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好父母是孝順的&;二丫和蕭靜

好父母是孝順的&;二丫和蕭靜

中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書《爾雅》的定義是:“對父母好就是孝順”。賈誼的新書在漢代被定義為“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善待父母者,從舊省,從子女,從子女到長輩。”。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和“子”字組成的會意字。從這裏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漢字中的“孝”與“好父母”的含義是壹致的,因此孝順是子女對父母的壹種善良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對待長輩時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

中文名

外國名字

類型

中國傳統文化

代表性人物

閔子與孔子

古籍記錄

爾雅、蕭藝傳、肖靜

國家

中國

起源

中國古代西周

尊足景宗

相關故事

孝感感動蒼天,藝鷺追隨母親。

孝道的起源

孝道作為壹個倫理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時期。在西周,孝的含義是:

第壹,尊重祖先。孝(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祠堂裏,祖先是通過祭品來祭祀的,孝的對象是死者,具有壹定的宗教形式。

其次,傳宗接代。在周朝人的眼中,祖先是我們這壹代人的生命所誕生的。因此,祭祖是為了延續祖先的生命。總之,西周時期的孝道是壹種封建宗教倫理。

孝道的內涵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關於孝道最權威的說法出自《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評價舜婚姻時所說的話。完整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順娶而不告,無後為大,君子以為尚告。”從原文中可以看出,這裏的“無皇後”是指沒有後代。本來,結婚的事應該通知父母,但舜帝沒有。舜帝是壹位古代聖人。

現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意思是“不孝有三,不養後代責任最大。”舜沒有告訴父母就結婚了,這沒什麽,但君子認為這類似於告訴父母(因為舜是和尚,堯想娶他的女兒)。“這是壹種無中生有的曲解。所謂的“舜是和尚,堯要娶他的女兒”沒有任何來源和依據,為什麽堯可以在不告訴父母的情況下主動將女兒舜嫁給他?原因和邏輯是什麽?把“沒有後人”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也是不合邏輯的,因為孝順原本是指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最大的孝道怎麽可能是“盡到子孫後代的責任”?同義反復?這太荒謬了。

事實上,漢代著名儒士趙琪已經對《十三經註》作出了完整而權威的解釋。“禮有三不孝,即順、不義、不孝;窮養老人,不做官,不孝;如果妳不結婚,沒有孩子,妳永遠不會受到祖先的崇拜,妳將是不孝的。”這裏值得註意的是“祭祖”壹詞,它解釋了為什麽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早在西周時期,漢人就建立了以祭天、祭祖為中心的信仰,也就是所謂的“敬天敬祖”。在傳統漢族人眼裏,人的生命是延續在子孫身上的。通過後人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得以安息,血脈世代相連,永遠傳承下去。祖祖輩輩的牌位存在宗祠裏,香火不滅。這是漢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在傳統漢族人看來,沒有被祭祀的人死後會變成鬼和鬼魂,他們在地下將不得安寧。情況非常悲慘。所以,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旨在復興周禮。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巨人,堅持儒家尊天尊祖的基本立場,強調尊祖,進而強調後人的重要性,這是自然的。

孟子論孝道

壹般認為,曾子是孔子中最能宣揚孝道的人,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孟子是子思的老師,因此孟子自然比其他儒家學者更重視孝道。他對孝道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性善論,進壹步完善了儒家孝道的哲學基礎。

孟子

孟子接受孔子的“仁”的思想,強調每個人都可以達到“仁”的主觀因素,“每個人都可以是堯舜”,從而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人性是自然的,孝順的美德也是自然的。每個人生來就有。

2.親親原則的確立使孝道成為五倫的核心。

“什麽更重要,什麽更重要?”《離婁論孟子》和《萬章論孟子》中,孝道是最偉大的東西,它已經成為人們最高的道德表現。正是因為孝道成為人生的最高道德,孟子才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和《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不孝有三”的意思是“不孝有三”。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這五種倫理中,孟子認為父子、君臣是最重要的。“仁之道理,親者也;孝道成為五倫的中心。所謂“人皆親,天下太平”,《孟子·離婁上》,《孝經·孝道·守王之道第壹》和《孟子·滕文公上》都將人盡孝。因此,孟子最欽佩的聖人是堯舜。”“堯舜之道是忠孝”與《孟子·告子上》

總之,孟子把孝作為倫理道德的中心,這是對孔子孝道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進壹步將孝道政治化。

孝是孟子為君主設計的壹種理想境界。他孜孜不倦地向梁宣揚孝道,“以孝為用”和《孟子·梁上》進壹步為儒家孝道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孔子論孝道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日薄西山、封建制逐步建立的時期。隨著宗法奴隸制的逐漸瓦解,“禮崩樂壞”。當時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首先要穩定家庭。如果我們不樹立父母的權威,我們就無法實現家庭的穩定,然後我們就無法穩定社會。因此,孔子提倡“孝”。孔子在西周時期對“孝”的繼承、發展、改革和創新如下:

孔子

1,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道應該是真誠的,比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這對於孝道來說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尊重”,讓父母能夠從人格上得到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曰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由此可見,“敬”是孝道的精神實質。

2.孝與禮相結合。如果孝道的精神實質是“敬”,那麽如何表達這種“敬”呢?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直接把這當成了孝。《論語》說:“生而為人,處事當以禮;當妳死的時候,妳被以儀式埋葬,以儀式犧牲。”不管父母是生是死,都應該按照禮的規定盡孝。

