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出土的最早簡牘屬於戰國早期,如1978年(前433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1號墓發現的楚簡;最早的木牘版本屬於戰國晚期,包括1975年(約前223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4號秦墓發現的兩封木牘和1979年至1980年在四川青川郝家坪50號墓發現的秦簡。
當然,商周簡牘最初並不等於後世之書。最早的典書是歷史學家的著作,大部分內容是統治者言行的記錄,目的是為統治者提供參考。在當時,歷史學家壟斷了版權和收藏權,這些書普通人看不到,所以它們都是文件和檔案,而不是真正的書籍。春秋晚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文化開始從歷史的希望手中轉移到人民手中。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以個人身份編纂和修訂了六經,並利用它在民間傳播文化知識。這樣,書、詩、易經、禮樂、春秋等都產生了。已經成為傳授文化知識的教科書,並正式成為人們閱讀的書籍。這時,個人著述也開始出現。到了戰國時期,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人紛紛著書立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書籍作為思想文化的載體,從內容到形式、從數量到質量都取得了劃時代的發展。
春秋戰國以前的書大多是簡書,也有寫在帛書上的。簡書、帛書和紙質書的存在有很長的交叉期。雖然很難確定帛書出現的時間,但最晚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使用絲綢作為書寫材料了(詳見“卷軸系統”壹節)。然而,由於其高昂的價格,絲綢書籍從未壟斷過壹個時代。雖然紙是在漢朝發明的,但它並沒有被廣泛使用。竹簡和絲綢仍然與紙張和幾種書寫材料混合在壹起。直到東晉時期,官方文件、戶籍記錄等還經常用竹簡書寫,以示莊重。唐徐建的《初學書》卷21引用了桓玄的假故事,說:“古代沒有紙,所以我們使用簡單,而不是崇拜。”今天,所有使用簡單性的人都被黃紙所取代。“桓玄(369 ~ 404)是東晉末年的晉朝皇帝,因此可以看出竹簡逐漸被紙張取代。
竹簡和木簡從商代開始出現,直到4世紀和5世紀仍在使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