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神和表情。英美人交談時,雙方都正視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直和誠實的標誌。英美有句諺語:永遠不要相信壹個不敢看妳眼睛的人。(不要相信不敢看妳眼睛的人。)在中國人們在交談時,雙方不必時不時地對視,有些人甚至會刻意避免不斷的目光接觸,以示謙遜、順從或尊重。這可能是初來中國的英國人和美國人覺得中國人不夠熱情友好的原因之壹。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麽英美人喜歡面對面的交談,而中國人則傾向於推心置腹的交談。
雙方正視對方是壹種習慣,但他們討厭那種盯著看,因為在他們看來,那是壹種非常粗魯的行為,仿佛自己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非人化”。10年前,當中國剛剛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迎來少數外國人的時候,英國人和美國人發現中國像“稀有動物”壹樣上上下下,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這讓他們感到非常惱火。很多來中國的說英語的人對此不滿。然而,盯著看的中文意思有時只是好奇和驚訝,而不是粗魯。
據說(高,1991: 55)當人看到有趣或喜歡的事物時,瞳孔會擴大;看到不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東西,瞳孔就會縮小。這種現象據說在古代就被珠寶商註意到了。他們可以從瞳孔的變化知道顧客是否對商品感興趣,進而決定是提高還是降低價格。如果這種情況是真的,那就不存在文化差異,而是存在誰更熟悉的文化差異。例如,據說美國商人在中國與珠寶商打交道時會戴太陽鏡,以免瞳孔變化被精明的中國珠寶商看到。
(2)手語。手勢可以表達多種意思,文化差異尤為突出:
——中國人用手指從“1”連續數到“5”,即先張開手掌,再將手指向其彎曲;相反,英國人和美國人先握緊拳頭,然後壹個個伸出手指。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圍成壹個圈,表示“OK”(好),而中國人的“0”手勢常用來表示“零”,所以當壹個中國學生問美國老師考試成績時,美國老師用“OK”手勢回答,這讓中國學生大吃壹驚:他得零分了嗎?!
-顯示數字“3”。在中國,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連成壹個圓圈,其他三個手指張開伸直(如果彎曲,表示“零”,類似於英美的“OK”手勢);而英國人和美國人則是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用小指抓住大拇指。
-中國人說“6”、“7”、“8”、“9”、“10”可以單手處理,如下圖;
英國人和美國人說“6”、“7”、“8”、“9”和“10”不能單手處理,只好雙手配合,如下圖。
——中國人用食指刮臉表示不丟人,真丟人;而英國人和美國人表達這種意思是要嘲笑的對象,用壹只石頭手的食指在左手食指上壹下壹下平削過去(削去):
在英美,人們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字形,表示勝利(勝利、成功或和平),而在中國,這個手勢相當於“二”。尼克松也做了壹個三V手勢。
——英美人要求搭車時,面對迎面而來的車輛,右手握拳,向右肩方向晃動大拇指(註: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是壹個淫蕩的動作);在中國,當人們乘坐電梯時,他們面對車輛,將壹只手臂水平伸向壹側,手掌向前,做出“停止”的手勢,或舉起右手或雙手與司機打招呼。
——中國人向接近他們的人招手,手掌朝下;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很高興。壹位中國教授去壹個美國家庭給壹個孩子送禮物。當他向孩子揮手時,孩子後退了。原來中國的手心向下波類似於美國人讓人走開的動作。
上面的例子要麽和中英的相似,但含義不同;要麽是意思壹樣,只是手勢不壹樣。
以下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特有的徒手動作:
——雙臂交叉在腰間,然後沿著身體兩側向下伸展,表示“完成了”和“沒救了”。
——手臂在身前上下移動,勾勒出女人的身體,表示“美”。
聳肩:皺眉頭、揚眉聳肩、屈肘、手掌向上展開、甚至微微彎曲雙腿等。,表示“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麽”、“這種情況沒救了”、“我什麽都做不了”。
——用手拍拍後肩,表示“沾沾自喜”。
中國人還有很多獨特的手勢,英美人很難理解:
-當別人給自己倒茶或倒酒時,廣東人用食指和中指或多個手指在桌上點點,以示感謝。現在這壹行動已經蔓延到中國的許多地方。如果用這個手勢不表示禮貌,中國傳統的表達方式是將壹只手或兩只手放在杯子旁邊。
——給別人東西或者雙手拿東西表示尊重。
——伸出兩根豎起的食指,在妳面前慢慢靠近,表示“男女相愛”“配個好姻緣”。
說話時張開手捂住嘴,表示在說“密語”。
國內外有很多特殊的手語,限於篇幅不得不省略。
(3)坐、站、走、蹲。邱文生(1994: 20)說:“在西方,站著的人通常在職位、年齡或地位上比坐著的人長,在談話中起主導作用。因此,談話的壹方采取站立姿勢或來回走動,意味著他(她)有權決定談話的進程。而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壹般來說,年輕壹代或地位較低的人,以站為禮,聽意見,處於被動地位;長輩或德高望重的人往往坐著,處於主導地位。”這種概括有壹定道理,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較好。例如:
在英國和美國,拜訪別人家時,如果客人是女士,當她進入客廳時,客廳裏的大多數男士都會起立。各個年齡段的英美女士都喜歡這種禮儀,盡管年輕壹代中遵循這壹傳統習俗的人比過去少了。
——上課的時候,中國的老師提問,壹般都是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在美國,學生通常坐著回答美國老師的問題。