3.把“孝”和“孝”結合起來。《論語》中常用孝道,如:“弟子進則孝,弟出則孝。”“這也是孝順,也是冒犯,新鮮。那些不善於犯錯而善於制造混亂的人與此無關。”孝順的人是仁的基礎。”(《論語。學習》)。荀:尊長,尊長的實質是要求人們把家庭中血親的等級擴大到社會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做弟弟”的含義,它主要表明了處理社會關系的標準。

4.提出“數諫”原則。孔子認為,如果父母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提出抗議,以免父母陷入委屈。這就是他所說的“數諫父母”和“論語與立人”。“數諫”原則兼顧孝道和社會群體利益,具有壹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基礎,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僅是孝的根源,也是孝應該努力實現的最終目標。仁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和普遍原則。要實現這個原則,必須有壹個密切的出發點,這就是孝道。《禮記·中庸》:“仁者也,親者為大。”

總之,孔子提出的孝道實際上是壹種家庭倫理,它使孝道從宗族倫理轉變為家庭倫理。

曾子論孝道

在孔子之後的儒學發展中,曾子可以說是儒家孝道理論的集大成者。《孔子》中的曾子不僅以孝著稱,而且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以孝道為核心的曾子思想開創了儒家孝道學派。詳情如下:

曾子

1,孝道的整體概括。

孔子的孝道只是壹種愛父母的倫理意識,而曾子把孝道發展成壹種抽象的普遍規範,使之成為道德的總和和正義的原則。曾子說:“孝順是立人之本。。。。。。夫仁者,仁者也;義,義此人也;忠誠,忠於這個人;信,信此人也;那些有禮貌的人,那些有禮貌的人;猴哥,能做到這壹點的也是強者,更強的也是“‘大戴‘”。曾子的偉大孝道。在傳統儒家思想中,仁、忠、信、禮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曾子將這些內容都與孝聯系在壹起,認為強調仁的人只能通過孝來表現仁;講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當的度;忠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達到忠誠的要求;強調信仰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忠於忠信;只有通過孝道,註重禮儀的人才能對禮儀有真正的了解;只有通過孝順,壹個堅強的人才能真正展示他的力量。在這裏,孝道完全控制著壹切社會規範,是壹切高尚行為的內在基礎,是實現壹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基礎。曾子也說:“孝,放在天地之中,平衡在四海之中。。。。。。推放東海,推放西海,推放南海,推放北海。”“大岱李記曾子大蕭”。曾子認為孝道是普遍真理,並將其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就這樣,孝道跨越了時空,成為壹個永恒的命題,並且是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終極法則。

把孝順和對君主的忠誠結合起來。

曾子認為“忠”可以作為家庭倫理觀念的壹個組成部分,與血緣關系密切相關的孝可以應用於君主並成為壹項政治原則。“事不忠,不孝順,不敬為官,不孝順!”在這裏,《曾子大孝》表明,對忠誠的君主的忠誠已經成為孝的壹部分,而對君主的不忠則是不孝,這意味著在曾子的理論中,忠誠已被納入孝的範疇,孝的對象已從子女的孝順變為父母的孝順,再變為社會中的人對君主的忠誠。

2.強調踐行孝道與個人道德修養的壹致性。

曾子認為,提高修養的方法在於實踐孝道和內心反思,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理解並不斷拓寬心靈領域。這就是曾子的“我日常生活中的三個省”原則,它強調用內心的反思來測試壹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

荀子的孝論

荀子並不以孝著稱,因為他堅持性惡論,他的思想以“長禮”為中心。因此,他只把孝道作為表達家庭倫理的壹般道德。然而,他關於孝道的言論中君主比父親更重要的觀點影響深遠。

荀子

《孝經》是儒家關於孝道的專著。其思想全面而完整,將孝的地位和作用推向了極致,成為儒家思想中極其重要的經典。它是對孔子、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繼承和發展,標誌著儒家孝道理論創新的完成。在未來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是上述孝道理論的社會和政治實踐,但理論創新很少,最多是修修補補。

《孝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據說作者是孔子、曾子和曾子的弟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結論。

《孝經》思想的主題或最大特點是將孝道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孝經》把世界描繪成壹幅誘人的圖畫,其中“先王也以道德之道治國,以順應天下,使人和睦相處,上下無怨”。《孝經》指出,如果孝道能治天下,就會贏得萬國與萬民的青睞,實現“天下太平”,這樣就不會生災,不會制造災難。《孝經》壹書不到2000字,卻多次談到“治”和“孝”。如果妳做到了孝順,妳就可以“治理天下”和“順從天下”。

《孝經》開篇就有明確的意思:“丈夫的孝心始於為親屬服務,而中仆則為君主服務,最終確立自己的地位。”它明確地將孝與“為君服務”結合起來,並將“為親屬服務”與“為君主服務”混淆起來,成為孝不可或缺的內容,這是孝進壹步政治化的表現。

《孝經》將孝道分為五個等級,皇帝的孝道、王子的孝道、官員的孝道、學者的孝道和庶人的孝道。這五個等級分五章討論,反映了孝道的不同層次。

《孝經》中有壹些獨特的內容,用刑罰來維護孝道。“五刑屬三千,罪大於不孝;欲君者尊,非聖者不行,不孝者無親。這種混亂的方式也是“孝悌五刑”認為不孝的人和那些威脅君主和批評聖人的人壹樣,是混亂的克星。

總之,《孝經》作為儒家專門論述孝道的經典,以其綜合性和政治性極強而登峰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