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歷經滄桑,現已發展成為以古建築為中軸線,以蓬萊水城、田橫山為兩翼,以四大文化(神仙文化、吳京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基礎,以山(丹崖山)、海(黃波洱海)、城(蓬萊水城)、亭(蓬萊閣)為格局,以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為基礎的建築。
蓬萊閣主體建築始建於宋至正六年(1061)。閣樓位於丫蛋的頂端,高15米,坐北朝南。它是壹個雙層木結構建築,展館被阿明畫廊環繞,為遊客提供全景視野。這是欣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地點。亭內高懸清代書法家鐵保書寫的“蓬萊閣”三個遒勁大字的金匾,東西兩面墻上懸掛著著名學者題寫的詩詞。在主亭後面,不遠處的避風亭和臥碑亭,也有珍貴的書法雕刻。方艙裏有25塊石刻,其中9塊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作的《望海》詩,由壹代石刻專家雕刻而成。因此,這九個石刻確實是珍珠和石頭的完美結合,堪稱三大奇跡。臥碑亭中的臥碑因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手跡而彌足珍貴。臥碑正面刻草書《吳道子圖》,背面刻蘇東坡正楷《登州石海》。
在許多名人的墨寶中,有兩個獨特的典故。壹個是蓬萊閣主閣後墻上的“海柏楊”。如果妳仔細觀察這種華麗的字體,妳會發現“不”字顯然是後來加上去的。這是怎麽回事?據報道,1840鴉片戰爭爆發後,山東巡撫委托渾部掌管海防。當他有壹天登上蓬萊閣時,他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並寫下了“不要掀起波瀾”的字樣,表達了他希望萬裏沿海地區平安無事的願望。不知道,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戰火蔓延到蓬萊。1895 65438+10月18日,日船炮轟蓬萊,壹發炮彈(恰好是啞彈)打中了“不”字,於是“海之外”變成了“海之外”。這啟示人們,沒有壹個富強的國家和強大的海防,不讓海洋進入的願望永遠是壹種幻想。
另壹個是蓬萊閣東側的“碧海單鑫”石刻,由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題寫。馮將軍為什麽要寫這些字?據說,1939年5月,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馮玉祥將軍與國民黨老兵李烈鈞等人在蓬萊旅行。為時局擔憂的李先生對馮將軍說:“救亡圖存的重任,寄托在妳身上。”馮將軍對蔣介石公開抗日、暗中賣國的做法不滿,但又說不清楚,只好苦笑。後來,李烈鈞先生寫了壹副對聯:“如果妳被打敗了,妳將以同樣的心幫助國家;山川如畫,全靠赤手捧坤。”並讓馮玉祥將軍寫橫幅。馮玉祥稍加思索後,開始寫下“藍海紅心”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表達了他對國家的忠誠之情。後人感受到了他的愛國自豪感,因此他們分別雕刻了“碧海單鑫”石碑。
原來導遊詞其實就是在網上找很多資料,101的導遊裏教的,然後用自己的話串起來。網上有很多關於蓬萊閣的資料。只要稍加思考,妳就可以把它變成妳自己的引導詞。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