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三十七菩提分。即:四念、四義、四足、五根、五力、七感支、八聖支。佛教詞典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四念珠
即:想著活著,想著身體不幹凈;註意生活,註意痛苦;心是活的,心是無常的;如果妳讀法律,沒有我妳也可以讀法律。佛教詞典
冥想中有四種命運:身、心、意、法。菩提三十七分之壹。藏漢佛教詞典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泗正斷層
四意斷,四勤。37個類別中的壹個意味著四種正確的做法,努力破除邪惡並產生善。即:斷交,不造惡,不造惡法,即試圖停止造惡;法破則惡已生法破,即惡已生則要努力破之;修,無良法生,即努力使之活起來,無良法生;保護被打破了,善的法則成長了,也就是說,善已經誕生了,應該繼續堅持以使其完整。嘎舉派簡史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四神的腳
三十七品中,上品五谷證四功:立誌用神腳斷行,立誌用神腳斷行,勤勉用神腳斷行,立誌用神腳斷行。藏漢佛教詞典
又名四如意腳。撚是第四秦征修訂的《三十七種道品》中的四種冥想,即:對神足的渴望意味著欲望從添加線條的位置開始,根據欲望的力量,因此它將被觸發;勤奮精神意味著在加拿大銀行勤奮地實踐這壹決定,這是基於勤奮的基礎上,所以它會被觸發;充滿心智,專註於加拿大的立場,依靠心靈的力量壹定會成功;觀察上帝的腳意味著在附加位置觀察理性,依靠觀察的力量,它壹定會導致它。嘎舉派簡史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五根
指修行佛法所依賴的五種內在條件。即:信根,對佛教有強烈的信心;勤根,又稱勤根,指四正斷;讀根是指“四思”;生根指“四禪”;慧根指的是四諦。佛教詞典
如五色根、五凈根、五混染根等。藏漢佛教詞典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Wuli
1.五力:信念、勤奮、正念、決心和智慧,這是三十七品之壹,是由於信念等五種力量的增長而促進實踐和實現解脫的五種力量。
2.發展的意願、學習的能力、突破的能力、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意願是培養頭腦的七件事之壹。
佛教詞典
吸引引力,弦學習,突破力,白種子力和意願。修身養性七件事之壹。藏漢佛教詞典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七感支,七感穴,七等感支,七菩提穴。
有七種方法可以讓智慧平等:思考、選擇、改進、享受、平靜、放棄和平靜。藏漢佛教詞典
即:思維分支、選擇方法分支、勤奮分支、快樂分支、輕松分支、專註分支和放棄分支。它屬於三十七類中的壹類,是佛教中達到所謂開悟的第七階。佛教詞典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
八聖道指
也被翻譯成八聖八正道。它意味著壹個積極的解決方案或涅槃之路。即:(1)正見,對佛的四諦的正確看法;(2)積極思考也意味著對佛教教義的正確思考,如四重移情。(3)正統是指不造壹切非佛教文字;(4)在凈身行業經商和生活;(5)正義的生活,符合佛教戒律的合法生活;(6)勤,又稱方便,勤修涅槃;(7)佛教真理,如正念和記住四大真理;(8)正定,修習禪定,專註壹境,觀照四真。佛教認為,按照這種做法,妳可以從“凡俗”進入“聖潔”,並從神秘世界的這壹面到達覺悟的彼岸,因此將其比作“八只船”和“八只筏”。佛教詞典
來自:《藏傳佛教大辭典》(中國佛經編譯)V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