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拼音:qún,是《漢語通用規範》中的壹級字(常用字)。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春秋銘文中,形聲字,從羊到君。群的本義是指牲畜聚集在壹個地方,壹般指同類的聚集,並引申出眾多和集體的意思。也用作量詞,指壹群人或動物等。
“群”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早期多由上下結構組成。上半部分是“君”字,本義是君主,被認為是不表意的語音部分。“群”和“君”合二為壹,既是語音部分,又是文學部分。下半部分是“羊”,羊喜歡紮堆,所以“群”用“羊”作為象征。戰國時期這種結構為主流結構,非主流結構或省略構件口,或形狀易變。《說文解字》中的小篆繼承了前代的主流結構,隸變後的楷書為“雍”,同時出現了左右結構的“群”。近代整理漢字時,以“群”為正體,“永”為異體字被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