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白族基本知識

白族基本知識

白族是我國15最大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那麽妳對白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白知識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白族的名字

白族人自稱“白子”、“白妮”、“白剛”,中文意思是“白”。白族還有60多種別稱,包括“賈敏”、“那瑪”、“勒莫”等。居住在湖南大理、昆明和桑植的白族,漢語稱為“賈敏”。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的白族,納西語稱為“那馬”,傈僳族稱為“勒摩”。藏語裏叫萊博;在彜語中稱為婁步、羅本、落基坡;而貴州的白族有七姓、九姓、落茂、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的稱呼。貴州威寧的白族因有七個姓氏而被稱為“七姓人”。

據文獻記載,白族的祖先是由土生土長的昆明人、洱海周邊的赫曼人、青藏高原南部的苗族、羌族,以及壹些民族如僰人、彜族、僰人、哀牢人、雲南人、漢族等融合而成。元朝以前,有的白族先民,有的彜族先民,有的傣族先民,都是以“滿”、“彜”為名,稱為“白滿”、“烏滿”、“上彜”、“下彜”、“白彜”、“博彜”。元朝以後,文化屬性接近漢族的人被認定為壹個民族,稱為“白種人”。“白人”是今天白族先民最早的統壹稱呼,明清以後稱為“人之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11年6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白族”為統壹的民族名稱。

白族經濟

白族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和商業相對發達,生產水平與周邊漢族基本相當。

蒼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溝渠的痕跡。然而,在劍川海門口遺址,發現居民壹直從事飼養牲畜和農業。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出現了青銅文化。蜀漢時期,洱海地區已發展到“水田畜牧業”。到了唐代,白族先民能夠修建倉山“高河”水利工程,灌溉數萬頃。修高山梯田,鄧川羅石河分洪工程立項。

建國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在壹些山區,特別是高寒地區,還殘留著封建領主、奴隸制甚至原始公社的殘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部地區,1953年完成民主改革,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土司統治的白族地區,如湖水、六庫等封建主殘余,采取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貢等人多地少、階級分化不明顯的白族地區,以發展經濟文化為主,逐步完成改革任務。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白族聚居地區發展迅速。在教育、醫療和保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白族人民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教授、作家、醫生和各種科研人員。白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越來越繁榮。

白族文化

宗教信仰

對上帝的崇拜是所有白族人都信仰的宗教。主的白色名字是“吳增”,是“在這種環境下祝福主”的縮寫,意思是“我的主人”。他們是白族村社區的保護者。有的村拜壹個主人,有的村拜同壹個主人。只要與白村社區關系密切的人和物都能成為主人,這裏不僅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還有佛教和道教的神靈、儒家的模範人物和民間傳說。既有皇室貴族,也有英雄平民;不僅有白族,還有漢族和其他民族。這充分體現了主崇拜的包容性特征。每個業主都有自己的節日,就是主廟會。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有節日和重大事件,還有婚喪嫁娶、疾病災難、遠遊等。在這座主廟裏獻祭,祈求上帝保佑。

此外,道教和_ _在白族人民中也有壹定的影響。

連衣裙

白族服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崇尚白色,各地服裝風格略有不同,白色服裝高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頭戴羽冠”。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舞蹈像中,舞蹈者都是頭戴羽冠,頭頂長羽毛,上身裸露,身穿帶獸皮和羽毛的條紋裙。洱海地區,Xi爾曼,唐初白族先民之壹,男女披氈皮,以女綹為裙,男女赤足。《雲南誌》有五雲:“東有白衣男子,夫婦白衣,而不能下跪。”“女人,都不要化妝,留著脆澤的頭發。妳以錦緞為裙。”“若子四軍在羅毛以下,則額為發髻時,不得戴角;當頂部綁上發髻,蓋上毛氈。低俗是常事,頭包卻有特殊的耳朵。南詔用紅綾,其余用皂絲。”"曹暢必須佩戴金腰帶(即腰帶).""那些擁有非凡技能的人將不得不穿上所有的馬球皮(即虎皮)."南詔皇室、清平官員、將軍都服過漢服,圓領、寬袍大袖、寬褲緊腿、長靴。聖旨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蓮式,武官頭囊為虎頭式。

大理白族的服飾,皇室和官員都穿著綢緞。元代的穿色,“略源於漢代”,“男子穿氈狀椎髻,女子不施脂粉,使發酥。綠色紗線編織在頭部系統周圍,並包裹在黑色圍巾中。耳朵金戒指,象牙包裹的手臂。衣繡方,以半細氈為上衣。”

大理等中心地區的男子通常包白色或藍色的包子,穿白色雙排扣衣服,黑色衣領和夾克,穿白色和藍色的褲子。洱海東部的白族男子穿著麂皮衣領,或皮革和緞子衣領,在腰部繡腹和藍色或黑色的褲子。外出時,他們經常背著包,有的甚至還帶著長刀。

明清以來,總的來說,白族的服飾在各地都差不多,而女性的服飾在各地都不壹樣。

女裝因地而異。在大理地區,經常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包裹頭部,穿著白大褂和紅馬甲,或淺藍色大褂和黑絲絨領的大衣。右裏扣掛“三須”“五須”銀飾,腰間繡短腰、藍寬褲、繡花鞋。已婚者紮發髻,未婚者掛在背後或編在頭上,都用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有壹個很熟悉的詞,那就是:浪漫的愛情。解說:白族姑娘的帽子,惠子垂下來是下關的風;華麗的花飾是大門上的花;帽頂潔白如蒼山雪;彎曲的形狀是洱海月亮。

女子頭飾更是五顏六色:大理未婚女子將辮子梳好,放在花頭手帕外面,再用花絲帶纏好,左邊掛壹束白流蘇;婚後辮子改為發髻,盤於頭頂,用染或蠟染系的藍布手帕包裹,用素色布條包裹。於風、鄧川、洱源的女生喜歡穿“鳳帕”;有的地方用毛巾把花包起來或者把辮子纏在頭上,再纏上壹束紅繩;有的地方,頭飾是“壹瓦”;有的地方,人頭上蓋著多塊頭布,最外面的壹塊布上繡著白族人喜歡的圖案。用各種顏色的頭繩圍起來特別好看。女人喜歡戴玉或銀的手鐲和吊墜耳環。城市居民多穿漢服,年輕人愛時尚。

手謝:在雲南省洱源縣風雨堡子,白族姑娘和媳婦們從小就學會了制作手謝的習俗。不會做生日鞋的女人經常被嘲笑為無能。手鞋,由大紅緞或布制成。鞋頭上拼出長壽的圖案,圖案下繡著壹棵優雅的松柏,用藍色絲線繡成;鞋面的後跟是對稱的直角三角形圖案;三層鞋底。穿長壽鞋標誌著人進入了老年,既有福氣又有福氣。人才通常在60歲生日的時候開始穿自己的第壹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