風格日趨復雜,字不規則,風格各異。他的風格中最著名的書是《石鼓文》。據考證,《石鼓文》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石刻,是中國現存的“石刻鼻祖”。壹般認為是篆書,屬於大篆範疇。有十面古鼓* * *,每面石鼓上都刻有壹首四言詩,描述了秦國君主的狩獵情況,這夥人也被稱為“狩獵團”。石鼓文的筆法渾圓有力,結構嚴謹,排列整齊,氣韻厚重,既保留了青銅器銘文中繁復的痕跡,又極具裝飾性,初步具備了小篆書法的基本特征。自唐初陜西象縣發現石鼓文以來,歷代書法家對其推崇和借鑒,影響深遠,充分顯示了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郭沫若說:“有意識地將文字作為藝術品使用,或者使文字本身具有藝術性和裝飾性,始於春天時代的結束。這是書寫向書法的發展,已經到了自覺的階段。”(《古代漢字的辯證發展》)
綜上所述,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字和書法壹代的創始時期。在這壹歷史時期,漢字從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符號發展到甲骨文和金文,並在戰國石鼓文時期發展成熟,書法藝術在實踐中逐漸形成。
秦漢書法
戰國時期,戰國分為不同的政權,造成了“七國之聲不壹,人物各異”的局面。秦始皇統壹全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文字同文”政策,進行文字改革。首先將大篆簡化為小篆作為國家標準字體,後來又編寫了更簡單的新字體隸書。
據《說文解字》。《續》中記載:“七國語言不同,文字不同。秦初丞相李斯與秦意見壹致,但他不同意的觀點。司寫,趙高寫《情歷》,太史令胡武景寫《博人傳》,這些都是有史可考的,或者說是有保存的。所謂小封也。”這裏所說的小篆是相對於大篆而言的。廣義上講,所有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統稱為《大篆》;大篆和小篆也統稱為篆書。小篆是大篆的簡化形式,兩者有壹些相似的特點。但小篆比大篆更簡單、整潔、規範,其點畫粗細均勻,結構均衡對稱,章法均勻。這種書法在秦朝被廣泛用於雕刻石頭和贊美美德。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當時主要的石刻有泰山、沂山、瑯琊臺、柘崗、碣石、會稽等,可以說是秦篆的代表。據傳說,這些刻石大多是李斯寫的。李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不僅是秦代著名書法家,也是中國書法史上記載的第壹位創新者,對中國書法的發展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
秦統壹文字後,仍有大篆、小篆、刻本、蟲本、摹本、隸書、死本、隸書八種書體。然而,在八種風格中,小篆和李殊是流行的。
李殊,封之傑也。為適應快速書寫,隸書將篆書的曲線改為直線;將圓形筆畫變成方形褶皺;垂直字形變為水平字形。聖旨版、聖旨權、聖旨量中的壹些字寫得不小心,說明有隸書的風格。最初人們稱這種字體為或古李。1975年,湖北省雲夢臥虎地發現秦簡1000余枚。這些不成熟的隸書可以說是秦國隸書的典型。隸書將不可避免地取代篆書,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應用文的要求。因為“秦用篆書,秦事多,篆書難成。”(魏衡書法四體)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史和書法史上的壹次重要變革,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隸變”。從此,隸書成為中國古代文字和現代文字的分水嶺,為中國書法的進壹步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由此可見,秦朝是中國書法史上壹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它不僅統壹了六國文字,還創造了為後人所喜愛的小篆和李殊,為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風格
漢代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經濟相對繁榮,文化相對發達。從書中學習是國家制度之壹。這壹時期隸書興盛,其他書體也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漢初,李芹被采用。後來,經過人們在實踐中的加工和美化,李芹留下的篆書含義逐漸被去除,點畫明顯,結構更加方正,是漢代的代表字體。人們稱這種隸書為韓立。
