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西方宗教對中國的影響?(歷史、現狀)

西方宗教對中國的影響?(歷史、現狀)

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改掉封建陋習

(1)停止殺嬰中國自古就有殺嬰的惡習,尤其是對女嬰。基督教關於生命神聖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大大加速了舊社會觀念的改變,這種陋習在今天已經很少見了。

(2)廢除纏足的陋習,在中國至少存在了1000年。在這1000年間,女性用布包緊腳趾(除了大腳趾),讓每只腳上的四個小腳趾彎下腰來抵抗腳底的肉,防止腳趾長大。慢慢地,腳跟用力向下,腳背鼓起,看起來像緊握的拳頭。纏足會導致腳肉腐爛,腳底大面積壞死,嚴重者腳趾會壹根根脫落。中國的女人這麽摧殘自己的目的只有壹個:取悅男人。如今,世人都知道這種行為的愚昧,但在當時,這種殘忍的習慣非常流行,甚至那些受害者也盲目贊同。19世紀,壹些傳教士試圖解開女孩腳上的布,但當他們轉身剛走,中國母親們立刻又被纏住了。1912中華民國成立,纏足的陋習終於被中國政府廢除。基督教文化對這種陋習的廢除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正如林語堂所說,“基督教傳教士廢除了用十字架裹腳”。1912年過去了,這個壞習慣依然揮之不去,至少十年了。格拉迪斯·艾爾沃德(見下)曾在山西傳教時擔任“纏足督察”。

(3)辦女校中國有句古話:“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父母很少同意女孩子會讀書寫字。這種陋習導致中國聰明善良的女性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過著文盲、地位低下的生活。20世紀30年代,德國傳教士郭的妻子收留了幾個來自澳門貧困家庭的女孩,開辦了壹個女子閱讀班。突破了幾千年男尊女卑的禁錮,是中國女性第壹次接受學校教育。此後,隨著傳教士的增加及其在中國的不斷傳教,越來越多的女孩接受了啟蒙教育,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正如梁啟超所說,“女校越興盛,國家越強盛”,

20世紀初,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北京華北女子聯合大學。此後,傳教士還在南方開辦了兩所著名的女子院校,分別是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最著名的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學),由美國教會、美以美學會、監督委員會、美國浸信會、基督教會於1913年創辦。大學開設了16四年級學科,包括語文、英語、歷史、社會、音樂、體育、化學、生物、家政、醫學等專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從1919到1951,畢業人數為999人。

(4)禁止包辦婚姻中國古代盛行包辦婚姻的陋習。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孩子必須服從“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上沒有選擇權,完全是封建陋習的受害者。隨著基督教男女平等和壹夫壹妻制文化的傳播,包辦婚姻的陋習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如今,包辦婚姻已被中國婚姻法明令禁止。

5.打破偶像崇拜偶像崇拜在中國古代相當流行。由於文化水平低,認知能力有限,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愚昧政策,人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泥塑木雕的偶像身上。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與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孔子崇拜等宗教儀式產生了極大的沖突,甚至被禁止。但是基督教文化不僅僅是壹種宗教文化,它與現代文明的傳播是攜手並進的。隨著科學文化的普及,民智的啟蒙,倡導民主和諧的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在壹定範圍內擺脫偶像崇拜也是被接受的。特別是壹些偉大的歷史人物(如孫中山、洪秀全等。)公開反對偶像崇拜,使破除偶像崇拜的觀念被主流意識領域的人們所接受。

(6)廢除壹夫多妻制民國以前,壹夫多妻制在中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在基督教壹夫壹妻制婚姻觀念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婦女終於擺脫了壹夫多妻制的束縛,開始了壹夫壹妻制的婚姻模式。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於1930年頒布了《民法》,正式確立了壹夫壹妻制。

除了上述封建惡習,其他諸如算命、燒紙、欺淩孤兒寡婦等惡習在基督教的影響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樹立科學民主的觀念。

