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救人溺亡少年家屬申請榮譽稱號被拒是怎麽回事?

救人溺亡少年家屬申請榮譽稱號被拒是怎麽回事?

為了給兒子索要“榮譽證書”,62歲的姜誌根奔波了17年。

2000年,蔣誌根12歲獨子蔣衛華救人溺水;2011,蔣誌根領取了15萬元的撫恤金,但沒有領取見義勇為證書。2015 12,姜誌根將江蘇省句容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

今年6月65438+10月11,壹審判決駁回了姜誌根的訴訟請求;然後提起上訴,3月15日,蔣誌根收到江蘇省高院受理此案的通知。

起初,姜誌根不知道兒子蔣衛華為什麽會淹死。直到找到窯廠,廠長的老婆才告訴他:“妳兒子救人。”

在詢問了四個證人後,他得知他的兒子確實是為了救人而溺水的。當時被救人員家屬很害怕,挨家挨戶求“不要說”。

姜誌根只是模糊地還原了兒子生命中的最後壹幕:2000年5月,12歲的蔣衛華和幾個朋友在村窯廠後面的水潭裏玩耍。

“我兒子走在後面,突然聽到兩個孩子喊救吳德飛。我兒子喊我去救他,就跳進水裏了。”蔣誌根說,“我兒子連脫衣服救人的時間都沒有。”

蔣誌根專門收集證人的書面證明,準備為兒子申報“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現實很尷尬。蔣誌根,小學只讀了壹年級就輟學了,不識字。他買了壹本字典,開始自學。雖然他可以粗略地閱讀各種材料,但對於寫作這項“艱巨的工作”,他仍然需要別人的幫助。

2002年3月,正在籌建中的句容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給蔣衛華壹家發放了2000元,每月補助300元,為期四年。

為了爭取榮譽稱號,17年,姜誌根從鄉鎮到省城,到派出所、公安局、民政部門、各級見義勇為基金會。“該找的部門我都找了。”

2011年9月,句容市公安局召開由省、市、縣三級見義勇為基金會等單位代表參加的會議,形成會議紀要,對蔣衛華等3人的見義勇為行為予以認定,並給予蔣衛華家屬撫慰金2000元。同時給予姜誌根壹次性撫恤金65438+萬元,困難補助5萬元,共計1.5萬元。

然而,會議記錄拒絕了蔣衛華頒發榮譽證書的請求。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余淩雲解釋說,證書的待遇是有差別的,各地的規定也不壹樣。壹般來說,榮譽第壹,獎金第二,養老、子女撫養、就業都有區別。

蔣誌根提供的會議記錄復印件中相應的解釋是:“蔣衛華當時是未成年人。提到全省乃至全國表彰獎勵見義勇為行為的做法,他並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行為。因此,蔣衛華的見義勇為行為只獎勵撫恤金,句容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對蔣衛華家屬作出撫恤決定,不再出具榮譽證書。”

“既然決定見義勇為,為什麽不發個證?”姜誌根想不通,“我要給我兒子壹個名分,否則我對不起他。沒有榮譽證書和表彰決定,無法證明兒子的見義勇為行為。”

2015 12,姜誌根將句容市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5個月後,鎮江中院開庭審理此案。今年6月65438+10月11日,鎮江中院作出壹審判決,駁回姜誌根的訴訟請求。他拒絕在判決書上簽字。

鎮江中院於今年6月5438+10月11日作出的壹審判決書顯示,法院認為蔣衛華救助落水兒童的行為屬於《會議紀要》中的見義勇為行為,決定給予其親屬撫恤金和困難補助,明確不再出具榮譽證書,並實際履行。同時認為該決定屬於獎勵種類和形式的範疇,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並無不當。而且,姜誌根還領取了撫恤金和困難補助。

據此,法院依法駁回原告姜誌根的訴訟請求。

判決給蔣誌根潑了壹盆冷水。他對結果不滿意。他始終認為,“沒有獎狀和表彰,就不能證明蔣衛華的救人是見義勇為”。

江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曾祥華認為,從社會效果來看,政府不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是對的。以前小英雄賴寧的故事被廣為宣傳,卻容易誤導未成年人不顧自身條件去做危險的事情。如果給未成年人頒發榮譽證書,是為了鼓勵學習。

“如果真是見義勇為者,應該授予榮譽稱號。用年齡來否定未成年人已經實施的見義勇為行為,不給未成年人授予榮譽稱號,是錯誤的。”余淩雲說。

余淩雲認為,社會應該以見義勇為的方式引導未成年人,鼓勵他們做適合他們年齡的行為。比如他們看到溺水可以大聲呼喊,也不壹定要自己跳水救人,但不能因為是未成年人就停止勇敢。

余淩雲表示,沒有給予認可是因為證書要向全社會公布,怕有誤導。其實不提倡的是行善的方式,而不是行善的行為。宣傳可以正確引導,既要表彰見義勇為,又要正面引導見義勇為方式。勇敢還有更好的方法。

現實中對“見義勇為”的認定主要依據地方性法規,導致立法不統壹的問題。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認定標準各地不壹樣,這是立法上需要完善的地方。

余淩雲說,目前很多人都在推動國家立法。如果有國家立法的可能,就要制定統壹的規定,總結各地的經驗,結合鑒定表彰中的實際問題。關鍵問題是執行。目前壹些地方還沒有配套的規定,比如“見義勇為不鼓勵”的規定,有關部門在執行時也沒有具體的操作標準。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表示,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是阻止他們見義勇為。如果對未成年人的見義勇為行為不予獎勵,實際上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也是違背平等原則的。

也有專家表示,對見義勇為過程中受到傷害的未成年人或其家屬給予幫助和優待,並不意味著“鼓勵”。如果處理不當,會損害未成年人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甚至造成“二次傷害”。所以在執法上,要人性化執法,不能死板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