東漢時期石刻盛行,碑刻有雲起。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漢碑幾乎都是這壹時期的作品。如薄而寬的禮碑、雅而美的應碑、厚而簡的和詩《石門頌》。此外,還有敦煌出土的流沙簡、內蒙古出土的居延簡牘、甘肅出土的武威漢簡等大量漢簡帛書,面貌各異,風格各異。許多漢碑簡牘氣勢恢宏,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
書法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演變。據許慎《說文解字》載:“漢興有草書。”應用文寫作的人,為了“走得又快又快”,把錄音做得有些倉促和簡單,自然就成了壹章。標誌著曹彰正式形成的作品是作為西漢史書流傳下來的《急章》。據說曹彰就是以它命名的。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曹彰的保存具有明顯的官方意義,點畫呈波浪形,平坦而獨立。唐代張的《破書》說:“乃官書之勝,草亦為之勝。”如果妳寫曹彰很快,它自然會去掉波浪,所以人們也把無波草書稱為今天的草。
至於和的區別,張在《讀書會》中說得很清楚:“的書每個字都不壹樣。張芝化作此草,加大其流量,拔出毛蓮如,上下牽連;或借字之末,惟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而意之。”這裏所說的張芝是後漢敦煌酒泉人。據傳說,他非常勤奮地學習書籍,他在遊泳池裏學習書籍。由於他熟悉曹彰並精通現代草學,他被稱為歷史上的“草聖”。傳說這草是他創作的,作為他的作品代代相傳,可以算是他的傑作。
隸書通過曹彰發展成為現代草體,同時沿著另壹條線索發展成為楷書。我們從東漢西平陶瓶的銘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物已經淡出了隸書的視線,成為了壹種優雅的楷書。楷書把隸書點畫的“波”變成了直,體的平坦度變成了方。這樣繪畫清晰,結構正確,易於書寫和識別。所以楷書壹旦形成。字體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並壹直沿用至今。十幾個世紀以來的書法藝術史,離不開楷書的產生、成熟和廣泛使用所帶來的影響。
任何時代對書法發展的要求都是易認、易寫、方便。行書也是在這樣的要求下產生的。清康有為在《廣益雙舟》中說:“患之者懼之,愚之者樂之。行書應該誕生,因為它需要簡潔性來記錄文字和傳達信息。”行書簡化了楷書和點畫,但也帶來了帶有毛筆筆勢的草書,不像楷書那樣工整,也不像草書那樣潦草;它比楷書更容易書寫,比草書更容易識別,這是最實用的,所以它和楷書壹樣受歡迎。
唐的《書斷》說:“書家為劉德盛所創於後漢。”這裏說行書是他壹個人創作的。傳世作隸書,張芝作草書,王慈忠作楷書,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他們無非是隨著不同字體的出現而出現的最早的書法家。
書法隨著漢字的演變而發展。當壹種書法風格被社會廣泛接受時,它的藝術也隨之完善。到了漢末,書法基本上形成了多種風格,並對書法風格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壹部從文學角度探討書法風格的專著。草書、隸書、行書的出現,為書寫和藝術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造型基礎,也為筆墨功能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壹個全新的天地。
魏晉南北朝書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篆書、隸書、草書、楷書、書體等各種書體經過前代的再現已經成熟,自成體系。五體並行,相互作用,各具風格。在此基礎上,誕生了鐘繇、王羲之等大書法家,產生了壹批不朽名作,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黃金時代。
三國書法以魏為主,他的石刻有《禪碑》、《範式碑》、《五方碑》、《十三字碑》和《三體經典》。這些隸書石刻是兩晉南北朝時期隸書和隸書的起源。最著名的是寫的吳的《天發神諭碑》,據說是皇室寫的。蜀中的石刻很少見。
魏國大書法家鐘繇生於河南葛東。他曾經是壹名官員和壹名破教師,也被稱為“鐘太傅”。他擅長各種書法,尤其擅長楷書,被後人尊為“楷書之父”,與王羲之並稱為王鐘。其楷書造型優美,結構簡潔,開創了從隸書到楷書的新面貌。其原著未流傳,歷代有《申報表》《力命表》《薦季表》等,為其代表作。鐘友在書法上的成就與他的勤奮是分不開的。他說:“我努力思考了30多年,我從未忘記這壹點。我經常讀他的書,但我學會了他的話。每次看到壹萬種,我就知道書和它們壹樣。如果妳停在壹個地方,畫其他地方,走幾步;如果妳在睡覺,就拉上被子穿上。”(唐論書法)這段經歷道出了他學書的秘訣。
