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再會亭》和《西廂記》賞析

《再會亭》和《西廂記》賞析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和戲劇史上的傑作。它誕生於戲劇豐富的元代。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反封建倫理思想和精湛的藝術性贏得了歷代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中描寫的崔章的愛情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其輝煌優美的語言藝術,令歷代各界人士,包括自視甚高的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嘆息。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個平民階層的人和當時另壹位國劇大師關漢卿齊名。他的作品全面繼承了唐詩宋詞精湛的語言藝術,吸收了元代人民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其完美結合,創造了輝煌的元曲語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所謂“文學派”最傑出的代表。明初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尹正譜》中稱《西廂記》:“美如花,形容委婉,深得詩人之趣。有句話說得很好,玉環之浴若華清,綠珠采蓮垂。”本文試圖探討《西廂記》所體現的語言藝術,難免流於表面。

第壹,《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看過《西廂記》的人大多認為這部劇語言優美,讓人仿佛走進了壹座令人神往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五彩繽紛,眼花繚亂,美得令人窒息。這部劇包含了多種風格各異的藝術語言,融為壹體,不留雕琢痕跡。因此,研究《西廂記》的語言藝術,首先應該關註其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劇中有豪放的歌詞:“【油葫蘆】九風浪在哪裏?”.....這條河分為秦晉關和幽燕。雪浪拍打天空,秋雲在天空中翻滾;竹纜浮橋,蒼龍燕在水上;東西崩九州,南北串百川。怎麽看回船緊不緊?但這就像離弦的箭。”①(第壹冊先折疊)

在這裏,九條黃河是多麽壯麗,又是如何流淌千裏。劇中還有優美流暢的文字:“[鐘路][粉蝶]恬靜悠然,

隔著紗窗,麝蘭散,朱非搖雙環。高塔高,金蓮小,銀鎮依舊亮。比起拂去暖暖的帳,先撩起梅和peek的這個軟簾。”(第三第二折)

這裏有壹種美麗而深邃的詩意氛圍。

但劇中慧明和尚寫的歌詞卻是另壹種慷慨激昂的“金剛怒目”風格。請看劇本《楔子》的第二本書:

【官方】【正確】不讀《Hokkekyo》,不致敬《梁》風僧帽,赤我衫。殺出壹條好漢,兩手做烏龍尾鋼椽。

【結局】妳我歡呼,風打幾鼓,佛高喊。繡的隊伍遠遠的就看到了英雄,我教五十萬賊嚇死他們。

這是打地板的英雄誓言。

劇本裏也有很多幽默的話。請看《抄紅九折》(第四本第二折)中的壹首歌:

【鬼三臺】晚上坐著,就不做針線活了。* * *姐閑著沒事,說張生的哥哥病了很久了,我們兩個在背後招呼書房。

(雲女士)妳好。他說了什麽?

(紅雲)他說,‘老人已退,化恩為仇,少年化喜為悲’。他說,“媒人,妳先走,但妳在教導年輕女士的權利方面落後了”。

(雲夫人)他是女孩子家,她為什麽落後?

(紅唱)[光頭佬]我是壹個道教針灸醫生,誰希望看到壹對夫婦的鳥。這個月過後,他們兩個會住在同壹個地方。為什麽需要壹個壹個問原因?

