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歷史悠久。在眾多的書法類型中,有壹種獨特的書法形式,就是寫經典的風格。這種特殊的小楷書法在佛教和書法家的共同實踐中得到了藝術升華。從漢魏時期開始,佛教逐漸傳入中國。佛經的翻譯和復制已經成為壹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佛經是傳播佛教最好的信息載體。自北魏以來,寫經風格逐漸成為佛教中壹種獨特的文化。同時也在無形中影響著書法領域。因為寫佛經不完全是書法行為,需要學佛的人來讀,所以要求工整,容易辨認,甚至字體通篇,這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無論是美、端莊、冷峻,還是婉約,都是由讀者來發揮。無論什麽風格,都要用真心貫穿。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必須與佛教達成最佳的思想壹致,才能充分解釋經文所表達的意思。寫經書是最忌諱的,在紙上亂塗亂畫其實是混淆視聽,與佛教相悖。李叔同出家後,成了弘毅大師。由於出家前書畫水平較高,出家後經常寫佛經作為修行。我曾經把我抄的佛經拿給當時的印刷大師看,希望大師對他的書法進行點評。尹光大師看完之後,並沒有對書法作過多的評價,只是說:文人的習氣還沒有脫下來。聽了這些,弘毅大師問如何寫經文。尹光大師回答說:只有真誠。弘毅大師聽後頓悟,他的書法壹直堅持“誠”字,直到去世,以至於晚年書法不變,成為壹代偉人。
當時抄佛經有四個背景:
第壹個是和尚。當時佛教是通過佛經來傳播的,所以需要更多的佛經來傳播。比丘和比丘尼是抄佛經最合理的來源。
二是經濟條件差的知識分子。很多落榜的讀書人都住在寺廟裏讀書,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那只是謀生的手段。這些人接受過壹定的文化教育,有壹定的書法基礎,有著豐富多彩的面孔。他們是最傳世經典的作者。但是,很多作品都是匿名的。
第三種是佛教信徒,多為在家居士。佛教徒修行的壹種方式是通過抄佛經來加深對佛教的理解,其中有很多關於抄佛經功過的描述。這些佛教信徒抄寫佛經,帶著深厚的信仰感情傳播。這類臨摹經典的人書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工整,有的幼稚,所以面目多樣。
第四種比較特殊,就是隋唐時期,朝廷下令寫的。隋唐時期,信奉佛教的統治者占多數,所以收藏和供養佛經也就不足為奇了。傳世之作,如國家解釋書《善悟法》等。然而,題寫的經文卻很少代代相傳,即使在浩如煙海的敦煌傳世作品中也是如此。
經書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逐漸形成了壹種經書風格,成為書法領域中壹種重要的書體。《宣和樸樹》中記載,學生寫經典時,千言萬語始終如壹,不失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