晉代深受傳統和師法影響,書風極盛。此時書寫工具普遍得到改進和提高,為這壹時期的許多書法家發揮藝術才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書法家們能夠以自己擅長的技藝和絕妙的技巧,促使金代形成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然而,由於金代禁止立碑和石刻不多,書法作品主要寫在普通紙上。但是紙張很難長期保存,所以金代的墨水很少流通。只有陸機的《平復帖》留存至今,是傳世第壹名墨,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比較著名的石刻有氣勢恢宏、疏密有致的“光武將軍碑”;豐富而樸素的“包子碑”。;還有壹件新疆出土的金代摹本《三國誌》,也很有意思。晉代非常重視書法理論的研究,魏衡的《四體書釋》就是其中之壹。
王羲之是晉代書法家的第壹代表。
王羲之,山東臨猗人,因是右軍將領,人稱“王右軍”。他小時候曾跟隨魏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學草書張芝、楷書鐘繇,從漢魏以來的大眾書法中汲取營養,博采眾長,備諸體,尤以真、行、草見長。其楷書靈動綿密;行書迷人而健康,純凈而自然;草書兼收並蓄,推陳出新。王羲之的書法壹直備受推崇。梁武帝說他的書法“如龍跳天,如虎臥鳳閣”;唐太宗《論王羲之贊》稱他“詳察古今,研究篆書精髓,臻於至善”;後人尊他為“書聖”,與其子王獻之並稱“二王”。他的小楷代表作有《樂毅論》和《東方畫贊》,草書有《十七帖》,行書有《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常悲帖》和《孔子中帖》。
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代創新書法家,開創了壹代富有精神和神韻的新書風。所謂“唐詩與金文”反映了金代書法的時代特征,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朝書法深受“二王”書風的影響。它美麗、優雅、迷人,充滿了優雅。例如,宋養信的書法是王獻之傳下來的,但“二王”並不堅持這種模式。南朝沿襲晉制,不準立碑。銘文很少,但也有流傳。例如,宋代的閆隆紀念碑在強茂很漂亮,它略有繼承。後人將其與金代《包子碑》合稱“二世”;梁的《易》,用筆蒼勁、博大;還有齊的《吳郡魏王魏尊像》和陳的《趙賀像》。
北朝自東漢以來沿襲樹銘之風,碑刻極其豐富。石刻種類達數千種,真正做到了“官官並體,無體”,體式豐富多彩。北朝的碑刻壹般稱為“渭北”。康有為曾在《易洸周爽談》中稱贊魏碑的十大美女:“壹是豪邁剛強;第二,天氣泥濘;三筆飛躍;四是點畫粗厚;五、意義奇特而輕松;六、精神在飛翔;七是充滿情趣;八、骨法達穴;九說結構自然;十是有血有肉。”
如張夢龍碑、張萱墓誌銘,以及泰山金剛經。貝貝碑是中國書法的寶庫,流傳下來的碑刻很多。康有為說:“在渭北選壹家,就選壹家。他們都是成年人,都很漂亮。”後世研究書法的人深知這壹點,大多從《北碑》中探究隋唐以前楷書的結構和筆法。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碑刻名作大多出自佚名民間。這說明當時的書法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為唐代書法全盛時期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隋唐五代書法
歷史悠久的中國書法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全面繁榮的新階段。隋代書法融南北書法於壹爐,開啟了唐代楷書的新階段。這壹時期是中國中古書法史上的壹個關鍵時期。這壹時期的書法作品,如方的《董墓誌》上承北魏,下啟父子;《龍藏寺碑》筆法精妙,是另壹種境界,褚遂良、薛稷受其影響。此外,還有許多種人參,全面改變,面貌壹新,如曹植立碑。著名的書法家有智勇等人。
智永,名姬發,殷珊永信寺僧人,人稱“永禪師”。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孫子,他的書法繼承了王羲之的傳統。他的筆法簡潔、飄逸、優美,具有“深藏骨與隱體”。相傳他在浙江紹興永信寺住了30年,勤學苦練,“歸隱筆成墓”。他寫了800本書法書,分發給浙東的寺廟,流傳甚廣。
唐代國家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書法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馬宗火在《樹藻壹書》中說:“唐代書家之盛,不下於晉代。固經武功六朝,代代相傳,自易功。就歷史而言,唐朝學到了六樣東西,第五樣是書籍。買個書法博士,每天學壹張紙,也是以書為基礎的。湯泉選人有四種方式,第三種是著書立說。學法之美是中程,學書也是中程。仿周以書為教,仿韓以書為士,仿金以書為醫。自唐代以來,專門建立了書法研究。唐朝末年,書法家輩出。”除此之外,在隋唐時期,造紙術得到了進壹步發展,人們所熟知的宣紙在唐代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也是書法在唐代繁榮的原因之壹。