明末清初,中國還沈睡在中國的大國夢裏,而現代科學無疑是喚醒中國這只沈睡的雄獅的第壹塊磚。基督教傳教士將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帶到中國,詳細介紹和傳播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哲學和歷史學。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準備了壹份精美的禮物——現代科學,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利瑪竇作為西學在中國的第壹個代表,正式向中國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601年,他向明神宗贈送了編鐘、雅琴、世界地圖等禮物,並獲得了北京永久居留權。此後,他寫了許多介紹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物理和化學知識的書,如與中國徐光啟、李之藻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測量的意義》、《畢達哥拉斯的意義》。他還寫了《交友論》,其中介紹了西方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西塞羅、塞內加、奧古斯丁等。他還制作了《西經》、《西文奇跡》、《西秦曲藝》等書籍,傳授其他西方知識。

隨後是湯若望和南懷仁,他們在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物理學和醫學方面做了大量的介紹。例如,湯若望介紹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名著、哥白尼的天體運行理論、伽利略的新發現等。他編纂的100卷的《西方新法歷》,也是中國直到今天編纂農歷的基礎。費迪南德·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編著了幾部地理學著作,繪制了幾幅地圖,如《西域記》、《坤於菟說》、《坤輿外集》,成為17世紀中國地理學和地圖學發展的標誌。費迪南德·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在他的兩部著作《易祥誌》和《窮理》中介紹了力學的基本知識,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強度、單擺、自由落體等。同時也介紹了光的折射和色散的知識。今天,他設計和監督的儀器也在北京古天文臺展出。

公元1807年,第壹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為了便於西方科學文化的傳播,他編纂了第壹部華英詞典,創辦了第壹份中文月刊,開辦了第壹所基督教學校華英書院,並在澳門共同創辦了眼科醫光。186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開始翻譯美國惠頓的《萬國公法》,使中國第壹次認識到國際法的重要性。書是恭親王演的?人民的認可,由總理府撥款印刷出版。

同時,玩?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看到西方科學確實先進,認清歷史發展趨勢,創辦了江南制造局等近現代企業。總局有翻譯館和工藝學校,引進西方知識,培養語言和科技人才。並聘請了許多外籍人才進行翻譯和教學,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傳教士約翰·弗萊爾(詳見下文)。1868 -1907期間,總局翻譯的圖書有160種。除了軍事科技,還有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總局翻譯的圖書質量被認為比晚清其他翻譯的圖書質量高幾十年。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對晚清知識分子產生了重大影響。

傳教士在普及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把西方民主政治的味道帶到了中國。他們宣講基督福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啟蒙民主政治的理念,開展教育和慈善事業,這些都給封閉已久的中國人民帶來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和決心。受基督教中國教會著作《勸世書》的影響,科舉失敗的洪秀全加入了明朝後裔朱九疇創辦的神會。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將已經病入膏肓的清朝推向了崩潰的邊緣。看到清政府已經無路可走,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等人希望中國效仿英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主持翻譯了壹些名著,對中國社會有很大影響。主要譯著有:《中國四十五年》、《七國新學綱要》、《五大洲大國》、《百年覺醒》、《歐洲八帝列傳》、《太西新史》、《新政》等。其中《太西新史大綱》介紹了19世紀歐美改革的歷史,出版後影響很大。它是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期間的主要參考書之壹。

戊戌變法失敗後,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孫中山、宋等人領導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十多年的艱苦鬥爭,他們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民主共和國。

此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與科學(也稱“德先生”、“賽先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傳教士的思想文化啟蒙。

3.培養現代人才

明末清初,基督教傳教士開始為中國培養科技人才,最早從利瑪竇培養徐光啟開始。清初,湯若望等人培養的壹批中國科技人才在鰲拜大興“監獄”慘遭殺害。

馬禮遜於1818在澳門創辦了華英書院。這所學校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壹所中國學校。它用中文和英文授課,課程包括神學、數學、歷史和地理。1847年4月,馬禮遜學校三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黃生被美國傳教士布朗帶到美國,他們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黃寬1857畢業回國,成為中國第壹位接受醫科大學正規培訓的西醫。洪榕被美國耶魯大學錄取,1854畢業。在回國之前,他有壹個教育計劃和送學生去美國學習的願望。幾年後,他送年幼的孩子去美國學習的教育計劃實施了。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120名年齡在12歲到15歲的兒童赴美留學,以洪榕為首。毫無疑問,傳教士的教育對洪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被洪榕未來的教育活動所延續。中國近代最早的女留學生是壹個叫金亞美的孤兒,由壹個美國傳教士帶著並資助。她以1885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成為中國近代女性領域的第壹位大學畢業生。

