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切爾貝爾的d大調卡農,
約翰·帕切爾貝爾(1653-1706)——德國管風琴家和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於德國紐倫堡。他早年跟隨施韋默學習音樂,並於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的壹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然而,由於他負擔不起學費,第二年他轉到了雷根斯堡的壹所學校。從1673到維也納,他成了聖斯蒂芬大教堂管風琴手克爾的學生和助手。
從1677到艾森納赫,他做了壹年的宮廷風琴手。Eizenakh也是德國音樂的故鄉。八年後,J.S .巴赫在這裏出生。從65438年到0678年,他在埃爾富特擔任管風琴師,在那裏他教J.C .巴赫(約翰·克裏斯托夫·巴赫,J.S .巴赫的哥哥,在他父母去世後成為J.S .巴赫的監護人)。1683年,他的第壹任妻子和兒子死於瘟疫,次年改嫁。1690之後,他在斯圖加特和哥達做過管風琴手。1695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紐倫堡,在聖西巴爾德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從此,他於1706年3月3日去世。
帕切貝爾是巴赫之前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家之壹,也是中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合唱前奏曲將北德的宗教旋律移植到南德的抒情音樂氛圍中,融為壹體。
帕切貝爾最著名的作品是《D大調卡農》,大約寫於1680-1690。它最初是以D調佳能和吉格的形式完成的,用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樂器寫成,但只有佳能廣為流傳。這首歌講究對位和編曲,就像
帕切貝爾作品的風格和技巧對J.S .巴赫影響很大。
佳能不是壹個音樂標題,而是壹種音樂形式,字面意思是“輪流唱歌”,原意是“規律性”。指復調音樂的壹種創作手法。壹個聲部的旋律自始至終跟隨另壹個聲部,幾個聲部的同壹旋律依次出現、交叉、互相模仿、追逐和糾纏,而聲部幾乎是單調的重復。直到最後...最後的總結,最後的和弦,它們會融合在壹起,永不分離。極其感人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相隨。用卡農手法創作的音樂被稱為“卡農音樂”。雖然卡農·卡農不像浪漫主義作品那樣富有戲劇性和驚心動魄,但在看似重復和平凡的進展中,他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音色效果。平凡的節奏脈動著千變萬化的生命力,讓人如天使般陶醉寧靜。耳熟能詳的《回旋曲》是炮聲歌曲之壹。加農炮出現在十三世紀和十四世紀。後世常以古代曲調作為炮聲的主題。比如巴赫的《加農炮五變奏曲》。19世紀的交響樂和奏鳴曲也采用了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在佳能音樂中,帕切貝爾的佳能是最著名的壹首。簡單的旋律壹遍又壹遍地重復,高低音遵守嚴格的對位法則,每壹個聲部都有規律地和諧發展,最後輝煌地結束,但聽起來壹點也不單調,富有想象力,令人難忘。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生活,即使在平淡而單調的重復中,生命的和弦也奏出永恒迷人的曲調。雖然它幾乎是日復壹日有規律地重復著,過著沒有什麽波瀾的平淡生活,但與他人的情感和心靈相遇也可以譜寫出不單調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