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15到1823,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纂了壹部漢語詞典,這是最早的漢英詞典。在字典裏,他用自己的拼音方案拼出了中國粵語方言,其實是教羅馬字的方言。在1931到1932期間,兩位外國傳教士提出了“麻辣漢字”,這是壹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中國拉丁字母。幾乎所有的同音字都有不同的拼法,用方言拼寫。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後,
中國拉丁化的新寫作運動興起。
正式成立: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拉丁漢字方案,由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委)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在1955至1957文字改革期間研究制定。這種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標記普通話漢語的發音,作為漢字的音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 2月11日批準了該計劃的公告。1982,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壹些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臺灣省決定將漢語拼音翻譯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所有涉及漢語英語翻譯的部分都將要求使用漢語拼音,並從2009年開始實施。漢語拼音是輔助漢字發音的工具。
1933年,拉丁化的新文字傳入中國。1934年8月,“中國拉丁化研究會”在上海成立,出版介紹拉丁新文字的書籍。然後在壹些南北大城市陸續成立了拉丁化的新寫作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有。據統計,從1934到1955的二十壹年間,拉丁化的新寫作群體超過300個。
毛澤東非常欣賞當時的新寫作運動。毛澤東積極支持新寫作運動。在1940年6月出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他說:“文筆必須在壹定條件下進行改革,文字必須親民”。拉丁新文字的傳播也得到了文教界人士的熱情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