這段話的歌詞非常精彩,尤其是媒人機智的“告白”,生動地表現了媒人的極度聰明和老太太的無奈,具有很好的喜劇效果。

以上例子可以讓我們壹窺《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西廂記》對環境的描寫和人物氣質的刻畫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其語言和藝術的豐富性..劇中對環境和氣氛的描述起到了襯托人物活動的作用。劇本是崔章的愛情詩劇。作家描寫環境,突出詩意,結合人物的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妙筆。劇中,劇情沖突的設定是普救寺,壹個和尚的家。在詩意的語言中,作者將普救寺理想化為“清雅爽口”的詩意景區。請看:“琉璃堂近藍天,佛塔直侵韓雲”。“孤僧房裏人少,青苔滿花。”在這裏,佛堂裏常常有壹種陰森肅穆的氣氛,羅列著守護的羅漢菩薩,燒香的俗女,念經的和尚。它們寫得很粗略,也很木訥,但只有琉璃殿、幽靜的僧房、青苔和接近天空的紅色落花,才能讓男女主人公在這樣詩意的環境中展開壹段傳頌千古的浪漫故事。再看第三冊第二折,寫鶯鶯閨房“風靜簾閑,麝香散透紗窗,雙環響。”平臺高,金蓮小,銀釘還亮。“這裏通過描寫鶯鶯的閨房,營造出壹種幽香的氛圍,與蓉蓉嫻靜、深沈含蓄、多愁善感的性格是壹致的。即使是劇中個別情節的悲壯場面,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著詩意的氛圍。比如第四本《長亭送別》第三折:“藍天黃花緊西風,北飛南飛。誰醉了小賴的霜林?總是淚流滿面。“它的語言是借助古典詩詞特有的描寫離別情懷的表現手法來渲染的,用那種淺淺的傷感和無奈的詩意語氣來表達主人公離別時的傷感。

在描述人物的感情時,作者掌握語言的天才贏得了讀者的又壹次點頭。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劇中描述人物的語言,會覺得人物的情緒(或者典型性格)都壹壹凸顯出來,讓人覺得他們的聲音和他們的嘴壹樣響亮。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戲劇不同於小說或其他文學形式。後者往往用第三人稱來講故事,但戲劇必須通過劇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用個性化的語言來描述人物。《西廂記》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請看第二本書的第壹頁。孫飛虎士兵包圍了普救寺,試圖抓住鶯鶯作為紮寨的妻子,每個人都陷入了恐慌。鶯鶯提出了著名的“五方便三方案”:第壹方案是獻身賊,第二方案是犧牲身體給賊,老太太認為不可能,於是有了第三方案:“不選任何人,立功,殺賊軍,掃妖風氣,以陪伴家人為榜樣,寧願嫁給英雄成為秦晉”。老太太覺得這是小事,雖然不合適,但也陷賊了。此時,壹個優秀的張生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最後鼓掌)我有撤退的計劃,妳們怎麽不問我!”妳為什麽不問我!有效地展現了張秀才的智慧和勇氣,讓人覺得這個癡情書生不是壹個無能的懦夫,而是壹個臨危不懼的勇者。結果,張生在所有僧侶、鶯鶯和媒人的心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應該說,在《西廂記》中,有很多種語言是感性的,是契合人物性格的。請看第三本書“楔子”的開頭——

盈盈:“那天晚上聽了琴聲,聽說張生病了。現在我帶媒人去書院,看他怎麽說?”(打電話給紅娘)

媒人:“姐姐叫我。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我得自討苦吃。”

盈盈:“妳好不開心。妳為什麽不來看我?”

媒婆:"要不要張……"

盈盈:“張什麽?”

媒人:“我姐張珠。”

這幾行無非是鶯鶯送媒婆去張生,但人物說話響亮,見性愛。鶯鶯身體不適,但她首先責怪媒人沒有來看她。媒人對這位小姐的心臟病了如指掌,所以說話很快,壹開口就覺得太生硬。她擔心這位女士很難下臺。只過了半句,她停頓了壹下:“妳想不想張……”鶯鶯對“張”字敏感,馬上問,媒人急切地改口:“我是張。說明媒人聰明狡猾,善於應對。這段對話當然說明了盈盈和紅娘的親密關系。但瑩瑩說的是瑩瑩的身份,言辭閃爍,捉摸不透。媒人雖是下人,卻機警足智多謀,讓人愛不釋手。《西廂記》中這樣精彩的個性化語言對話數不勝數。通過語言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壹大特色。

《西廂記》語言的豐富性還體現在作品對民間諺語的吸收和運用上。當然,這也是為了刻畫各種人物的不同性格。縱觀全劇,劇作家對於文化素養高的人,如張生、鶯鶯等,往往使用高雅的語言,而對於文化素養低的人,如慧明和尚、媒婆等,則往往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請看第二本書《楔子》。慧明和尚出門唱歌的時候:【滾繡球】不是我貪心,不是我敢。我知道他是怎麽自稱人參鬥士,徑直大步走出虎穴的。……