1862年,清政府為培訓外交官,設立了史靜文同館,從英國館開始,次年又增加了法國館和俄羅斯館。後來又增加了德語和日語。圖書館的所有教職員工都雇用外國人,其中大部分是傳教士。1867新增天文算術博物館。1869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被任命為總教師,主管學校事務近30年。史靜文同博物館有統壹的課程設置和管理規定,基本不學“四書五經”等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堂的鼻祖。從65438年到0898年,丁韙良擔任中國第壹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史靜大學的總教師。

1901庚子事變後,李提摩太請求各國政府拿出壹部分中國賠款,在山西等地興辦大學。他認為庚子事件的壹個根本原因是教育不普及,如果教育普及了,這種排外事件就可以減少。1902年,清政府同意開設山西大學堂。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普會見羅斯福總統。他建議歸還中國清政府的壹部分庚子賠款,用於在中國興辦和資助學校。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下,羅斯福總統向國會提出了壹份咨詢文件,指出:“中國應以實力幫助中國進行教育,使這壹龐大的人口逐漸與現代形勢相處。援助的方法要吸引學生到美國,進入中國的大學和其他高等學府,使威廉。成功了。我相信,中國的教育部門將能夠體現這壹良好意願,共同努力,為國家的成功做出貢獻。”7月1908,11,美國官方決定支付庚子賠款在美國收入的壹半,金額超過1160萬美元,返還中國,用於派遣留學生赴美。清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成立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從創辦到1929年底,學校共派出1279名學生赴美留學。

數百年來,外國傳教士為中國近代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漂洋過海,背井離鄉,在野外生活,努力工作,甚至冒著被砍頭的危險。他們的行為和精神令人欽佩,這真正體現了基督的博愛精神。現在的人可能不知道也不理解他們無私的行為,或者總是試圖給他們附加壹些自私的想法,因為他們不明白什麽是基督教精神。中國能夠從封閉落後走向文明,中華民族能夠復興,基督教傳教士的貢獻不可磨滅。

(3)基督教在中國創辦的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

1,學校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教育的早期,教會學校主要集中在五個開放的通商口岸和港澳地區,通常是附屬於教會的外國學校,規模較小,全部是小學。到大約1875年,基督教傳教士開辦的學校大約有350所,學生6000人。小學仍然是主要的,但教會中學開始出現。到1899年,教會學校約有1766所,學生人數增至3萬多人。1882年,美國長老會在山東鄧州開辦了中國第壹所基督教大學——鄧州文學館。19世紀中國有五所基督教大學。除了鄧州文學館,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設了北京文慧書院1888。1889,美國會眾成立通州華北協和醫學院;1890年,英國聖公會在上海聖約翰學院開設大學課程;1893美國長老會在杭州成立杭州長老會學院。

庚子事變後,蘇州、南京、廣州、福州、成都、武漢等地迅速崛起了壹批新式高等學府。1901年,美國衛理公會在蘇州開辦東吳大學。1905年,美國兩個駐華使團南方浸信會與美國浸信會合作,在上海創辦浸會大學,1909年正式開學。1929浸會大學更名為滬江大學。美國衛理公會、北長老會、基督教會於1910創辦南京金陵大學。1915在福州,美國會、衛理公會、改革宗教會和英國會、長老會和聖公會六大基督教教會聯合開辦了福建基督教大學。1916美國長老會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準備,在廣州創辦嶺南大學。在華中地區,美國聖公會、改革宗教會、倫敦教會、衛理公會分別於1924、1910在武昌創辦了華中大學。在西南地區,美國以色列教會、浸信會、加拿大衛理公會和英國教會四個基督教教會在成都聯合創辦了華西聯合大學。1919美、英四教會創辦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為美國南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到1910,教會大學數量為1000;到1920,教會大學學生人數達到1600多人,教會大學達到16人。

