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港澳的粵語壹樣,英語外來詞用得比較多,葡萄牙語外來詞很少。回歸前,港澳仍有不少人稱之為粵語。回歸後,粵語和粵語基本都是粵語的官方稱呼。
擴展數據:
粵語在1949之前是香港的主要語言。在新界郊區,有壹種粵語和客家話的混合口音,其中以金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只有今天的香港老人才有。
1949之後,香港粵語出現了大量的音簡化現象,其中鼻音消失(即n/l不可辨),W元音消失最為明顯。有些年輕人把“妳”[nei]和“我”發音為[lei]和[?]。放“國”【kw?K]誤讀為“角度”[k?K],《郭》【kw?]讀作“a”[k?] 。香港有學者稱之為“懶聲”。
但1980之前的大眾媒體,還是極力避免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懶音”。直到今天,仍有香港語言學家反復批判,提出“正確的聲音”活動。
由於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海外,海外粵語也受到香港粵語的影響,確立了世界上出現了標準粵語,語音語法標準仍然是粵語。在日常的語言和新聞中,也有“牛逼”(形容事物強大或形容形勢繁榮)、“luka”(刷卡)等港式表達。
百度百科-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