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000年前,在半坡遺址等地,已經出現了50多種雕刻符號。它們工整規整,具有簡體字的特點,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形成系統文字是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代早期,中國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壹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朝,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蔔,而甲骨文就是占蔔的工具。
甲骨在使用前應經過處理。首先,去掉甲骨上的肉和血,然後鋸平它們。然後,用刀具在釘子內側或動物骨頭的反面鉆壹個缺口。這些槽口的排列是有序的。占蔔師或巫師將自己的名字、占蔔日期和要問的問題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將甲骨上的洞燒掉。當這些凹陷受熱時出現的裂縫被稱為“跡象”。巫師分析這些裂縫的走向,得出占蔔的結果,並將占蔔是否應驗刻在甲骨上。占蔔成真後,這些刻有甲骨文的甲骨文成為官方檔案並被保存下來。
目前,考古學家已經發掘了65438+60萬片甲骨。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片段。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共有4000多個字,其中約3000個字已被學者研究,而在這3000個字中,學者們解釋和閱讀了1000多個字。其余的要麽無法閱讀,要麽學者之間存在嚴重分歧。盡管如此,通過這1000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對商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壹個大致的了解。甲骨文是壹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漢字在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歷經金文(金文銘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形式,壹直沿用至今。
漢字的演變是漢字字體逐漸規範和穩定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隸書形成新的筆形體系,字體逐漸扁平、方方正正;楷書誕生後,漢字的字體已經趨於穩定:“橫、豎、撇、點、挑、折”的基本筆畫已經確定,筆畫形狀進壹步規範,每個字的筆畫數量和順序也固定下來。壹千多年來,楷書壹直是漢字的標準字。
漢字是以形聲字為基礎的表意文字體系,以形聲字為主體,共有約1萬個,其中最常用的約3千個。這3000個漢字可以組成無限多的短語,然後組成各種句子。
漢字出現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越南、朝鮮等國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