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拉
拉丁學名:蠟梅(linn。)鏈接。
別名:黃美華、雪裏花、蠟木、蠟花、巴豆花。
科和屬:蠟梅科蠟梅屬
蠟梅是壹種傳統珍貴的觀賞花卉,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蠟梅文化。唐代詩人李商隱,人稱臘梅為韓梅,有句“過野塘知韓梅”。姚的《殘篇》也稱蠟梅為冷客。臘梅在春天之前,是所有花中的第壹朵,尤其是虎蹄梅,在農歷十月開花,所以稱為早梅。蠟梅先花後葉,花與葉不相遇,開花時枝條較細,故又稱幹梅。臘梅開花的時候,多是下雪的時候,想要欣賞臘梅。雪後,妳會穿過雪地,所以它也被稱為薛梅。
又叫臘梅,因為它在初冬開花,過冬結果,所以又叫冬梅。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臘梅,本名黃美華,非梅,因香、色與梅相似而得名。花:辛,溫,無毒。解暑生津。”清初《花鏡》雲:“臘梅俗稱蠟梅,黃梅,非梅。因與梅放在壹起,香味相近,色澤似蜜蠟,臘月開放,故名。”
蠟梅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南部,各地均有栽培,秦嶺和湖北有野生。栽培品種很多。根據趙天邦的《中國蠟梅》壹書,蠟梅有4個變種,12變種和165變種。其中有純黃、金黃色、淺黃、暗黃、紫黃、銀白色、淡白色、雪白、黃白色,雄蕊為紅色、紫色、白色。其中最好的是產於河南省鄢陵縣的鄢陵臘梅,號稱“鄢陵臘梅天下第壹”。代表品種為‘素心蠟梅’:炎陵文獻記載中稱之為‘炎陵素心蠟梅’,其心潔白芳香。又因不完全張開,開口向下,像“掛在金鐘上”,故稱金鐘梅。
編輯本段的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高2~4米,葉對生,枝葉方形,棕紅色,橢圓形突出皮孔。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長7-15厘米,全緣,表面粗糙;兩性花,單生於壹年生枝腋,花梗很短,黃色,蠟質,芳香,花期65438+2-3月。
像瓦片壹樣的鱗片。葉對生,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橢圓形卵形到卵狀披針形,全緣。花葉開放芳香,直徑約2.5厘米。花被多片,蠟質,半透明;花托橢圓形,長約4厘米,半木質化,蒴果狀,宿存,被絲狀毛,內含數個瘦果,每果壹粒種子。花期為2月65438日至次年2月,結果期為次年6月至9月。
編輯這壹段的生物特征
蠟梅又名蠟梅、蠟梅,是蠟梅屬落葉灌木。樹幹叢生,黃褐色。單葉對生,橢圓狀卵形到卵狀披針形,全緣,具剛毛和葉柄。花單生於枝條兩側,冬季落葉後開花。花蠟黃,芳香,微有光澤,呈蠟狀。
蠟梅是我國特有的花卉植物,品種繁多,有蠟梅、臘梅、臘梅、臘梅等。花被純黃或深黃,內花被有深紅色紫條紋或紅厚紫條紋。
自然界喜陽光,稍耐陰,耐寒,耐旱,怕風。它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以避免潮濕和積水。
編輯本段的特征和用法。
臘梅色澤艷麗,香氣濃郁。冬天開花,持續3個月。它經常被用來裝飾花園,成簇或成片種植,或作為盆景材料和室內插花。
編輯本段中的相關花語:
壹顆悲傷又充滿愛的心
編輯繁殖與栽培這壹節
