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從唐宋古文運動開始到清末,我們的口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書面語從來沒有變過。
“文章千古,得失盡人皆知。”
“鐵肩擔道義,巧手寫文章。”
古今中外的人都知道“文以載道”,文章的使命和責任是偉大的,不是玩具,不是遊戲。
古人把文章和口語割裂開來,這是最大的智慧。
“二曹身名滅,不廢河山。”
文本在時空意義上與作者本人分離後,自動進入壹個完整的流傳下來的體系。雖然人們會失去他們的名字,但文章將在漫長的歷史和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人之所以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創造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制度,不管是叫封建主義還是其他“惡名”。光是這個體系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統壹,就足以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這幾千年的文明能夠長久,也不能說文字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手寫了口,怎麽會被拘留!——黃遵憲作為現代詩人的代表人物,如此浮誇的言論在盲目崇拜英語的今天的年輕人看來是多麽不負責任。
“這個世界和古代不壹樣,為什麽今天的人要和古人壹樣?”現實主義思潮是在擁有強大船的英國人給了中國人民壹擊之後產生的。
白話文的現實是被現實世界的巨變逼出來的。正因為如此,短時間內改變人們的想法是有效的。然而,現實世界在不斷加快變化的步伐,許多民族的語言在真正的變化中失去了原有的規律,消亡了。
在今天看來,五四之後推廣的白話文,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也有尖銳的鋒芒,但其思想深度往往不足以經得起推敲。早期的白話文和今天白話文的文言文差不多。白話文的開創者魯迅,壹百年後可能要給自己早期的文章加註腳才能勉強看懂。這樣下去,壹百年後人們看我們的文章就要加註腳了……恐怕壹千年後的21世紀人們看我們的文章要比我們看文言文難很多倍。
現在崇洋媚外的風氣在中國盛行,連作為中國文化分支的日韓等國的垃圾文化在中國年輕人的心目中也占據了壹定的位置,實在可悲。當代中國人之所以找不到民族自我,與中國人不同,是因為他們作為人已經喪失了民族個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最重要的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國年輕人中最不受重視的——救救孩子吧!中國文化應該繼承和發展。
2.學習古代漢語的利與弊;可以加強自我認識,讀完白話文可能會有更深更透徹的理解。況且,讀古文,妳會體會到中國原文中的壹些妳現在感受不到的東西,就像英文故事翻譯成中文也無法體現壹些漢字無法表達的奧秘壹樣。也可以加強對原文的理解,對歷史有壹些獨特的看法和感受。
缺點;這將是浪費時間。因為很多深奧的古文會很難懂,而且意思可能在字典裏找不到,會造成“永恒的懸念”。而且壹些不好的古文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我聽說有個孩子因為學習古文用腦過多,變成了智障。
3.學文言文的壞處是具體的。1.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有什麽要求?不考慮遠近,解放後有很多不同的提法:(1)“培養初步閱讀文言文工具書的能力”(出版總署編輯局編《高中語文教材》編者註1950);(2)《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初步能力》(1956《普通高中文學教學大綱》及中民、教育部制定的《說明》);(3)《培養學生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1961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十年制中學語文教材註釋》);(四)“具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63中國人* *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說明》);(5)《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1990《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的《說明》)。
為什麽壹改再改?主要是表達不清楚。現在清楚了嗎?恐怕不行。
請問:什麽是“簡易文言文”?它和“簡單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麽區別?什麽是「能讀懂簡單的文言文」?它與「初步具備閱讀文言文工具書的能力」和「初步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什麽區別?而且,這裏所謂的“閱讀能力”主要是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還是鑒賞能力?還是兩者都有?這壹系列的問題,從大綱裏的那句話是看不清楚的。課本上沒有相關的解釋。
廣大老師都要按照個人的理解來教,結果就是人各有所好,各行其是。有的大談寫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現代語文教學;有的搞文學分析,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古典文學教學;有的講語法知識,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古代漢語教學,等等。