唐代有許多書法家,如歐、俞、褚、薛,他們被稱為初唐四大家。盛唐時期,顏真卿富有創新精神,卓立屹立於書壇;後來,柳公權以其嚴謹的書法風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陽詢出生於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它也被稱為“歐陽多領導”,因為官員對王子多領導。其書法深受王羲之影響,並融入北朝書法遺風。他的筆法以方為主,結構質樸,字體修長,風格陡峭,法度嚴謹,壹時獨樹壹幟,在世界上被稱為“歐體”。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和《花都寺碑》,行書有《尚波》、《張翰思》和《夢飲》。書法作品有《三十六法》、《八法》、《用筆理論》等。
虞世南出生於肇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縣)。他小時候跟智勇學過書,很精彩。他的書畫圓潤,內涵豐富,美得非凡,被後人奉為典範。作品有《孔廟碑》《河南公墓誌》等。
褚遂良出生於錢塘(今杭州)。他曾經是河南公爵,被稱為“楚河南”。他的書法是從虞世南開始的。晚年,他在法語中名列第二,並融合了歐洲和於的書法。在楷書方面,他參與了莉法,這是方圓和自然,形成了壹個圓,薄和大方的溫雅風格,對後世書法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楷書代表作有《易闕佛龕碑》、《孟大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薛基是山西萬榮人,因在太子少保手下當官,被稱為“薛少保”。書法學者褚遂良收獲頗豐,故有“買楚得知而不失節”之說。然而,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纖細的筆桿和清晰的結構。其作品有《信行禪師碑》等。
初唐書法成就斐然,但未能脫離金人的藩籬。範仁瀾同誌在《中國簡史》中說:“初唐的甌、玉、楚、薛只是二王書風的繼承者,盛唐的顏真卿是唐代新書風的創造者。"
顏真卿,陜西Xi人,曾任平原太守,號魯公,人稱“顏平原”或“顏魯公”。書法家回王鐘找褚遂良和張旭,集眾家之長,出了筆墨;顏用篆書的畫筆作畫、行走、寫生,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形成了壹種豪爽而強烈的“顏體”。他簡單、正直、固執、忠誠。字如其人,點畫厚重,雄偉壯觀,流傳千年。後人常把顏字與社詩、韓語相提並論,有“學書先學顏”之說。他的許多作品被代代相傳,如楷書雙塔,麻姑仙壇和燕李沁紀念碑。行書《祭稿》最具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是盛唐書法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之後的傑出書法家。他的出現使楷書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度。“建議先學書法。“此後,楷書逐漸成為書法藝術的必經之路。唐凱以其規範的筆法和端莊的結構取代了其他書法作品,成為理想的書法典範。後來“柳體”又被稱為“顏體”,表明這壹時期楷書的總結性成就是楷書自身經過幾個世紀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出現在壹個天才筆下的偶然現象。
柳公權,字杭城,京兆花園(今陜西省耀縣)人,官至少師親王。書法以楷書見長,能結合古今各派筆法,推陳出新,創造出壹種體細、硬直的“柳體”。“書貴薄硬,精神相連。”劉體的字瘦而有力,方圓妙而不可言,結構嚴謹,以骨取勝。此後,後人壹直將“顏劉金古”視為書法美的典範。他的書上有許多銘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神秘塔》、《金剛經》和《神策軍碑》。他的性格誠實坦率,他的筆訓:“用筆在心,心正筆正”被後人傳為佳話。
中國書法自王羲之之後,在顏真卿、柳公權那裏打開了新的局面,這種局面壹直影響到今天。
唐朝不僅以楷書聞名,而且以行書和草書聞名。除歐、顏、柳外,李詠、張旭、懷素各有千秋,都是壹代風流人物。
李詠出生於江都廣陵(今江蘇揚州)。他曾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勇善書法,尤以草書為名。右軍書法初學者各有所長,二是革除舊習,提高筆法。”(《宣和樸樹》),字寬而闊,字如左,低而高,表現出側面的美,給人以險而亮的感覺。他寫了許多紀念碑,其中李思訓紀念碑和廬山寺紀念碑是代表。後世的米芾、董其昌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
