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京族民族飲食

京族民族飲食

京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舒威、屋頭和山新三個小島上,被稱為京族三島。京族以前叫越族,1958年正式改稱京族。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三個京島也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

京族以海洋漁業為主,同時受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飲食習俗是以大米為主食,紅薯、芋頭為雜食,喜歡吃魚、蝦、蟹、魚汁、糯米制品。女人愛嚼檳榔。京族人普遍喜歡吃甜食,特別喜歡用糯米粥招待客人。無論妳在哪裏做客,主人總是把客人當成好朋友和貴賓,喜氣洋洋。用餐結束時,給客人送上香甜可口的糯米粥;或者綠豆糖漿,糖湯粉條或者紅薯糖湯之類的。

為什麽京族那麽喜歡甜食,特別喜歡用糯米粥或者其他甜品招待客人?

糖是甜的,景家人用它來比喻對幸福的向往和寄托。京族有句老話:婚喪嫁娶不如自家人。由此可見,荊家在傳統習俗中對友誼的珍視和崇尚。糯米粥的甜潤蜜意,正是友誼的美好祝願,虔誠的民族心態。

景家認為家裏經常有客人是壹種特權。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用我們最推崇的甜蜜來榮耀我們的客人。這種用甜蜜體現幸福和美好的習俗有很多例子,在社會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

比如結婚的習俗儀式中,男方給女方送喜酒,糖和糯米是必不可少的。節日習俗也是如此,比如每年正月初壹的早餐,家家戶戶都要吃糯米粥;八月十五中秋節,團圓飯第壹個吃的就是糯米粥。首先,哈吉節要有糖糯米祭神。此外,在民歌中用甜來表現美也很常見。鯰魚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愛吃,當然最會吃魚蝦。鯰魚醬是京族漁民通常用小魚腌制的壹種醬,是京族地區的特色產品之壹。

鯰魚汁在市場上壹般被稱為魚露,是壹種用小魚腌制的醬料,壹年用量3到6個。

月子裏,每個漁民都腌制鯰魚汁:在壹個洗過的大瓦缸的內底鋪上稻草和沙袋作為濾層,在濾層下面的缸底腳下割壹個小洞,裝上塞子和漏水的管子。把洗幹凈的小魚和鹽壹層壹層的鋪在壇子裏。

缸滿後,壓重石,密封。壹周後,當漏水的管子打開時,鯰魚汁不斷流出,顏色像橙汁壹樣濃,又香又開胃。當鯰魚的汁液無法從滲漏的管道中流出時,就會將滲漏的汁液取出。然後將冷卻後的鹽開水加入缸中,過幾天取第二次漏汁;最後用三漏壓濾汁。

就其質量而言,壹次比壹次差。所以第壹漏汁多出口東南亞國家,第二漏汁多在國內市場銷售,第三漏汁壹般自己吃。哪怕是三漏,也會讓初嘗者贊不絕口,回味無窮。俗話說,壹千汁不如北京鯰魚汁。做湯的時候加點鯰魚汁,湯味道鮮美;吃肉的時候蘸點鯰魚汁,入口就覺得香。

風吹過

它是壹種由大米制成的食物,作為小吃食用。將大米用熱水浸泡,磨成粉漿,舀入直徑40厘米的鋁盤中,將托盤浮在沸騰的鍋裏,蒸成薄薄的粉片,撒上芝麻,放在大屏幕上,用炭火烘幹。因為又輕又細,看起來可以逆風上升,所以叫風吹簪。

其風味香脆可口,出海旅遊或在家待客都非常方便。如果把蒸好的粉膜切成細絲,晾幹,就成了粉條。將粉條、螺螄肉、蟹肉、幹蟲、蝦仁等海鮮混合在壹鍋,就是海鮮湯絲。只要嘗過壹次,就永遠不會忘記。在大多數地區,人們習慣在日食時吃三餐,而居住在萬偉的京族人壹般習慣在日食時吃兩餐。早餐通常在上午十壹點左右舉行,晚餐要到天黑後才吃。過去,京族人經常用玉米、紅薯和芋頭混合少量大米煮粥作為主食。他們只在出海打魚或秋收時吃幹米。如今,大米已經成為京族最常見的主食。日常的菜肴以魚蝦為主,經常做成魚汁作為每餐的調料。家裏養的豬和雞也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過去,京族人被禁止在船上放碗,不準踩爐子等等。

禮儀和飲食習俗

京族最隆重熱鬧的節日是“哈節”。以前每年都會舉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日期。“唱哈”在北京是唱歌娛樂的意思。節日當天,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聚集在哈丁(壹種唱歌娛樂的公共場所)前拜見神靈,進行祭祀,祈求漁業豐收,人畜興旺。每年哈爾濱節,村民輪流當“哈頭”(哈爾濱節主持唱歌娛樂的人),由“哈頭”產壹頭肥豬,擺壹桌酒肉。酒席上輪流唱歌,女人只能聽唱,不能坐。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做“紅薯饃饃”(壹種用糯米粉裹上糖心做成的餅)。大年初壹,他們早餐不吃肉不喝,只吃糖粥、宗巴、地瓜包子。