西方文化強調“女士優先”,所以請女士先坐下是禮貌的。女士入座前,男士有義務幫她們拉出椅子,女士入座後才坐下,這也是有教養、有文明的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輩分的順序,強調長輩、上級、尊者先坐。他們坐下後,壹些晚輩、下屬和級別較低的人並不立即入座,而是等長輩、上司和德高望重的人“坐下”後再“致謝”。招待客人時,主客入座前,比較傳統的人還保持著“讓座”、“致謝”的傳統禮儀,只是沒有以前那麽正式了,但無論如何,“小人物”總是要在“大人物”之後落座。中國人害怕坐在舒適的座位上。請看以下對話(歐陽法蘇,見胡文忠,1988:36):
w:(指給C看沙發)請坐。
不,不。我要坐在這裏。(走向椅子)
w:哦,請坐這邊的沙發上。
列車員:沒有,沒有。這把椅子完全沒問題。
坐姿也有文化差異:
中國人的傳統坐姿是“坐如鐘”。壹直要求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的角度成直角,腰要直,膝蓋要收緊。這就是所謂的“坐以待斃”。中國傳統的椅子是太師椅,椅面與椅背成直角,不太可能坐在妳的背上,否則人會滑到地下。太師椅是迎合中國“標準”坐姿的材料。
——英美人不習慣“坐以待斃”。將壹個腳踝壓在另壹個大腿上,這是典型的美式擡腿法,稱為“四足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因為某人“四條腿”的身材判斷他是美國間諜,並將其逮捕。
-美國人對“四條腿”的框架感到不舒服。有時候和人說話,其實是把腳放在桌面上。當我準備離開美國回國時,我去了壹家美國銀行銷戶。在交談中,銀行經理竟然把穿著皮鞋的腳放在桌子上,很有“霸氣”的風格。回國後,我壹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心想:也許我的銀行存款在這個經理眼裏少得可憐,他不屑壹顧。況且我是黃皮中國,所以這個白人富豪可以“屈尊”把腳放在桌子上跟我說話。後來我才知道:“美國人把腳放在桌子上,這是壹種放松、非正式的表達,往往是對對方的尊重。”但對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壹些人來說,這種行為是粗魯或自命不凡的(詹森,見胡文忠,1990: 131)。
——英美人喜歡坐在家裏鋪著地毯的地板上;在美國街頭或公共場合,我也看到很多人坐在任何地方。到了中國後,壹些英美人也是隨地坐,中國人看到就覺得不衛生。當中國人不得不坐在地下時,他們經常會找到壹份報紙或用手帕把它鋪在地上。英國人和美國人認為這是不衛生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手帕怎麽能放在地下呢?亂扔紙屑本身就不衛生,而且有違公共道德。
——美國老師上課,有的居然坐在講臺上,中國學生大為驚訝,認為這是壹種庸俗的行為,但美國老師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課堂的緊張氣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這是壹種非正式的表達。
“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臥如弓”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要求,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的做法與這壹傳統有相當大的距離。上面講了“坐”,接下來我就來看看“站”、“走”、“蹲”的文化差異。
——中國老師上課,除了剛好能看到黑板,大部分時間都是站在講臺中央,而英美老師特別活躍,總是在教室裏來回走動,似乎站著不動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認為中國的階級太保守,太正式,太死板,甚至讓人昏昏欲睡。中國人有時會覺得英美老師太隨便,甚至擾亂課堂秩序。同樣,在壹般的報告會上,中國的演講者壹般都是站在講臺上壹動不動,冷靜而莊重,嚴肅而“呆板”;而英美演講者則不斷在觀眾面前來回走動,甚至走到觀眾身邊,以增強自己的感染力。演講者動作頻繁,身體前傾後仰,踮起腳尖,甚至為了某種效果而背對著觀眾,顯得“過於活躍”、“不夠莊重”。
——英美人站著跺腳表示不耐煩;中國人跺腳表示憤怒、煩惱、沮喪和後悔。
——英美人走路趾高氣揚,昂首闊步,所以前蘇聯曾說,“美國人走路就好像腳下的土地是屬於他們的,英國人走路就好像不在乎腳下的土地是誰的”;壹些中國學生說,英國人和美國人走路“好像全世界都是他的”。壹句話,英美人的站姿和走姿就是運動員和軍人的站姿和走姿;在英美人眼裏,中國人的標準就是學者和平民的姿態。
——中國人可以長時間下蹲,腳著地,腳尖朝外。英美人不僅覺得這個姿勢很難做,無法保持平衡,而且普遍忌諱。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勢是兩個腳趾著地,或者壹個腳趾壹只腳著地,但就是這種“平衡”的姿勢;他們不會堅持很久,所以如果他們想休息,他們寧願坐在地上。我發現中國的公廁蹲位是中國人蹲位工作的反映。在國內很多機場,國內航班休息室的廁所除了壹個“殘疾人專用”坐式廁所外,都是蹲著的;在國際航班候機樓的洗手間裏,所有的座位都是坐式馬桶。
(4)頭部運動。中國人和英美人壹樣,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但由於上壹節提到的思維模式的差異,頭部動作有時會不壹致。比如“妳不應該被發現。”媽媽對我們說。我們都拍腦袋。
母親對我們說,‘不要灰心’;後壹句字面意思是“我們都搖頭了”,如果用文字代替非語言表達,應該是“不,我們不會被發現的。”。但如果把這句話翻譯成中文,No應該翻譯成“是”,整句應該是“是,我們不會灰心”,這裏No對應的中國人的非語言動作應該是“我們都點頭”;如果用英語與英美人交流,思維方式和受其制約的非言語行為要符合英國人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搖頭表示“是”。比如中國和英美都有擡頭用下巴指方向的動作。不同的是,中國經常伴隨著捏嘴唇,而英美則是捏嘴唇,咂嘴來表示“飛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