張旭,吳軍(今江蘇蘇州)人,別號“張長史”、“張典”。他擅長草書,草書奔放,從張芝的《肚子疼帖》、《古詩四首》等草書中可見壹斑。他的楷書《郎官石竹記》端莊謹慎,有模有樣。可見,他的草書成就是由於他嚴格規範的楷書技巧。正如《宣和書譜》所言:“草書雖多奇,畫中無壹不可為,或謂張典不驕。”
懷素是長沙人,字藏真理。他從小就喜歡書法。因為沒錢買紙,他就在房子周圍種上芭蕉,用芭蕉葉代替紙。其草書《自敘帖》和《苦筍帖》遒勁瘦堅圓自然,字相呼應,令人期待,尤其是《自敘帖》寫得飛勁有力,直下無痕,為後世書法創作留下了珍貴的範本。
除了上述大書法家之外,如孫、、、李、李白、鐘紹景等都是名噪壹時的書法家,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民間書法家,難以計數。隨著書法創作的繁榮,書法理論也在唐代得到發展。書法方面的著名著作有的《書端》、孫的《》、張彥遠的《法書記》、顏真卿的《筆法十二義釋》、的《八法三十六法》和《用筆論》等。這些都是他們長期創作經驗的總結,對我們今天仍有指導作用。唐代書法不僅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海外的日本書法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當時很多日本駐唐朝的使節都學習過中國的書法。鑒真僧人遊歷日本時,也帶來了兩王的原作,使中國的晉唐書法風格傳到了日本。
五代繼承了晚唐的遺風,但由於長期的戰爭,與前幾個時期相比處於衰落狀態。在這個階段,書中的主人公楊凝式壟斷了圖書世界。
楊凝式,陜西人,生逢亂世,不甘為官,自命不凡,時運不濟,人稱“楊風子”。他的書法非常出色,個性突出。《九華帖》書跡古樸典雅,妙趣橫生。《神仙住帖》和《夏日熱帖》的布局參差不齊,錯落有致,別具壹格。前人評價他用筆破方為圓,化繁為簡,北宋的書法家都受他的影響。在唐到宋的過渡時期,楊凝式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隋唐五代是中國書法大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特別是在唐代,書法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同時,又有所突破、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輝煌壯觀的局面。雖然這是書法本身不斷發展的結果,但更根本的是由書法發展的社會基礎和歷史條件決定的。
宋元書法
宋初,書法界壹片寂寥,直到宋太宗登基,書法才受到重視。淳化三年,王鑄奉命將禦秘閣收藏的歷代名家墨跡刻成十卷,即著名的《淳化閣帖》。雖然這種大規模的書法帖為後人學習書籍提供了便利,但由於編者的識別能力較差,其中許多都是贗品,隨後的反復刻印也失去了初衷。而且,由於這些書法帖大多屬於二王,書法之學盛行,這在壹定程度上對宋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更有甚者,在當時還掀起了壹股重視貴物的不正之風。據馬宗活《樹藻壹書》記載:“高宗先學了黃庭堅的字,世界忽然學了黃自;宓妃壹詞後,天下皆降;最後,它寫在孫郭婷,孫子是繁榮的。”因此,宋代的書法壹度低迷。
宋朝的印刷技術很發達,所以不需要像唐朝那樣用印刷體抄寫。因此,楷書的標準沒有唐代那麽嚴格。然而,宋代通過“尊意”和“擴神”實現了行書的大豐收。在顏真卿的影響下,北寧書壇湧現出蘇、黃、米、蔡四位大作家。可以說,到了蘇、黃、米、蔡,宋代書法的新局面才正式形成。
蘇軾,人稱詹,出生於四川峨眉山。他多才多藝,能文能畫能寫,藝術修養全面,富有原創精神。他的書法可以用黃庭堅的壹句話來說明:“東坡道士幾天就學會了蘭亭,所以他的書法和李濟海壹樣迷人。喝醉了就忘了工作,話也細得像劉成上吊。中年時,我喜歡向嚴和楊鳳子學習,他們與相處得很好。至於筆圓韻,文章妙在人間,忠義在日月之氣。這種書應該是第壹本。”(《山谷銘》)作品有《天上黑雲》《黃州寒食詩》《醉亭》《豐樂亭》等。他的書法、書法理論和創新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黃庭堅,本名魯直,江西修水人。他的水墨“宋風閣詩”和“朱尚帖”清瘦、恬淡、舒暢;連接處的子宮向四周收縮和展開;它看起來大方,有氣勢,非常有個性。他善於從生活和自然現象中獲得啟示或靈感,並不把自己的研究局限於古典作品。據他自己說:“元代寫的書筆法呆板,用筆寫的很少見。晚入峽,久見槳,是悟筆法。”他的書《山谷的碑文》很有創意。
米芾,張子襄陽人,曾任重臣,人稱“米南宮”。書法作品有《條Xi帖》、《書素帖》、《紅線帖》、《多經樓詩》、《贈皇太後詩》等。筆中用“宓”字,體偏於下墜,卻又嫵媚動人。米芾是壹個很好的鑒賞家,關於書法的書不多,比如《書史》和《海的名篇》,這些書都很有影響力。
蔡襄,字莫峻,福建興化攸縣人。他的書法研究包括王羲之,顏真卿和柳公權,他的作品剛健,端莊,豐富和優雅,如林禽鐵。
宋代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