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官話、吳語、粵語在網絡上的傳播以“壹票之差”不敵北京話,差點被選為現代標準漢語。然而,自晚清以來,北京話壹直是北京的官方方言,無論是民國還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都從未通過投票決定官方方言。
2.投票謠言的來源之壹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壹籌備委員會於民國二年二月1913日舉行的發音統壹會議。大會以“壹省壹票”的機制表決通過了6500字的“國音”,但沒有表決任何方言為普通話的議程。另壹個來源是中國科學院在1955召開的現代漢語標準化學術會議。然而,與會代表壹致同意將北京語音作為官方語音,他們沒有投票。
3.美國還有壹個由來已久的類似傳說,叫做米倫伯格傳說。據說德裔美國人、美國第壹任眾議院議長弗雷德裏克·穆倫伯格投下了至關重要的壹票,使德語以壹票之差未能成為美國的國家官方語言。這個傳說也被證實是虛構的。
擴展數據:
1913新成立的民國政府雖然制定了舊的民族口音,但為了兼顧各地,仍帶有當時南京官話的入聲等特點。當時被定為官方語言的國語是北京話和南京話的結合體:平仄、鼻對鼻、尖團區分,有的聲調按北京話,有的韻母和入聲按南京話,成為以北京口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復合普通話。
老國音以北京音韻為基礎,仍具有南京官話的入聲等特點。當時被定為官方語言的國語聲調是南京話和北京話的結合體:平仄、鼻音、尖團區分,有的聲調按北京話,有的韻母和入聲按南京話,成為以北京話為主音、南北兼通的復合普通話。因此可以與中古音形成較為嚴謹的對應關系;然而,《新國音》使用的是純正的北京音韻,只考慮到了華北的漢語,而沒有考慮到南方的漢語。
進入265,438+0世紀後,捍衛南方語言(方言)的呼聲此起彼伏。問題在於推廣普通話的強制性,而不是新國音本身的缺陷或舊國音的“優點”。應該說語言本身沒有優劣之分。
來源:百度百科-老果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