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境界是指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壹種特定情境和具體情境。因為教學是在壹定的場合進行的,所以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具有壹定的情境性,這是壹種非常具體的情境,具有“場”的特征。因為是壹群人在特定場合的活動和交流,所以也是感性的。其實,只要有人參與,就沒有沒有“情緒”的“環境”,哪怕是純粹的自然“環境”,只要有人融入,就會體現出“人”的色彩,打上人的烙印。
境界的另壹個重要特征是質的區別。總的來說,有高低,有優劣。本文要探討的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壹,是建立在真理基礎上的向善的壹步;而美是走向善的目標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知識和科學規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常規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當然也包括壹些比較具體的操作知識。需要指出的是,法律是知識,但只是操作知識。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是基於這些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的傳授,其他的壹切都是徒勞。當然,或許可以從另壹個角度列出其他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對“真理”有多少種理解,無論這些理解有多麽不同。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知識和科學規律的教學。
真理知識的傳授和科學規律的傳播,目的是壹致的。總的來說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學會使用語言。目前功利目的是讓學生考試得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壹。
在哲學意義上,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壹就是美。當然,這種表達很抽象,很難理解。對於語文教學,只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壹門實用的語文教學,“美”是向善的最佳途徑。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通往目的地的路有很多,但通往美的路無疑是最好的壹條。因為美本身就是壹種善。是千百年來人們壹直追求的目標,比如建設壹個美麗的國家,裝扮壹個美麗的城市,裝飾漂亮的房子,穿漂亮的衣服和帽子,這些都是人們為之奮鬥的重要目標。他們既漂亮又善良。語文教學不就是這樣嗎?人們費盡心思設計漂亮的教學思路,漂亮的板書,努力用漂亮的語言去引導,甚至穿上漂亮的衣服,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嗎?其實不止如此,美不僅有手段的價值,更是師生應該追求的目標。這種對美的追求本身最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優質課和公開課上,從教學方法到老師的著裝,從壹舉壹動到問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的回答。不都是精益求精嗎?只是這種所謂的“完美”只有壹次性的表演價值,只有表面的、形式主義的審美價值。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對美的追求,就是對語文教學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了壹種追求,壹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壹種常見方式。“只有比較才能分辨”是我們對比較作用的理解。既然有“最好”,就壹定有壹般和差。既然美是最好的,壹般都是求真。如果不好,連求真的任務都難以完成。讓我們看三個例子:
劉墉教授的詩《林中的雨》,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展現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壹位老師說:
“在東京郊外,靠近有垂柳的碼頭。寒冷荒涼的深秋,剛下過壹場陣雨,樹梢上的知了哭得像眼淚。在亭子送別的人喝了很久,小心翼翼地道別。直到傍晚,雨停了,船夫催促,該走了。——這個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我們國家在十壹世紀的壹幅感人的告別圖……”
然後,老師播放《林中之雨》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配以民樂,播放昆曲。在悠揚的笛聲和笛聲中,學生聽著憂傷委婉的女高音歌唱,看著課文和音符,自然進入文字的境界。
另壹位老師是這樣開始的:
“宋代有壹個著名的詩人叫柳永,他有壹句著名的詩《雨中雨》。我們今天就向柳永學習這個詞。”然後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安排學生查字典和詞典,排除生詞和障礙...
還有壹個老師是這樣走的:
壹進教室,就讓學生打開課本,在黑板上寫字,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把這個字裏的生詞都抄在黑板上,讓學生抄下來。然後,逐句解釋...
三種教法,三種境界,分明高低:
第壹種,先用文字描述,把學生帶入那個荒涼的深秋。播放錄音帶制造了壹種哭泣的氣氛。學生逐漸進入角色,沈浸在語言、音樂、歌唱的情境中,去體驗和理解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會受到美的影響。
其次,其實是在給學生傳授知識,讓他們了解柳永和這個詞,也讓他們自己查字典,從而培養他們使用語文工具書的能力。但這種方式,枯燥乏味,只有硬性的知識傳遞,沒有情感,沒有形象,完全沒有情境。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呆滯,困倦。這是壹般的求真情況。
第三種壹般。老師做所有的安排,學生處於完全被動的傾聽地位,思維處於抑制狀態。
妳壹對比,壹比較,就能明白為什麽最好的狀態是。
語文教學中真善美的統壹不僅是壹個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實踐中的具體操作。事實上,理論上任何好的想法和建議,只有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課堂教學,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是實現教育教學價值的最主要途徑,也是主渠道。毋庸諱言,語文教學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壹,引導學生在求真的基礎上實現對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從客觀物質設備、教材內容、教師素質等多方面論述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這些討論從不同側面啟發了人們,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進壹步理解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路。然而,這些理解和討論都有壹個共同的缺點:都是靜態的爭論和微觀的探索,都是把語文課堂教學放在靜態的視角下進行微觀的審視。這種認識和討論雖然具有壹定的認知價值和操作意義,但會使整個實踐的改造意義大打折扣,因為它覆蓋在微觀中,看不到宏觀,僅靠壹兩個因素很難實現整堂課的美。鑒於此,本文重點研究課堂教學的機制。
機制是指在事物的運動中,所有相關的因素都有壹定的節奏和聯系。某個維度是指指向某個方向和目標的運動。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就是求美求善。節奏是指按照壹定的規律運動,不是盲目的、人為的,是指求美求善的過程,不是人為的、任意的操作,而是遵循語文課堂教學規律、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審美規律、創造美的規律本身。
從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機制來看,語文教學的美在哪裏?