蠟梅的繁殖可以通過播種、壓條、嫁接、分株等方式進行。由於很難保持花原有的優良特性,而播種的優勢在於大量繁殖,因此大部分蠟梅只需培育少量植株,壹般不采用。嫁接法應用廣泛。嫁接有兩種方法:扡插和對接,扡插是最常用的。
扡插時間在3月中旬左右,最好在臘梅的葉芽剛剛萌發到米粒大小的時候進行。如果錯過了時機,葉芽太大或者已經發芽,就不容易成活。將常用的蠟梅幼苗作為砧木進行扡插,取珍貴品種如素心或蠟梅作為接穗。接穗應選擇壹個月前的壹年生粗壯長枝,剪去其頂端,使營養物質集中在枝條中間的芽上。接穗長約7-8 cm,留有1-2對芽。切接穗時,不要切得太深,只要稍微露出木質部即可。砧木木樁從離地面5-6厘米處切開,從砧木直徑的1/3處向下切開,劈開4-5厘米,將臘梅接穗插入砧木切口處,對準地層,用軟麻皮紮緊,然後用松土將砧木和接穗封在壹起,直至接穗頂部被覆蓋。之後,保持土壤濕潤。壹個月後松土,檢查是否成活。如果它存活下來,擦掉砧木上的其他新芽,以促進嫁接芽的生長。然後蓋上疏松的土,防止新嫁接的芽被風吹日曬而枯死。再過壹個月,逐漸把土去掉,讓新芽逐漸接受陽光。用這種方法繁殖的蠟梅生長旺盛,當年可長到50厘米左右。
蠟梅也是通過分株繁殖的。如果只有少數植物需要繁殖,這種方法是合適的。壹般在春季葉芽尚未發芽的2-3月進行分株繁殖。分株時,先把靠近子株的母株根部的土挖出來,用消毒過的尖刀從根部切下子株,形成新株。然後種植,種植後註意遮蔭,保持土壤濕潤,三伏天後每半個月施壹次液肥,使當年枝葉旺盛生長,2-3年開花。這種方法簡單,易於繁殖,成活率高,育苗時間短,開花快。
編輯維護的這壹部分
盆栽蠟梅主要抓四項措施:扡插、施肥、澆水、防蟲。
1.適時修剪:蠟梅枝條粗壯,素有“蠟梅不缺枝”的諺語。通過及時修剪,它能萌出更多健壯的枝條,讓它開花更多。——壹般宜在花雕謝後、出葉前適時修剪,剪去枯枝、過密枝、十字枝、蟲蛀枝,壹年生枝基部留2 ~ 3對芽,剪去上部枝條,促進發芽和分枝。每個新枝長到2 ~ 3對葉後,要摘核,以促進短壯花枝萌發,使株形對稱美觀。修剪多在3-6月進行,7月後停止修剪。如果不適合修剪,會抽出很多長枝,消耗養分,使花芽分化不多,影響開花。
2.適時施肥:蠟梅是壹種喜肥的花。適時施肥可以促進花芽分化,多開花。盆栽蠟梅,因盆栽土壤有限,土壤宜選用腐殖質高、疏松透氣的沙質營養土。春季施葉面肥2次,6月底至倒伏前每隔10天施復合肥1次。三伏天也是花芽分化期。也是新根旺盛生長期,再施1到2倍的磷鉀肥。這個時候施肥要稀稀拉拉,不然容易燒壞根部。待秋涼後,施幹肥壹次,每盆施腐熟餅粉40 ~ 60克,更好地豐富花芽的生長。冬季前後,施1至2倍有機液肥,提供開花所需養分。肥料以磷、鉀為主,氮肥較少。磷、鉀、氮的壹般比例為2:1:0.5。這樣臘梅的花就大了,花多了,香了。
3.適當澆水:蠟梅的特點是耐旱,怕澇。比如含水量過高,土壤過濕,植株長勢不佳,影響花芽分化。因此,盆栽臘梅時宜保持土壤幹燥,平時不澆水,在“三伏天”高溫季節要澆透,以保持植株正常生長,使花芽正常發育。開花前或開花期間必須特別註意適當澆水。澆水太多容易掉芽落花,澆水太少就開不整齊。
4.病蟲害和病毒的防治:蠟梅病害少,蟲害多,如蚜蟲、介殼蟲、刺蛾、卷葉蛾等。蚜蟲在嫩枝的芽上吸汁,介殼蟲在樹枝上吸汁,刺蛾、卷葉蛾咬葉、新芽、花芽等。應以預防為主,將花盆放置在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中,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如發現上述害蟲,可噴灑50%毒死蜱1000倍液。為了減少對花卉栽培環境的汙染,也可以用土辦法捕殺。比如介殼蟲可以用酸、醋溶液殺死,蚜蟲可以用洗衣粉水殺死,少量的話可以用人工殺死。
