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門外傳來金的聲音。金,斧頭。(h化身)本義:伐木的聲音)
2.“那個地方”就叫“那個地方”。地方;地點[位置]
有個地方可以剪。——“詩?商松?顏屋”
妳必須做妳選擇的事情,然後犯錯。——《荀子》?王霸”
壹定是沒人的地方。——《陸春秋》?大禹”
壹個偏僻悠閑的地方。——《陸春秋》?仔細聽
最好早點做。——《左傳》?隱藏的年份”
抱著孩子到主人的地方,越是束縛。-唐?柳宗元兒童區傳
我壹直在反復思考,所以沒有什麽可以教我獵蟲的。——《聊齋誌異》?推廣編織
妳生在浙江,葬在斯裏蘭卡,離我的家鄉700多裏。那時候,妳雖然夢想著幻想,但妳寧願知道這是為了骨頭。-青?袁枚的《給姐姐的詩》
人
普通意義
備註:黑體例子是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
代詞
1.現代漢語中的解釋性助詞1
《出埃及記》:①靠近前沿的,技術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誰是這個計劃的國王?——《鴻門宴》
③然後沒興趣。——《桃花源記》
(4)看美而深,瑯琊也。——《醉亭》
⑤如果有復雜的文字讓常做人質,老女人會往臉上吐口水!——《摸龍說昭皇後》
2.用在名詞之後,相當於“...這個人”
例:①北山壹愚公90歲,住在山附近。——《愚公壹山》
②城裏有名人,操那小子。-青?蒲松齡《聊齋誌異》?推廣編織
3.用在時間詞後,表示“當”。
《出埃及記》:①古人天下為公,君為客。-“伊名將接受采訪”
②項莊舞劍今,其意常反復。——《鴻門宴》
4.放在數字後面。
舉例:①兩者有什麽區別?——《嶽陽樓記》
(二)兵數也。
助詞
1.用在假設復句或因果復句中,表示停頓,以提示下文。
《出埃及記》:①我若往親戚那裏去,服事妳,我就佩服妳的高義。-《廉頗藺相如傳》
(二)將軍吏敢復當迎曹,以此為例!——《紫同治劍》
2.放在問題的最後表示懷疑。
舉例:哪壹個?上下是有區別的。
3.用“如果”之類的詞組成某個詞組或單獨使用表示比較,相當於“喜歡”、“喜歡”。
《出埃及記》:①但是,妳看了,就覺得沒什麽不同了。-唐?柳宗元的貴州驢
(2)壹句話,如果樣子很難過。-青?蒲松齡《聊齋誌異》?推廣編織
4.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判斷。構成“著”的結構...還有”
例:陳生生也是羊城人。——《史記》?陳涉家族”
不尋常/不確定的意義
1.(不太確定,這個意思雖然翻譯了很多版本,但是在古代漢語常用詞典裏找不到,可能和助詞中1的意思壹樣)放在主語之後,導致原因。
例:①但是,鍛煉就壹定能克服困難,弱者為強者,不僅是天氣,還有壓制。
②及安陵以五裏之地,徒與先生也。
我妻子的美麗是個人的。
(4)蟹跪六次,捏兩下,非蛇蠍之穴,無所寄托者,不耐煩。
2.(不定)助詞,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如果”。
舉例:①進了就不能在國內當醫生,走了就不能打外國病人,國家就永遠滅亡了。
(2)盡力而為卻不能來的人,可以無怨無悔。
3如果妳沒有,如果妳屬於它,妳就會被俘虜。
3.(不確定性)放在語句末尾,表示語句結束。
例:①送到湖口,因為可以看到所謂的石鐘。
(2)第壹大臣解牛的時候,除了牛什麽也沒看見。
4.(非同尋常的意思)通《葉》:——“韓非子?八經:“任何事情都沒有沈重的責任...官員們也很無私。”[4]《說苑?政治也有道理:“魯無君子,何以取斯?”都解釋為“著”,但古籍中的“著”和“也”可以互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