端午節全家吃粽子,喝雄黃酒。中秋節除了做糯米飯、糯米粥、吹吹風,還要買豬肉、月餅做團圓飯。

祭祀飲食習俗

過去京族普遍信仰佛教和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祭神應該在節假日舉行。

不上紅薯饃饃就睡不著。正月十五是小年,豬雞魚也要準備祭祖。煮豬肉祭祖仍然是京族婦女出嫁時的壹種儀式。

每年的哈吉節,所有16歲以上的男性都要購買雞、酒、糯米、檳榔等祭品給哈廷祭祀。只有祭拜結束後,男性才算“入群”(即進入成年),並被允許參加歌唱哈吉節,然後才能參加捕魚生產。

過去在京族,每當新網下海或海鮮收成不佳時,都會在海邊設置各種祭品祭拜,祈求下海之人平安歸來,漁業豐收。京族人喜歡吃魚、蝦、蟹、魚汁和米飯。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鯰魚汁”。是京族傳統調味品,由各種小魚腌制而成。女人愛嚼檳榔。

鯰魚汁

鯰魚汁在市場上壹般被稱為魚露。是壹種用小魚腌制的醬。每年3-6月,缸滿後,壓上重石頭,密封。壹周後,當漏水的管子打開時,鯰魚汁不斷流出,顏色像橙汁壹樣濃,又香又開胃。當鯰魚汁無法從漏管中流出時,“頭漏汁”就會耗盡。然後將冷卻後的鹽開水加入缸中,過幾天取“二次漏汁”;最後過濾“三漏汁”。

"鍋"是壹種由米飯做成的食物,作為壹種小吃來吃。又細分為“白頭簪”、“風吹簪”、“絲簪”。

“白頭贊”是“贊”的品種之壹。在我看來,以秈米糯米為主料,芝麻、花生或綠豆、糖為餡。首先將浸泡後的大米磨成細粉;然後將細粉制成飯團;然後分解成雞蛋大小的小球,分別填入餡料,進壹步揉成球,形成坯體;最後,熟食,或炒,或煮,看妳的喜好。但食物的形狀和味道會有所不同:油炸品呈桔黃色,吃起來脆軟香甜;蒸的食物,另壹方面,很像火鍋裏的湯圓,吃起來甜,滑,不油膩。京族人為了調和顏色,增加香味,或者防止上火,在泡飯或者磨粉的時候,往往會混合壹些有香味的植物和有利於降溫去火的中草藥。如香菜、“企麻”。同時,京族人還重視外觀的點綴和裝飾:如油炸品入鍋前必須用白芝麻包裹,使出鍋後的食物橘黃色全白;熟制品出籠後,用油炸糯米粉包裹,使食物潔白如雪球,互不粘連。這些裹著白芝麻和糯米粉的食物,壹看就像老人的白發,所以京族人稱之為“白頭野雞”。其實京族人逢年過節做“白頭簪”,可見“白頭”之意。節日期間,他們互贈禮物或壹起品嘗“白發夾”,祝願大家長壽幸福,節日氣氛也因此更加喜慶祥和。

“風吹簪”是“簪”的另壹個變種。就像煎餅和鍋巴。原料仍以大米為主,傳統制作方法為:先將浸泡過的大米打磨成米漿;然後用蒸籠將均勻鋪在布箍(用竹片箍緊棉布制成的模具)上的米漿蒸成壹片片像睡蓮(葉子)壹樣的粉膜;均勻撒上芝麻,放在室外竹竿架上晾幹;最後用炭火烤至酥脆。烤出來的粉膜薄如曬幹的荷葉,因脆而被戲稱為“風吹簪”。其風味清脆爽口,也是京族人過節的必備食品。

“絲”是“絲”的另壹個變種。原料和做法與“風吹米線”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粉絲”不需要烘烤,幹燥後的粉膜可以直接切成粉絲。但是,“肉絲”只有煮熟後才能吃。烹飪方法和煮幹米粉基本相似。先將碎米用冷水泡至微漲,再與海鮮、瘦肉同煮。可以水煮,也可以油炸。煮熟後的“肉絲”,無論是煮的還是炒的,吃起來都爽滑鮮嫩,風味獨特濃郁。這是京族人在重大節日和招待親友時必不可少的主食或菜肴。“紅燒肉絲”是京族人喜愛的壹道菜。將“紅燒肉絲”與海螺肉、蟹肉混合,做成飯絲螺螄湯,香甜嫩滑,別有風味。將海鮮絲、螺螄殼肉、蟹肉、幹蟲、蝦等海鮮混合在壹個鍋裏,就是“海鮮絲湯”。只要嘗過壹次,就永遠不會忘記。

京族的食物雖然好吃,但京族人不常吃。過去,京族人民的生活非常艱苦。他們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紅薯、木薯和芋頭,他們不得不在岸上或山裏采摘鹹魚作為交換。哪裏舍得輕易用大米做“糯米”食品?因此,對於過去的京族人來說,“黃”食品只是壹種可以在節假日享用的奢侈品。

如今京族人富裕了,享受美食對他們來說不再是難事。但鑒於制作食物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忙碌的京族人覺得花不起時間。因此,“糯米”食品仍然是節日吃的食物。幸運的是,壹些精於手藝的京族人願意發揮特長,成立了專門制作“糯米”的手工作坊。所以人們真的很貪婪,在旅遊區和市場賣。正因如此,現在許多京族人即使在節日和喜事需要時,也會去“黃”餐館點餐。

“福”的讀音

“左”是北京的形聲字(漢語中沒有這個字),左右發音,京族人發“B”音帶鼻音。京族方言中也有寫“密夷”或“夷”的,但很少。但是,不管用什麽寫法,翻譯成中文都是飯團或者糍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