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唐寅(1470 ~ 1523),字伯虎,號,別號“江南第壹風流文人”,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與沈、、齊名,史稱“明思家”。詩詞歌賦贈文徵明、朱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大才子),位列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朱允明(1460-1526)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山治。因為他的右手多生了壹根手指,所以他生了自己的手指。江蘇常州(蘇州)人,出生於壹個七代為官的奎儒世家。他們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傑”(又稱吳門四傑)。
(1470 ~ 1559),本名沃爾,字明,後字鐘,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號文恒山。常州(今蘇州)人。吳派創始人之壹。他們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傑”(又稱吳門四傑)。與沈周、唐伯虎、仇英並稱“明四家”。54歲時,54歲時,龔升試圖做官,他被授予國子監待詔,所以他稱之為待詔。
徐禎卿(1479-1511年)被稱為長谷和郭昶。他是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作家。他們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並稱為“江南四大家”(又稱吳門四大家)。因“江左家家富玉,揚州花木如煙”的絕句而為人們所稱道。
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和周文斌被稱為明代“四大才子”或“江南四大才子”。另壹方面,唐伯虎、文徵明、朱雲明和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傑”(又稱吳門四傑)。他們才思敏捷,才華橫溢,精通詩歌和音樂,樣樣精通。
江南四才子實際上是吳中四才子的演變,吳中四才子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電視劇《金衣四傑》講述了四傑分別是蘇州、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斌。唐、朱、文、周前三人在歷史上確有其事。而周文斌甚至“虎王劫親”的故事也是後來文人杜撰出來的。歷史上的“吳中四子”是指唐、朱、文、徐,即明代文學家,與等人並列為“前七子”。他們詩風明朗,但對書畫並不熟悉,性格也與其他三人不同。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的文人發明了壹個美麗的周文斌來編數字。周文斌取代徐禎卿的原因是因為徐禎卿很醜,所以他最初沒有被世人註意到。美麗的周文斌取代了徐禎卿。可見民間傳說不如傳說可靠。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依靠這些傳說甚至謠言來認識和發現古人並欣賞藝術。
歷史上的唐伯虎
在老學者中,唐伯虎的聲望很高,他的軼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被人們津津樂道。提到唐伯虎,人們都說他是壹個浪漫的天才,尤其是他與“三笑”和“童伯虎點秋香”的戀情,已經成為壹個眾所周知的民間故事。在過去,《四大英雄傳》在民間廣為流傳,民謠《三笑的婚姻》傳遍了大江南北的茶館和餐館。正是通過這些民間藝術的傳播,形成了唐伯虎浪漫而荒誕的形象。
事實上,歷史上的唐伯虎根本不是這樣。真實的唐伯虎私生活嚴肅,沒有那麽多小妾,而是奉行壹夫壹妻制。
唐伯虎的壹生坎坷而落魄,他並沒有像野史中描述的那樣過著奢侈的生活。他出生於明成化年間的蘇州閶門,這是壹個商業繁榮的地方。父親唐廣德是壹名商人,在長門高橋經營壹家小酒食品店。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是這麽寫的:“紅塵中富貴風流的最後去處”。唐伯虎就是在這樣壹個“紅塵富貴”中長大的,這對他後來的詩畫藝術產生了影響,並賦予了他獨特的詩畫創作環境。
像所有學者壹樣,唐伯虎早年也熱衷於成名。他通曉四書五經,才華橫溢。他十幾歲就出道了,並在高中時獲得了第壹個案例,被稱為“通篇是理科第壹”。唐伯虎已經成為該市學者討論和欽佩的中心。後來他去了南京參加鄉試,並在高中獲得了第壹名,這是他壹生中名氣的最高峰。然而,這是壹次又壹次的不幸。壹件事是他將審理冤案,並因在考場作弊而被監禁。第二次相遇是在南昌朱的驛站寧王府。他本希望在仕途上東山再起,獲得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機會,但他非但沒有得到重用,還差點被牽連到安史之亂中。幸運的是,他裝瘋騙過了寧王采,躲過了這場災難。
