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課文
倪劉放
(祝狗年好運)
2022
2008年的農歷是1898年,也被稱為狗年。
上次《梧桐樹下的鳳凰》頭條講了狗文化(見《中國什麽時候用軍犬了?),其實關於狗文化的話題很多。本文就來說說十二生肖。
(女星孫儷屬狗,1982出生)
有壹個題目,對於“徐年”出生的五個人,應該說是“狗”還是“狗”。現在大家普遍說自己是狗吧?這還得從“狗”和“狗”兩個字說起。
在古代就已經發現,人類養狗的歷史非常悠久。
我國北石器時代的遺址或墓葬中出土的家犬遺骸,最早可追溯到7000-8000年前。在最早的成熟甲骨文中,也發現了最早的“狗”字,而且很多。例如,在82塊甲骨文中發現了9個字:
(甲骨文)
上壹行左起第三個字是“狗”。徐中書《甲骨文字典》把這句話解釋為:“甄,狗在父,庚戌是羊”,甲骨文中不僅有狗,還有羊。
甲骨文中“狗”字有兩種字形。壹個是-
(甲骨文“狗”我)
像這樣寫—
(甲骨文“狗”字二)
上面這兩個字,壹天沒在書上看過,應該能看到壹只狗的形象,和現代漢字偏旁的反狗很像,能清楚看到古今漢字的傳承關系。
同壹時期的金文中也出現了“狗”字,形象更加逼真。比如商朝的丁狗就是這樣的。
(尚的《狗》壹)
商朝的狗魚之父丁毅是這樣的——
(尚的《狗》二)
後來西周的金文也有“狗”字,不同的是多是騰空的,就像甲骨文中的“狗”字壹樣。
比如西周初年,狗寫的歷史——
(周的字“狗”)
西周的方鼎是這樣的——
(周的字“狗”)
我搜索了壹下,發現先秦銘文中“狗”的字體至少有9種,但不管是哪種字體,不管是不是
抱著或者直立著,壹眼就能看出是狗。用孔子的話說,漢代儒生說:“狗如畫。”
這些“狗”字有橫有豎,主要是書寫格式不同。豎寫是直寫和上下方便連接的需要,讓“狗”飛起來寫更方便;讓“狗”
等待是寫作泛濫的原因。
(男星孫屬狗,1970出生)
而現代常用的、曾經與“狗”密不可分的“狗”字,在甲骨文中已經找不到了。有沒有不需要“狗”的“狗”字?或者說,如果有“狗”字,為什麽會有“狗”字?
這是壹個只有現代人才會問的問題,因為現代的“狗”和“狗”在意義上沒有區別,狗是不分的。清代學者郝懿行稱之為“狗狗通名”,但在早期仍很明顯,不可替代。《墨子·夏靜》說:“狗是狗,殺狗不是殺狗。”這種“殺狗不殺狗”的理論,和“白馬非馬”的理論是壹樣的,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狗不壹樣。
據考古發現,“狗”字出現在西周早期。西周初期,長子狗鼎上有壹個“狗”字,是這樣寫的——
(周的字“狗”)
秦周時期的“狗”字可見於“狗”與“狗”的左右結構,篆書的書寫即源於此。
“狗”這個詞已經不像現代那麽寬泛了。有壹種解釋是“狗”是小狗的特定含義,和小馬寫“駒”是壹樣的。所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狗就是狗。大的是狗,小的是狗。”
在中國最早的字典《爾雅·釋畜》中,解釋為:“不旺犬。”郭璞對此做了筆記:“狗未出世嗎?毛柘。”意思是狗還沒長毛就叫狗了。早期的“狗”字多指獵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犬有縣(掛)[tí]人。”
(賣萌小黃狗)
意思是,壹只蹄子晃來晃去的狗叫狗。壹縣壹裏是什麽狗?獵犬有壹種無趾。這種獵狗後來產生了壹個特殊的字“子”,與“狗”讀音相同,都發屈m \u n..
這樣就清楚了,對於齊年出生的人,應該說“狗”還是“狗”,正確的用詞應該是“狗”。這可以從考古發現的中國早期生肖動物中得到回答,是“狗”而不是“狗”。
(狗年剪紙)
但因為後來狗說多了“狗和狗同名”,意思相同,狗就被說成是狗。
同意是習慣,多說也是習慣。生肖裏除了生肖“狗”,還有壹種貘[shǐ],也是壹樣的,因為“貘是俗名”成了壹個意思,人們喜歡說豬,意思是“亥豬”,亥年出生的“亥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