這些做法不同程度地偏離了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學要求是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檢查教學質量和衡量教學水平的標準。
如果教學要求不明確、不具體,整個教學工作就會失去科學的準繩,陷入極大的盲目性。因此,要搞好中學文言文教學,必須根據其性質和特點,準確具體地規定教學要求,使文言文教學既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又有明確的目標。
為了了解中學文言文教材編寫的歷史情況,我們翻閱了民國以來各個時期有較大影響的十套中學語文教材(解放前和解放後各五套),並進行了必要的統計和比較。這十套教材都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選文數量相差懸殊。
比如解放前的五套教材,選了7091篇(吳曾祺主編的中學語文教材,1908版)。至少,有332篇(傅東華《復興初中語文》1933版)。
解放後的五套教材,選用154(人教社語文處編初高中語文教材,1963版)。至少,只有36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出版總署編輯局編《高中語文課本》(1950版)。
可見選文數量相差高達十幾二十倍。需要讀多少文言文?如果36篇就夠了,選擇壹兩百,三四百,甚至六七百的文章豈不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另壹方面,如果需要閱讀1200、3400甚至6700篇文章,那麽只選擇36篇。這不是開玩笑嗎?建國30多年來,文言文教材時多時少,有時這裏連“數”都沒有,除了左派路線的幹擾。
換句話說,文言文要學多少才能有效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無論是編者還是老師都不清楚。沒有明確的量的概念,怎麽搞好教學?似乎有壹個“數量概念”。
那是壹個流行多年的說法,叫“識字率與識字率之比”。也就是說文言文占文章總數的幾十,白話文占文章總數的幾十。
其實這還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比如文言文占20%,或者30%。有多少篇文章?我不知道
這取決於文本的總數。如果文章總數是500,20%是100,30%是150。
如果文章總數是100,那麽20%只有20篇,30%只有30篇。實際上,語文教材的總數是不斷變化的。
以解放後的幾套教材為例,選的最多的也就300多,最少的也不過100。這種情況下,文言文比例可以相同,但實際選文數量相差兩三倍。
可見,所謂的“識字率與識字率之比”是無法確切定義的,也不是壹種科學的計算方法。那麽,有文化和沒文化有比例嗎?當然有。
因為語文課大部分時間學習白話文,學習文言文的時間比較少。寫作和寫作需要的時間要有比例,可以用課時來計算。
比如文言文的教學時數要占語文課總課時的百分之幾十;它和白話文的教學時數之比應該是二十八、三十七或者四十六,以此類推。因為總課時基本穩定,所以用這種方式來確定識字率與識字率的比例更為可靠和科學。
另外,要讓學生掌握文言文,最起碼要熟悉文言文有多少篇(包括篇數或字數),需要掌握多少常用詞(包括實詞和虛詞),這對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這些問題還是缺少壹個能被大家認可的“數”。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需要實現文言文教學的科學性,而“數不清的頭腦”是實現科學性的壹大障礙。
第三,“文”“白”混雜,順序不清。
4.文言文中壞處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解釋壞處。
bì
欺騙別人的壞處:欺騙。挪用公款。
傷害,相對於“利益”:不利;缺點;危害;治理不善;優缺點;興利除弊。
敗了,累了。
古代也是壹樣的“蓋”和隱蔽。
詳細說明
不足之處
bì
[移動]
(1)(根據給定的字形解釋。聲音和形式。話語來自我們,來自我,我們也發出聲音。“我們”的意思是“斜向下”。漢字“比”意為“左右手”、“雙手”,意為“操作”、“操縱”。“我”和“我”合起來表示“故意使物體歪斜”和“故意毀壞東西”。本義:故意歪斜對象。引申意義:人為失誤。)
具有引申意義
(2)缺點,劣勢[邪惡]
取前王之政,興利除弊。——王松安石《答司馬氏諫》
都指向(指責)國事的弊端。——《舊唐書·黃巢傳》
(3)再比如:濫用漏洞(產生濫用的漏洞);癥狀(疾病的跡象);罪惡昭然若揭(形容社會風氣特別好,貪汙舞弊徹底絕跡)
(4)[詐騙]。如:出軌;挪用公款;好運(詐騙,運氣;陰謀)
不足之處
bì
[形狀]
(1)壞,次[壞]
改變世間惡法。——王松安史的《萬艷皇帝的蜀國》
(2)再比如:出軌(惡);騙子(卑鄙的人)
(3)衰退和疲勞[疲憊不堪]
今天下三分,利盡。——諸葛亮的《出師表》
衰竭的速度將是數百人。——韓嘉譯《論秦》
(4)再比如:害天下(衰天下);害人(累人)
(5)通過“吆".[破舊]
到時候我告訴他:皇上答應我有罪,對韓國不利。——《左傳·Xi公十年》
18歲,他繼續他的爛車。——《李周毛巾車》
舌頭對嘴巴有害,但會沒用。——《荀子·鄭倫》
幾十年後,壹個士兵被騙了。——蘇頌·施《教以戰而守》
(6)再比如:壞席子(破舊的草席);壹把爛掃帚值壹千塊(家裏壹把破掃帚值壹千塊)。比喻每個人都愛惜自己的器皿,或者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
語義借用
(1)和“拍”壹樣。仆人;向前倒下
嘿?我是個仆人。——《說文》
射壹個人。——《禮記·譚公》
質明確,旗被騙,罰後來者。——《李周賦》
(2)摔倒;死亡。與“[die]”相同
害了閻王。——《國語楚語》
(3)再比如:流氓(摔死)
(4)傳“蓋”。封面【封面;盾牌]
八說官方的計劃是以弊治國。——《李周大哉》
每壹個老百姓的監獄訴訟,都是對國家的傷害。——《李周絲扣》
看妳知道的和前者並不矛盾,賞罰對後者也沒有壞處。——《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5)判決、決定〔法官〕
劣勢在諸侯手裏。——《史記·範采傳》。索隱:“段業。”
(6)再比如:監禁(定罪);瀆職(決定)
歡迎領養,祝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