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7000年歷史,中國西北的齊家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古叉子,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因此,西方人使用的刀叉是中國的祖先遺留下來的。
據說在戰國時期,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妳的廚師先在廚房裏用刀叉把食物分好,然後端出來給王公貴族使用,因為用刀叉分成小塊後用筷子夾著更方便,但那時候只有貴族才會用筷子,廚師和人們壹般都用刀叉。
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使用筷子比刀叉更方便,所以中國人開始慢慢使用筷子,它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
直到現在,筷子已經成為文明的象征。吃飯的時候,他們變得特別優雅。此外,中國人非常重視文化。筷子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據說還象征著壹個圓的地方,壹雙筷子的意義就很大了。
與中國相比,西方人的歷史沒有那麽長。他們吃的食物也是大塊的烤肉和面包。如果允許他們使用筷子,就不那麽方便了。刀叉的組合更適合他們的生活,在他們國家很難看到特別小的食物。
在中國,可以用筷子夾到的花生尤其讓他們頭疼。雖然他們知道花生特別好吃,但是做了也不能做油炸花生,因為不能用刀叉吃。
現在很多外國人喜歡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慢慢開始學習使用筷子。尤其是吃火鍋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刀叉。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尤其是飲食文化。
東部以農業為主,所以會生產面條、大米等食物。如果妳拿著刀叉,妳不能吃在嘴裏。在西方,他們主要依靠畜牧業。如何用筷子吃肉很麻煩。他們還不如用刀叉。
擴展數據:
筷子的起源:
餐具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使用勺子的歷史大約有8000年,使用叉子的歷史大約有4000年。使用筷子的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叉子直到戰國時期還在使用。河南洛陽戰國墓葬出土壹捆51叉。
戰國以後,叉可能被消滅,記載和實物很少出現。先秦時期勺子和筷子的分工非常明確。勺子被用來吃飯,筷子被用來吃湯裏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期叫“_”,漢代叫“筷”,明代叫“箸”。《禮記·曲禮》中提到“湯者,有菜者也”,急救篇中說“有_者,故有食於其中”,而《禮記·鄭玄註“_者,猶為好物”。《雲仙雜記》載:“襄樊等妳,漆花盤,木筷子,魚尾勺。”
回到第22屆《儒林外史》,“服務員拿了壹雙筷子,兩個小菜,壹盤臘肉。”沈從文自傳,我同時看了小書和大書。小街上的壹個小飯館前有壹個大竹筒,裏面裝著從竹子上砍下來的筷子。
關於筷子的民間傳說也很多,比如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發發明了絲竹筷,妲己用玉簪發明筷子贏得紂王的青睞,大禹治水時為了節省時間從樹枝上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在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更多的傳統工藝融入到設計中,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也深受外國人的喜愛。
明代陸容《園雜記》中說,吳人怕說“居”與“筷”諧音,故改“筷為快子”。因為吳中的船民、漁民對“筷子”特別忌諱,最怕船“呆”。如果船停了,船工就沒生意了。他們更怕船“吃”,木船“吃”怎麽捕魚。
在這種迷信的諧音思想指導下,“筷子”的反義詞叫做“筷子”以求好運。阿明朝學者李毓衡在《推傍魚雨語》中說得更清楚:“怕惡言而稱美言者,如立而懶之,謂之快。時至今日,因為流傳已久,連那些在學者中被稱為“快男”的人也忘了他們的開始。”
雖然明代有人稱“筷”為“筷”,但清代康熙並不承認人們很快會把“筷”字加上竹的前綴。《康熙字典》只收筷子不收筷子就可以證明這壹點。
但是,皇帝很難抗拒人們怕忌諱,喜歡口頭抽簽的趨勢。《紅樓夢》第四十集,曹雪芹三處叫“筷子”,兩次叫“_”,四次直接寫“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名稱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文章中仍稱筷子為筷子或_筷子,並不像“推邦余”所說的“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