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和成就。同時,作為人類歷史上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是人類社會文化傳承、發展和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壹個民族文化的凝結和壹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當我們談論寫作時,我們只是將其視為壹種輔助交流工具,但我們對其文化屬性並沒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很難對寫作有深刻、全面和正確的理解。彜文作為壹種自源文字體系,千百年來壹脈相承,顯示出其獨特而頑強的生命力。彜族文字的產生是歷史上彜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彜語”,彜語自稱蘇?納(“書眼”),即字。明清以來的漢語史料被稱為“文瑤”、“堯子”、“亦舒”、“羅文”、“羅潭”和“子怡”。由於歷史原因,過去大多數彜語被畢摩人掌握,因此在中國史書中也被稱為帶有貶義或歧視性名稱的“畢摩語”和“錫伯語”。解放後,隨著民族名稱的規範化和我國民族平等、語言平等政策的實施,彜族的固有文字已被統稱為彜文,簡稱彜文。
?關於彜語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壹種說法是彜語起源於宗教;有教彜語的神仙;有壹種模仿理論起源於自然的啟示;有壹種說法是,社會需要創造彜語;有壹種說法是勞動人民創造了彜語;有創造彜語的英雄等等。
至於彜語的年齡,據說彜語大約有1萬年的歷史。據說與仰韶文化大約同期;據說它起源於先秦時期;據說它起源於漢代或更早;據說它起源於唐朝;據說它始建於唐朝,集中於明朝。對於這些不同的觀點,學術界大多能接受彜語起源於漢代或更早的觀點。
(A)人們創造詞語。
“人民創造歷史”和“勞動人民是壹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理論。說到文字的產生,壹般來說,文字是由人民創造的。然而,世界上所有的字符最初都只由少數專業人士掌握,字符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通過人民。甚至有些角色從未進入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都說文字是群眾創造的,其實只是創造了文字的素材(各種符號和圖形)。將這些符號和圖形與語言結合起來成為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只是少數人或個人的發明。各種符號和圖形是壹代又壹代人逐漸認識和積累起來的,當然是群眾智慧的結晶。然而,當符號和數字被用來表達聲音時,總有少數人或個人首先嘗試和倡導它們,我們不可能都齊心協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字和其他事物壹樣,也有壹個發明的問題。第壹個應用註音法的人是漢字的發明者。像倉頡壹樣,每個有文字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創造者。可惜他們都沒有留下真實可靠的名字。例如,漢字的誕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壹件大事。根據中國古代的傳說,“古人在倉頡造字,晚上下雨鬼哭”,這將漢字的創造視為壹件感動天地和感動上帝的大事。東漢學者王充也認為漢字的創造是照亮日月天地的偉大事業:“天地為書,倉頡為文,業同天地,謂之與鬼神相合。”(1)王充:《論平衡與感覺缺失》)可見,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了文字的歷史文化價值。
(2)畢摩的造詞理論。
?彜語的產生和發展也經歷了從木刻到筆記-圖畫-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的過程。最初將數字和符號排列成彜族文字系統並用於書寫文件的人是彜族的畢摩族。因此,我們認為畢摩是彜語的創造者。雖然各地創造或發現彜族傳說中人物的人名各不相同,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畢摩。畢摩既是彜族語言的創造者,也是彜族文化的使用者和傳播者。畢摩的職業生涯大多是家傳下來的。彜族諺語說:“畢摩的經書代代相傳,父子相傳;詩歌是祖先嚼進兒孫嘴裏的,父親嚼進兒子嘴裏的。”“工匠之子有義務向工匠學習,畢摩之子有義務向畢摩學習。”因此,它是畢摩代代傳承的壹種方式。同時,也有拜師畢摩的學徒。然而,在畢摩父子傳承和傳幫帶的過程中,彜語和彜語經典始終代代相傳。據說畢摩是彜語的創造者,他是將原始圖形和符號整理成彜文書寫系統並使用它來記錄或書寫文件的人。
(3)彜語起源於5000年的理論。
持這種觀點的是兩位先生,陳英和丁春壽。在這方面,陳穎在他的專欄《彜族的起源與發展》(貴州日報1982 6月14日、6月28日、7月12日)中結合彜族的起源對彜語進行了分析。
詳細討論了來源。
(4)古彜語有近九千年的歷史,是西方文字的鼻祖。
這是近年來提出的最新論點,引起了學術界和有關專家的高度關註。這位講解員就是湖南株洲工學院考古學家劉誌毅教授。
?劉誌毅在《彜語,漢語之源,西方語言之祖》(貴州民族日報191 12 16)壹文中提出了“有著近九千年歷史的古彜語是西方表音學之祖”的理論。這壹論點是他對近年來出土和出版的考古材料和古彜文及其時間順序和空間傳播以及古文字的原始使用、原始民族語言和原始思維特征進行認真考證的結果。文章指出:“眾所周知,自Xi安半坡符號出土出版以來,壹些彜族學者和漢彜學專家指出彜語與半坡符號之間存在同源關系,並將古彜語的誕生時間推至6800多年前仰韶文化時代的半坡。但不久後,距今7400多年前的甘肅省臺安縣大地灣遺址彩繪符號、距今約7800年前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龜甲雕刻和手柄石刻符號、距今8200多年前的湖南省禮縣蓬頭山遺址石刻符號相繼出土出版。這些古老的材料可以用古老的彜語來解釋。特別是賈湖遺址柄形石飾上的四個雕刻符號與雲南省石林縣的古彜語完全相同。蓬頭山遺址石刻符號“尼”與彜族古籍記載的彜族先民“尼”的活動時間基本吻合。這充分說明古彜語及其起源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我認為古彜語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
此外,文章進壹步提出古彜語是西方表音文字的鼻祖;彜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彜語與漢語的關系。彜族中也流傳著創立彜語的各種傳說。例如,四川涼山傳說中的彜語是白阿蘇拉吉從洛龍格布曲烏納裏學會的;波波梗根據雲南祿勸、武定、新平等地的傳說,根據鳥獸的足跡和事物的形象創造了彜語。祿勸、石林、彌勒等縣的傳說是阿山牧羊人在石頭上雕刻了許多符號,以計算牧場的牛羊數量和塊數,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彜語;據貴州彜族地區的傳說,古時候有三位聰明的陸機老人。他們從刻畫六種家禽和六種野生動物的形象開始,在樹上記錄年份,在巖石上記錄月亮,形成十二個符號,然後逐漸發展為彜語。
綜上所述:我認為彜語雖然歷史悠久,但仍然缺乏古代、古代和中世紀的文字材料和充分的科學依據。我們不能簡單或片面地依靠目前的研究成果就斷言彩陶雕刻是古代彜語或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當然,在這些色彩斑斕的彩陶符號中,有很多種可以用古彜語識別和解釋的符號,這是事實。我們說它是彜語,這至少需要其他研究成果來補充旁證。但是,有壹點是肯定的,即有理由說彩陶雕刻符號是中國古文字的祖先和古漢字、古彜文或其他民族文字的原始階段。
總之,彜語是廣大彜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初步創造到臻於完善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是彜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彜文沿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在表意文字體系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字。其獨特的造字方法和結構不僅表明它是中國相對成熟的古文字,而且表明彜族歷史上曾有壹段文化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