首先,美在於和諧。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到好處結合的結果。語文教學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這些因素有機地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美的境界。在這些因素中,教師和學生永遠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美才會出現在課堂上。所以主要看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當然,還涉及到其他因素。
當然,師生之間的和諧合作並不總是具有審美價值,只有當他們之間的合作創造了某種美的情境時,才具有美的特征。請看下面兩個例子,明眼人壹看就明白哪個是美好的情境:
我在初中課本第壹冊《夏天是個好天氣》的時候,壹位老師在介紹完新課後,從對題目的理解開始,然後安排學生找出文中寫著“夏天是個好天氣”的句子。同學們配合的挺好,都很認真的在課文裏找。過了壹段時間,壹切都被發現了。老師讓幾個學生分頭讀。最後,老師表揚了學生。
余映潮老師不是這樣的。在他的班上,到處都是美女。他把課文的學習分為四個階段,讓學生說“理解”;②說“積累”;3說“發現”;(4)說“創造”。以第壹階段的“理解”四個字為例。介紹完新課後:
老師:夏天也是好天氣。有什麽好的?請根據課文說話。妳說什麽?比方說“夏天沒事,還好……”比如夏天沒事,還好太陽不肯回家。每個人自己說話,在本子上做個記號。
(學生困惑地讀課文,說“話”)
老師:我們先在課堂上準備講稿,先排練壹下。
(學生根據句子要求每人說壹句話)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幸運的是,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老師:多漂亮啊。
生:夏天也是晴天。就是這樣壹個局外人,讓妳在躁動中獲得壹種內省的平靜,壹種外在的智慧,壹種真正的虛無。
老師:也就是說,當天氣很熱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安靜的。
……
學生們暢快的發言和老師們精辟的評論融合在壹起,形成了感人的課堂交流。
兩相比較,前者雖然也有師生的密切配合,但總讓人覺得有點遺憾。遺憾在哪裏?就是沒有情感滲透,只有幹巴巴的對話,幹巴巴的文字閱讀,壹點美感都沒有。後者則不同。學生的發言,老師的點評,都是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美。
其次,美在於沈默。美有很多種形式,有時候沈默也是壹種美。所謂無言,就是沒有文字的參與,只有心靈的沈浸。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師生處於某種情境中,沈浸其中,相互感受、體驗、交流,從而享受美。
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
當壹個老師教杜德最後壹課的最後壹部分時,“鐺,鐺,鐺!”錄音機裏突然響起了沈重而遙遠的鈴聲,學生們茫然而專註,壹時間寂靜籠罩了教室。
然後,老師深情地大聲念道:“突然,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響起。窗外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結束了演習。哈默爾先生站起來,臉色變得蒼白。我認為他從來沒有這麽高過。
“我的朋友,”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咽了,說不下去。"
沈默。老師哽咽了,再也看不下去了。教室裏靜悄悄的。突然,老師“轉向黑板,用盡全身力氣,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
這時,學生們深情地看著老師,表達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仿佛這個老師就是哈默爾。
……
老師不僅將自己融入到了都德所描述的情境中,而且被主人公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妙的是,他精心設計了這個教學片段,巧妙地運用了錄音機、自己的朗讀和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學生帶入了亡國的境地。這個時候,學生表面的沈默,其實是心裏千言萬語,內心強烈的感受,難以表達。“此時再無言語也抵不過千言萬語”。壹些優秀的語文教師,在他們成功的教學中,用自己的智慧設計了許多這樣精彩的片段,極大地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第三,美在於節奏。在教學中,張馳均衡而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精彩紛呈,引人入勝。
《禮樂》曰:“律動即行或停。做就做,玩就玩,停就停。”節奏,原意是音樂中急、停、長短、強弱交替的現象。美國的理查德·波列拉夫斯基在他的《演講的六種技巧》壹書中說:“節奏是壹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元素的有序的、有節奏的變化——而所有這些變化都壹步步地引起欣賞者的註意,並始終如壹地把他們引向藝術家的最終目標。”這是指藝術中各種元素的有序、有節奏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密度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語調的抑揚頓挫。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課堂教學節奏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但以下幾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教學內容明確。老師需要教壹節課,壹篇課文甚至壹個單元,學生需要學習很多方面。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重點和難點,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發力。重點內容要錘打,精雕細刻;大致內容,壹句話,忍痛割愛。這樣就有了壹主二,就有了明確的節奏。
張馳的課堂氣氛井然有序。中國有句古話:“壹次放松壹次,是文武之道。”張與池既對立又相互依存。在課堂教學中,要註意“張”與“吃”的巧妙配合。
其實壹堂課就像壹出戲,壹幕幕舒緩的場景讓人心平氣和,高潮叠起。正是這種流暢與高潮的交替,才能令人興奮,產生真正的節奏。在課堂上,如果整個45分鐘都是有序、平穩、緩慢的氛圍,學生難免會感到沈悶、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個課堂都充滿激情和精神,學生就會因過度疲勞而受到抑制,教學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巧妙地將課堂氣氛由溫和推向高潮,再由高潮逐漸轉為溫和。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釋然;時而迷茫,時而驚愕;時而開朗,時而緊張。
教學速度合適。課堂速度是教學節奏的壹個重要方面。上課的速度要有快有慢,要有停有停,這樣才能形成鮮明的節奏。太快,學生壹時半會兒跟不上;太慢,學生容易分心。如果學生壹味地解釋或思考,大腦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容易疲勞;過多的停頓,或者過長的停頓,會破壞壹個類的完整性。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整。
老師的語調抑揚頓挫。語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強弱、長短、輕重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在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好這些因素,使自己的語言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用語言粘住學生。著名特級教師宇易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她說:“語言不是蜜糖,但能粘住學生。”正是用她的藝術語言,她粘住了壹代又壹代的學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形式多種多樣,限於篇幅,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