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契丹人還存在嗎?【歷史話題】謝謝大家的提問。

契丹人還存在嗎?【歷史話題】謝謝大家的提問。

契丹民族已經消失了。現在達斡爾族和契丹族關系很深,契丹族算是他們的祖先。具體請看以下:在新電視劇《八條龍》中,胡軍飾演的馮曉,高大威猛,長發不羈,目光炯炯,胸前紋有狼頭圖案。他光明磊落,慷慨豪邁,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讓人對古老的契丹民族和遼國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在楊家將鎮抗遼的民間傳說中,契丹人兇悍,中原王朝不堪其擾。歷史上真實的契丹人是什麽樣的?曾經是中華文明史上壹大功臣的大遼國經歷了怎樣的風風雨雨?這個創造了燦爛文明的遊牧民族,最終在王朝動蕩的漩渦中流向了哪裏?2003年6月24日,11,幾張看似普通的電腦生成圖吸引了全國大眾的目光。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根據內蒙古突厥斯坦山遼墓出土的壹具契丹女貴族頭骨,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成功復原了她的頭骨圖像,並展示了復原圖像的逼真效果圖,這在壹度沈寂的契丹歷史和民族研究中取得了又壹重大突破。透過閃爍的屏幕,壹位面容清新、衣著精致的契丹女子從遙遠的歷史深處款款向我們走來...契丹人建立了大遼國,統治北方210年。契丹原是先秦時期古老民族東胡的壹支,居住在遼河上遊的湟水流域。“契丹”壹詞源於自稱的民族,其含義壹直是多種多樣的,有“鐵藝”、“劍”、“冷”等。隋朝以前,契丹各部都以遊牧為生。隋唐時期,契丹人形成了壹個相對穩定的大和八部聯盟,有兵43000人,總人口20多萬。唐朝開元年間,契丹遣使赴朝,玄宗讓契丹首領李不作為松墨郡王。此後,契丹勢力迅速崛起,並在與史維、古武等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公元907年,盧野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契丹。唐太宗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從此統治白溝河以北(今河北北部)廣大土地210年。遼朝疆域遼闊,既有契丹等遊牧、漁獵民族,也有漢人、渤海人。遼朝統治者實行“壹國兩制”,在南北設置官吏,南方官吏模仿唐朝的制度管理漢人的郡縣。北方官員按照遊牧民族的習俗統治契丹和Xi人口。新中國成立後,還創造了契丹文字“大”“小”,不斷吸收中國文化的先進因素。遼朝皇帝都講漢語,契丹貴族中湧現出壹大批文學家、詩人、畫家。1125年,遼朝滅亡。前壹年,遼朝宗室耶律詩率部分契丹人北上。公元1134年,遷居中亞的耶律詩帶領部分契丹人重建遼政權,史稱西遼,逐漸淡出中國各民族,並入中亞各民族的壹部分。遼朝滅亡後,壹部分契丹人並入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另壹部分進入河北、山西等地,自身特色逐漸淡化。蒙古滅金時,他們和女真壹起被蒙古統治者視為漢人。契丹作為壹個完整的民族,到了元朝就不復存在了。DNA測序證明達斡爾人和雲南“我”都是契丹人的後裔。契丹民族的消失困擾了許多學者。他們沒有直系後代嗎?壹直視契丹人為祖先,雲南“我”的達斡爾人真的是他們的直系後裔嗎?帶著種種疑惑,記者專程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劉先生。在劉先生的敘述中,歷史的迷霧漸漸散去...達斡爾族在中國北方歷史悠久。達斡爾,原意為“耕者”,最早見於元末明初的文獻。乾隆年間,清廷修訂《秦三史》國家解釋時,提出遼史中的“大和”是達斡爾人的祖先。在現代達斡爾語中,雖然很多詞匯來自蒙古語和滿語,但有些詞匯是他們所獨有的。達斡爾人稱鐵為“數”,這與遼史上契丹人對鐵的稱謂驚人地壹致。居住在滇西的阿、芒、江三姓,是十萬個以上的“我”。雖然散居在保山、大理等地,分屬漢、彜、棕、佤等民族,但都自稱是契丹後裔。保山城內有許多遺跡,保存著契丹人的歷史記憶。施甸縣木瓜朗村姜氏宗祠的門上,有這樣壹幅對聯:“庭前千樹,茫江寺有春光”。“盧野”是遼代契丹族的第壹個姓氏。在我長寧縣墓地發現的壹塊石刻,記載了墓主人:“我本是遼東人,後來被改,寶雞後裔四處流竄,...移民到滇西順寧找吃的。”上世紀90年代初,著名蒙古學專家陳乃雄先生詳細考察保山,將“我”字326個字與多民族文字進行了對比。發現其中有100多個屬於阿爾泰語系,證明了“我”語和達斡爾語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系。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新興的分子考古學為最終解決這壹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分子考古通過提取各種遠古生物的DNA,對比其測序結果,可以找出內部的親緣關系,結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楊、劉春雲合作研究“分子考古學”課題時,將契丹後裔的研究列為重要內容。課題組先采集了達斡爾族、鄂溫克族、蒙古族、漢族等民族的血樣,然後南下雲南保山,提取了“我”的100份血樣,再取道四川樂山,在那裏從內蒙古耶律玉家族墓出土的契丹女屍中提取了壹小塊標本。在完成契丹遺骨、達斡爾人、蒙古族、鄂倫春族、漢族和雲南“我”的DNA測序後,課題組進行了嚴格的比對試驗,最終得出結論:在達斡爾人、鄂溫克族、蒙古族和漢族中,達斡爾人與契丹人的親緣關系最近,而雲南保山施甸的“我”與達斡爾人的父系起源相似。跟隨女真蒙古四處征戰後,契丹後裔散居各地,不少契丹人被女真派往北方邊疆修築防禦蒙古進攻的設防“金街壕”,然後駐紮在那裏。金代以後,壹部分駐守的契丹人在戰亂中北移,保持了壹個比較龐大完整的族群。這部分契丹人就是今天達斡爾人的祖先。雲南“我”起源於元代蒙古人派往雲南的契丹人後裔。遼朝滅亡後,壹些契丹人在遼朝皇室盧野土華的領導下加入了成吉思汗。公元1254年,他的孫子盧野正忙於和古時候的忽必烈壹起剿滅大理,奉命率軍留守雲南。明代雲南土司二中記載的施甸酋長阿修羅與鳳溪酋長司阿鳳的官司,是忙古的第三代孫,阿修羅也被同時代的“我”奉為祖宗。經過740多年的歷史滄桑,滇西地區契丹後裔不下654.38+0.5萬人。在繁衍過程中,他們不斷與當地民族通婚,所以與達斡爾人相比,“我”離契丹人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