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1000元是鶴,500元是“半鶴”。甚至比“半吊”還慘,被稱為“250”。典故6 10過去的白銀是壹錠,500是壹個字母,250是“半封”,諧音“半瘋”。時間長了,人們就用“250”(半瘋)來形容那些人。
第二個典故
唐代長安的“市長”景,權力很大,出巡時有壹支龐大的儀仗隊伍。前面開道的小吏,原是壹員,官名伍佰。他手裏拿著壹根長桿,要趕走拓荒者。後來又加了伍佰為壹員,但長安人並不稱他們為二伍佰。而是叫他們五百,所以大家都叫二百五,又因為每人手裏都拿著壹根長桿,所以又叫二甘孜。在今天,二百五和二梗是魯莽、粗魯、無禮的代名詞。
說明唐朝長安的百姓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濫用職權的官員是很反感的。
第三個典故
壹個是來自戰國時期的故事。蘇秦是戰國時期的說客。他對六國印象深刻,當時很厲害,但也樹敵不少。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齊王很生氣,要為蘇秦報仇。但壹時抓不到兇手,就想了壹個方案,把太素的頭從身上割下來掛在城門上,旁邊貼個標語牌說:“蘇秦是知情人,希望殺了他能得到獎賞。”海報壹貼,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是不允許造假的!”四個人都堅稱是他們幹的。齊王說:“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各得多少?”四人異口同聲:“壹人250。”齊王大怒,說:“來人啊,把這四個‘250’推出去砍頭!”“250”這個詞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第四個典故
蘇北地方推排九,四點的長二叫二板。天門和橫門攤牌後,壹個莊家先攤了壹張牌,是常二。他喊“二板”,如果五點吃到第二張牌,他喊“五”,同時亮出自己的牌。結果是壹個“吳耀”,這是壹個略讀和匹配。周圍的人都取笑他,叫他“兩板五”。常熟把他念錯為“二百五”。有人把行事愚蠢魯莽的人稱為250。以前1000塊錢壹吊,500半吊,然後對折成250。常熟方言對人際關系比較迷茫,稱之為“打折頭”或“不夠用”。而業余指的是因為“調”和“調”音接近而有點別扭的人,真的是越來越糾結了。
北方人稱之為“250”,上海人稱之為“13點”。在無錫,它的意思是“打開蓋子”,“打開貨物的蓋子”,或者叫“三物不可二”(見江洋的《會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