【花花公子】我從來沒有反駁過劣等。在這個世界上我從來沒有太膽小過,我敢拼。我從來沒有決定住在同壹個地方,我似乎也不在乎如何做愛。……

上述曲調中有口語化的表達,如“沈達”、“駁劣”、“忒忒譚”、“天生敢”、“沒挑三”,有成語如“虎穴龍潭”、“果斷”、“采花”等。通過這些口語化成語的運用,刻畫了慧明和尚的直爽性格。

也請大家看看第四部《抄紅》第二折裏的壹些歌:【越調】【鬥鵪鶉】晚上帶妳去明朝,卻萬古長青;真的是妳捧著雨,背著雲,經常讓我擔心。那就帶著月亮星星,誰帶妳睡壹夜?老太太人多,又有壹股被人塞住的氣質,我不會油嘴滑舌就什麽也幹不了。”

上面的歌裏有很多成語,比如“永遠”、“把心放在嘴上”、“帶著月亮穿星星”、“妙語連珠”。當時也有民間口語的說法,比如“有很多想法”、“性情”、“不務正業”,都是從媒人之口透露出來的。這些很好地顯示了媒人的熱情,挑釁,聰明和警覺的個性。這些成語、俗語在歌詞中的穿插運用,既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又使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全劇達到了華麗與通俗的和諧統壹。《西廂記》作者善於學習並成功運用民間口語諺語,是這部劇語言豐富多彩的因素之壹。

二、《西廂記》語言藝術的文采

古典戲曲在元代的發展可以說達到了壹個高峰。眾所周知,元曲和唐詩宋詞壹樣,是代表壹個朝代的瑰寶,這與元曲在語言和藝術上的成就是分不開的,元雜劇分為本色派和文采派兩個流派。自然派的特點是簡單流暢;文學派的特點是文字華麗,文采橫溢,非常註重修飾詞語,有很好的修辭技巧。關漢卿是自然語言大師,王實甫是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他的代表作《西廂記》是文學流派的典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近乎完美,華麗的措辭、曲折的故事情節、精湛的文筆、生動的人物形象都是壹流的。“華麗的語言”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點就是形成了劇本中“花間美人”的風格,強調【賺煞】饑眼欲穿,貪口空喉,我相思入骨。她要轉彎的時候我怎麽可能?休濤是小眾,甚至是石頭人。

意義喚起情感。

《天眼之轉》就是歌裏的眼睛,漂亮又生動。

第三本書是第二本,通過媒人之口,正面寫道:

[醉春風]然後我看見他的簪,蟬,玉,頭發掛在雲端。太陽高了,眼睛都不知道的時候偷懶才是懶。

t蒲天樂】晚妝不全,烏雲塵封,粉臉輕抹,雲朵亂卷。貼上簡,按下化妝盒,打開封面,用心閱讀。翻來覆去也不疼。

這首歌詞用優美的藝術語言描繪了盈盈慵懶嫻靜的外表,但她內心的焦慮和等待張生生病的消息,以及看到簡單帖子後的快樂心情。可以看出,劇本作者和對象壹樣,語言華麗優美,保持了“花間之美”的藝術風格,這壹點在寫劇中其他人物時也隨處可見,如張生、媒婆、老太太、慧明和尚等。沒有語言上的這種多姿多彩的美,“花中之美”就會黯然失色。讓我們來看看《西廂記》中的幾句名句(詩),以便更好地領略“花間美人”的輝煌文采。

蝶粉輕沾飛雪,燕泥香惹落花塵。春天,心情短柳長,人與人之間隔得很遠。(第二本第壹折)

群山環繞,壹條鞭子還在閃閃發光。(第四本第三折)

月西翼下,迎風門半開,隔墻動。懷疑是玉人。(第三本書的第二次折扣)