基督教大學的出現,也引發了中國官辦和民辦高等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壹些官辦和私立大學開始建立,如北洋大學和史靜大學堂。教會大學的出現,縮短了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高等教育幾百年的差距,值得永遠銘記。

2.醫院

自馬禮遜以來,基督教會壹直采用醫療傳教士。他們除了為窮人提供免費的醫療咨詢和藥品外,還在各種傳教據點設立醫院或診所,其中有許多技術嫻熟的傳教士醫生。1835 165438+10月4日,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彼得·帕克主持的廣州眼科醫院開業,可視為中國基督教醫療服務的起點。衛生局壹直免費為廣州及其附近地區的民眾治病,贏得了中國民眾對基督教的好感。1859 65438+10月,美國傳教士約翰·賈在廣州創辦醫院,並擔任院長44年。他曾聲稱:“看在基督的份上,像愛兄弟壹樣愛病人。”他孜孜不倦地為人治病,傳播西方醫學。他壹生治療病人74萬人次,施行手術4.9萬例,培養西醫150人,編纂西醫和西醫書籍34部,為中國基督教的醫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美國希拉裏牧師1883來港,經常在廣東恩平、開平、新寧、陽江等地的鄉村傳道。他“學醫,每次下鄉,都要備齊救死扶傷的藥品,上藥傳道,盡心盡力。”教會醫院壹般有更高水平的醫生,更好的設備、藥品和護理條件,受到中國富裕居民的青睞。醫院采取用利潤彌補虧損的方法,對富人收取高額費用,但對貧困信徒降低醫療費用,以博取他們的好感,方便傳教。1903加拿大傳教士在河南薊縣創辦的“姬伯醫院”落成。為了擴大影響,醫院宣布“貧困患者免費醫療”,前來就診的患者逐漸增多。新院於1920竣工,姬伯醫院遷至此處,更名為惠民醫院。1920期間,張德發生嚴重幹旱。災難過後,許多人又窮又病。加拿大使團開辦的廣生醫院為群眾減免收費,治療疾病,優待孕婦,並設立澡堂供婦女洗澡。1938年,廣生醫院治療11316人次,其中新診斷4776人,免費治療2645人。到1937年底,中國的教會醫院共有254所,其中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即1835年美國傳教士彼得·帕克創辦的眼科醫療局)、武漢協和醫院(追溯到1866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教會傳教士楊創辦的“仁濟醫院”)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基督教在中國組織的醫療服務的作用和影響,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宗教和治療的範疇,對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醫療衛生知識的普及和社會風俗的改善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寬厚

在中國,早期基督教建立了各種機構來幫助弱勢群體,如孤兒院、盲人和啞巴學院以及養老院。由於歷史原因,具體數字已無法考證,部分散見於名人傳記中。在基督教早期,中國建立了許多教會。因為反對棄嬰,珍愛生命的教義,很多教堂都有收養棄嬰的托兒所。比如1877年,提摩西·理查在太原建了教堂和耶穌醫院,還辦了小學和孤兒院。1896年,英美學會為紀念女醫生傅,在成都四聖寺建立了第壹個托兒所。1910年,美國教會傳教士夏玲女士在福州嶺下裏創辦了福建基督教孤兒院。壹些傳教士為盲人和啞巴建立學校,如約翰·弗萊爾的上海盲童學校。

除了基督教傳教士分散的慈善行為外,在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基督教傳教會聯合起來,以傳教士為主體,從事募集捐款、發放救濟款和食品、收集和宣傳災區情況等活動。如1876年至1879年,華北山東、直隸、山西、陜西、河南等省發生嚴重旱災,天主教差會向災區派出六七十名傳教士,基督教差會向災區派出三十多名傳教士。1878 65438+10月26日,傳教士、外交官、外商共同組成“中華賑災基金委員會”,總部設在上海。進入20世紀後,傳教士和其他在華外國人在北京、天津、濟南、開封、太原、漢口、上海等地設立了救濟團體。1920年,這些團體決定在北京成立全國性的國際救濟團體,並正式組建“中國華陽賑救災會”。

基督教傳教士在華慈善事業為遭受天災人禍的中國人民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也為中國本土慈善事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