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壹良先生曾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狹義、廣義和深層。沒有必要詳細討論前兩個。周先生對第三方有自己的看法,文化底蘊深厚。他說:“在狹義文化的某些不同領域中,或者在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的某些不相關的領域中,我們應該進壹步綜合、概括、濃縮、提煉、抽象和升華,得到壹種在許多領域中都存在的* * *相似性。這種東西可以稱之為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壹個民族文化中最本質或最有特色的東西。”他以日本文化為例。他認為日本深厚文化的特點是“苦”和“懶”。具體表現為簡單、樸素、細長、含蓄、古雅、引而不發、不雕等。周先生的論述和觀察很有啟發性。在我看來,他列舉的這些現象,基本上都屬於國民心理狀態或者說心理素質和生活情趣的範疇。
將這壹觀察應用於中國文化會有什麽結果?我不想從國民心態去探究。我想換個角度,也可以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內涵。
在這個問題上,尹柯先生實際上已經先鞭打我了。尹柯先生在王觀堂先生的《萬詞》序中寫道:
中國文化的定義是以《白虎通》中的三綱六紀說為基礎的,其意義是抽象理想的最高境界,比希臘柏拉圖所說的理念更好。
我覺得這是壹個非常精辟的觀點。接下來的采訪就說說我自己的壹些想法吧。
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有許多不同之處。最重要的壹個區別是,中國的哲學喜歡講知行。我想把中國文化按照兩類分為兩部分:知識、理解、欣賞等等,屬於知識的範疇;壹部分是紀律、倫理、社會公德等等,屬於行的範疇。這兩部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這兩部分的背後都有壹種最本質、最有特色、最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思想史上,尹柯先生指出:
南北朝時期有儒釋道三教。所以從晉代開始,中國的思想可以用儒釋道來代表。這雖然是通俗的說法,但是舊史的事實,基於這個世界的人情,三教的理論應該是無可挽回的理論。所以兩千年來,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就是制度法的公私生活方面,教義思想方面可能不如佛道。
事情就是這樣。根據我上面提到的中國文化二分法,仔細分析中國思想史就會發現,儒家思想是實踐中的主要影響因素,而佛教和道教是知識中的決定性因素。潛伏在二者背後的最具中國特色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的東西。
就佛教而言,其理論和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私、苦、十二因緣等,都屬於知識方面。八義四聖諦在知行之間,既包括知行。修行拜佛以及涅槃、跳出輪回等與知識密切相關的活動,完全沒有倫理色彩。它傳到中國後,其無父無君的思想與中國的三綱六紀完全對立。在對中國文化的猛烈沖擊中,如果佛教不能適應現實,它就不能在中國立足,所以佛教只能做出壹些偽裝來生存。早期佛經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即歪曲原文意思,以符合中國強規訓文化的要求。也可以看出,中國深厚的文化力量是偉大的,不可抗拒的。
國內很多學者都感受到了這壹點。我只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都來自中國文化學院第壹套講座《中國傳統文化論》。
梁漱溟先生說:
中國人把文化的重點放在人際關系上,解決如何相處。
馮友蘭先生說:
基督教文化重天,講“天學”;佛教多講死後的事,比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進”,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