這些妙語在《西廂記》中隨處可見,真的很美。這裏不需要再舉例了。正是“言諫人,香滿言”的藝術語言,使《西廂記》充滿了詩意,成為傳頌百代的詩劇。

說到詩詞,如果用詞華麗、輝煌,沒有比唐詩宋詞更好的辦法了。《西廂記》劇作者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妙語言,使該劇語言更具文學性。比如第壹本書,張生的歌詞:“【人間樂事】只疑銀河落九天。”是用唐代詩人李白《望廬山瀑布》的句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再比如第二本的歌詞:“【渾江龍】...離華陰人很遠。”就是用宋代女詞人朱在《生岔子》詩中的那句話:“若遙想楚,人在遠方。”再如張生在第壹冊第四折的歌詞:“[鴛鴦沙]有爭恩之意,但有情則無情。”這裏用的是蘇頌東坡的詩《蝶戀花》裏的那句話:“笑聲漸消,激情無情惱。”妳可以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顯然,劇作家

他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樂於在劇作中運用詩與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樂於運用這些詩詞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與劇中的人物、感情、環境相契合,從而為這部劇增添了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文采。

《西廂記》的文采,在詞美、美、動人方面,是無與倫比的。另壹方面,這部劇的文采還表現在其豐富的修辭技巧上,因此該劇的語言修飾達到了壹種優美的境界。據張庚和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統計,全劇使用的修辭手法多達34種。這裏只說壹種修辭格——《疊字》中疊字的運用,如劇中第四冊第四折,“[雁落]青墻高柳,靜門掩秋夜,落葉散林頂,雲穿窗月。”“綠伊壹”、“寧靜”、“疏刺”、“昏慘”等重疊詞語在這裏的運用,對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增強環境的渲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劇中第壹本書的第三折,作者是如何生動地運用疊字來表達張生的動作和心情的:

[粵調][戰鵪鶉]...側著耳朵聽,踮起腳走路;悄悄的,潛下去等等。

【紫花序】靜待整潔婉約的鶯鶯姐姐。

“靜靜”等疊詞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張生對盈盈的愛,以及主人公初戀時忐忑不安的心情。劇中有很多類似的精妙疊詞,巧妙的運用這樣的疊詞,使得作品寫圖、寫情、說事都很精彩。還有30多種其他的修辭技巧。

“問運河那清楚嗎?因為有源頭活水。”正是這些富有修辭技巧的歌詞,讓人感受到了《西廂記》語言的精妙。從這個角度來說,《西廂記》語言的文采,是作者精心雕琢的結果。必須指出,《西廂記》輝煌的語言特色絕不是形式主義,讓人晦澀難懂。全劇語言華麗、優美、流暢、自然,達到了“清水出錦繡,天然雕琢”的境界,是當代及其他著名戲曲作家所不能及的。

還必須指出,《西廂記》是壹部有嚴格節奏限制的戲劇作品。在壹定的規則內做出符合人物環境和節奏的優美歌詞並不容易。比如,張生在第壹本書的第三次妥協中唱道:“[什麽]我突然聽到了,尖叫了,震驚了。元來是壹只飛來飛去的鳥,搖來搖去,落得壹路紅。”第二本,第四妥協,盈盈唱:“...我的宮殿,總是與眾不同。又不是《清明上河圖》黃鶴醉翁之意不在酒,《哭林》或者《悲鳳》。六字三韻,極難作。劇作家填韻,仿聲寫情,精致美妙,真的要大方。明代何《四友說》認為“王實甫多才多藝,真言”,其實是真的。

第三,結論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傑作。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占據了700年的壹流寶座。作品的藝術風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品的語言藝術。可以說,用什麽樣的語言,作品就有什麽樣的藝術風格。《西廂記》的語言藝術無與倫比。它繼承了唐詩宋詞精湛的語言藝術,吸收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吸收了當時(元代)人民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它博采眾長,從而形成了自己絢麗多彩的語言藝術特色。所以《西廂記》的語言藝術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非常文藝高雅。兩者的完美結合,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①參見《中國古典文學叢書·西廂記》,第7-8頁,王實甫主編,張延金校對,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下面西廂記的所有語錄見本書。

(2)[宋]朱鵬詩《讀書隨想》,見(宋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版,第117頁。

(3)[唐]李白詩《大亂後,天恩劉夜郎憶往事,贈蔣耕好宰》,《全唐詩》卷170,頁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