編輯這個栽培品種。
有下巴的蠟梅;柴油臘梅;白蠟梅蠟梅原產華中地區,喜陽光,但也略耐陰、耐寒、耐旱,故有“旱後不死的蠟梅”之稱。對土質要求不嚴格,排水良好的輕壤土為宜。
編輯這壹段的觀賞價值
蠟梅因其獨特的個性,是冬季賞花的最佳樹種,也是城市美化、芳香、凈化空氣的首選樹種之壹。同時,蠟梅根系發達,生長適應性強,生根發芽力強,是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可作為街道綠化的叢生花灌木,也可培育成小樹作為行道樹種。既能在公園假山、湖畔形成梅山、梅園、梅雨等大型景觀,又能在視野開闊的草坪板塊中形成小品。既可以種在花園的空地上,又可以自然灑脫。也可以孕育成雕琢的盆景,獲得美妙的意境,也可以剪成插花。
別名黃美華、蠟梅、蠟木和鐵筷子。
蠟梅[夏蠟梅;早熟禾。et Wils香蠟梅。],用花蕾、根、根皮入藥。在冬末春初采集花蕾;根和樹皮四季均可收獲;烘烤或烘幹。
性味取向
巴德:辛,梁。
根及根皮:辛溫。
功能指示
芽:解暑,生津,開胃解郁,止咳。用於頭暈、嘔吐、氣滯、胃悶、麻疹、百日咳;外用治療燙傷和中耳炎。
根:祛風、解毒、止血。用於感冒、腰肌勞損、類風濕性關節炎。根皮:治療刀傷出血的外部使用。
劑量
芽1 ~ 2錢,水煎;外用花生油或植物油浸泡成“臘梅油”,塗於患處或滴入耳內。
根5錢,水煎;磨碎根皮(刮掉外皮),敷在患處。
摘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下面是壹些關於臘梅的常見食譜。
慢性咳嗽:臘梅9克,用開水代替茶水浸泡。
胃氣痛:臘梅或根9 ~ 15g,泡茶或水煎服。
中耳炎:將臘梅的花蕾浸泡在香油或菜籽油中,3-5天後,每次用油滴2-3滴在耳朵上。
風寒感冒:根(幹品)15g,生姜3~5片水煎,再加適量紅糖服用。
燒傷:臘梅用菜籽油浸泡,塗在患處。
暑熱,心煩頭暈,頭痛:臘梅,扁豆腐,鮮荷葉,適量,水煎。
急性結膜炎:臘梅6克,菊花9克,水煎,加少許蜂蜜服用。
蠟梅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外,在古代還被用作菜肴或小吃。花經常被用於保健和長壽的目的。何國珍的《花卉烹飪食譜》列舉了臘梅豆腐湯、臘梅玻璃雞片等花卉品種。花也可以用其他方式食用,如將花風幹後加入茶葉制成臘梅茶,或直接用幾朵花倒入開水中代替茶葉,香氣濃郁,可止咳平喘。花還可以作為烹飪的食材,比如做魚蝦豆腐的時候或者做湯的時候,好吃又香。
蠟梅含有揮發油。該油含有冰片、案油、芳樟醇、楊梅素、異鼠李素、楊梅素、a-胡蘿蔔素、亞油酸、油酸等化學成分。葉子含有楊梅素、楊梅素和異鼠李素。新鮮的葉子含有氰氫酸。種子含有脂肪油、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等成分。並且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如花蕾:性溫,味甘,微苦。解暑、生津、開胃、解郁、潤燥、止咳。主治頭暈、嘔吐、氣滯、胃悶、麻疹、百日咳、燙傷、火傷、中耳炎等。根莖,辛溫。疏風理氣,活血解毒。主治:哮喘、勞咳、胃痛、腹痛、風濕、瘙癢、瘡腫、跌打損傷等。外用適量,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