經過這兩次打擊後,唐伯虎精神灰飛煙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抱任何希望。但他畢竟有才華,有抱負,不願白白度過壹生,所以他的心情沈重而痛苦。
唐伯虎在歷史上確實有壹些狂野不羈的行為,比如酗酒、招妓、鄙視和憤世嫉俗。他的自暴自棄實際上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正如徐文長的介紹被誤解為“瘋狂的生活”壹樣,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才,是壹種不正常的人格反應。
事實上,在學者中,有比唐伯虎和徐文長更多的例子,但唐伯虎是集中和典型的有這些性格材料。這些材料只是為通俗小說所用,並在民間廣為渲染和流傳。這裏難免有很多迎合民間口味的低俗之物。
數百年來,唐伯虎壹直以這種憤世嫉俗的形象出現,這極大地扭曲了唐伯虎的真實形象。
雖然歷史上的唐伯虎是壹位才華出眾、有理想、有抱負的天才畫家,但他憤世嫉俗、傲慢自大的個性並不適合這個社會。他壹生坎坷,最終在55歲時去世。
唐伯虎的悲劇,實際上是封建社會中誌存高遠、不甘墮落的文人的悲劇。
唐伯虎,壹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唐寅(1470 ~ 1523),字伯虎,號,別號“江南第壹風流文人”,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與沈、、齊名,史稱“明思家”。詩詞歌賦贈文徵明、朱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大才子),位列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的曾祖父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高橋開了壹家酒坊。唐寅自幼天資聰穎,熟讀四書五經,並展出《史記》、《昭明文選》等史書。愛好繪畫,長於著名畫家周晨為師,也師從的沈周。16歲時參加男生考試,通過了縣考、府考、院考,高中排名第壹。明弘治十壹年(1498)進京趕考,中了謝園第壹名。第二年,唐寅進京趕考,因涉嫌在成受賄被貶至浙江為官。唐寅以做官為恥,回國後沈溺於飲酒消愁,驕縱不羈。
365,438+0歲時,唐寅開始“行萬裏路”,足跡遍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七省。貧困之下,我靠賣畫為生。唐寅擅長畫山水和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清雅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繼承。傳世作品有《騎驢想》、《秋風與帆帆》、《李·》、《壹生壹世的姻緣》、《山路之歌》等。詩歌和散文包括六位統治者的全集。
明鄭德四年(1509),唐寅在蘇州城北松仁張莊廢園舊址上建桃花塢壹室,內有學普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又名唐家院,現址桃花塢街)。他的余生主要居住在桃花塢,他的主要藝術作品也是在這裏創作的。
晚年的唐寅精神空虛,“皈依佛心,名六如”,思想趨於擺脫抑郁,將自己的房子改名為尼姑庵。明嘉靖二年(1523),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於10月22日修復並對外開放,1986。
仕女畫因其別致典雅、狂傲豪放,又有“江南第壹風流才子”的印章,達到了鼎盛時期,因此被後人誤解,留下了許多浪漫的傳說,如“唐伯虎秋香三分”等。事實上,他過著艱難的生活,既貧窮又痛苦。可謂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報效國家的典型。
充滿樂趣的支竹山。
朱允明(1460-1526)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山治。因為他的右手多生了壹根手指,所以他生了自己的手指。江蘇常州(蘇州)人,出生於壹個七代為官的奎儒世家。他們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傑”(又稱吳門四傑)。
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五歲時,他就能寫壹尺見方的漢字,九歲時,他被稱為“神童”。10歲的他博覽群書,文章氣勢恢宏,才智非凡。7歲時,他是壹名學者,32歲時,他是壹名陪審員。曾在興寧縣、應天府為官。由於他的浪蕩本性和對官場腐敗的不滿,他借口交朋友、請客人喝酒、燒酒解憂,辭去職務回到蘇聯,以發泄他的憤怒。
祝枝山是吳門書家中“明中葉三大家”之壹。其書法吸收了唐代虞世南、元代趙孟頫的書神,提升了金代王羲之、王獻之、唐懷素的草書水平。它被整合並發展成自己獨特的野草,被稱為“明代第壹草”,並被稱為“唐伯虎的畫是祝枝山的字”。祝枝山的《六體詩賦集》、《杜甫草書》、《古詩十九首》、《唐詩草書》和《草書與韓娟》都是傳世佳作。朱雲明雖然沒有名畫,但他也會畫畫,但他很少寫作,流傳下來的作品就更少了。
祝枝山風趣、自由、有才華,喜歡不拘小節地四處旅行。由於朱雲明有許多有趣的軼事,是壹個非常現成的創作材料,他經常出現在許多中國傳統戲曲作品中,如三笑,虎王搶他的父母與他的足智多謀,口才和樂於助人。
在祝枝山,仍有世代相傳的書籍,如江海的《戰國策》、《新聞》、《九尺譜》、《在山治之前》、《漂浮物》、《老怪物誌》、蘇彩的《邊肖》、《懷星堂集》和《興寧縣誌》。
嘉靖五年(1526)去世,享年67歲。死後,被葬在蘇州郊區衡山的朱祖墳裏,但墳墓已被鏟平。
書畫的文學特征
(1470 ~ 1559),本名沃爾,字明,後字鐘,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號文恒山。常州(今蘇州)人。吳派創始人之壹。他們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傑”(又稱吳門四傑)。與沈周、唐伯虎、仇英並稱“明四家”。54歲時,54歲時,龔升試圖做官,他被授予國子監待詔,所以他稱之為待詔。
文徵明出生在壹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作家。但是文徵明年輕時並不聰明。再後來,他在吳寬學文學,在李英鎮學書籍,在沈陽學繪畫,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長山水、花卉和人物。早年畫風工筆,中年粗放,晚年逐漸醇厚。傳世佳作有《千巖競秀》《千河爭流》《向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虎丘圖》《田萍行旅圖》《靈巖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使用工行的草書,尤其是小字,在印章、官方、官方和草方面無所不能。書中的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朱允明、王充並稱為明代中國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著作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君亭序》、《紅墻賦》等。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年齡最大的壹位。他的墓在吳縣陸墓溫嶺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丨江,顏悅揚州華
徐禎卿介紹。
徐禎卿(1479-1511年)被稱為長谷和郭昶。他是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作家。他們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並稱為“江南四大家”(又稱吳門四大家)。因“江左家家富玉,揚州花木如煙”的絕句而為人們所稱道。
徐禎卿天生聰明,但不擅長文科。他在16歲時寫了《錢新集》,在吳中很有名。然而,在早年,他嘗試了很多次。讀完《離騷》後,他寫了壹本嘆息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著有《遊江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與文徵明合編《太湖新記》。明弘治十八年(1505),聽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失敗,遂作長詩《遊魚臺》。同年入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主任。明鄭德五年(1510),他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歌領域占有特殊的地位,有許多詩作,號稱“熊文”。後來,他與明代作家李夢陽和何鏡明成為密友,後悔自己做得少,並主張復古。他們與李夢陽、何景明、卞公、康海、王和並稱為“前七子”。他寫的《覃逸錄》只論漢魏,而忽略了六朝以後的歷史,闡述了復古理論。他的詩格調高雅,馳騁於漢唐之間。雖然他們刻意復古,但在吳中仍然有壹種浪漫的感覺。
徐禎卿晚年信奉道教,研究養生。明鄭德六年(1511)病逝於京城,享年33歲,其墓位於虎丘山西麓萬店橋余家浜北端。徐慧卿的其他作品還有《迪》、《伊葉盛文》、《林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