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傑出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是經濟理論發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壹。他清晰地闡述並嚴密地表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古典”體系。李嘉圖的遺產主導了整個19世紀的經濟思想。
大衛·李嘉圖的家族是伊比利亞猶太人的後裔,他們在18世紀早期的壹場迫害浪潮中逃到了荷蘭。他的父親是壹名股票經紀人,在李嘉圖出生前不久(1772年)移居英國。大衛·李嘉圖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共有17個兒子!).
14歲時,在荷蘭上了短暫的學校後,李嘉圖的父親讓他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做全職工作,在那裏他很快掌握了交易的訣竅。21年,當李嘉圖決定與壹位貴格會教徒結婚時,他與家人和他的正統猶太信仰決裂了。然而,在熟人的幫助下,憑借他在倫敦金融城已經相當高的聲譽,裏卡多設法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證券交易商業務。他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非常富有。1814年,414歲的李嘉圖發現自己“足夠富有,可以滿足我所有的欲望和我周圍所有人的合理欲望”(給米爾的信,1815),他從城市商業中退休,買下了加特科姆公園的地產,把自己打扮成了壹名鄉村紳士。
在他的好朋友詹姆斯·穆勒的鼓勵下,裏卡多於1819年作為代表愛爾蘭壹個自治市的無黨派人士當選為英國議會議員,並在1823年壹直任職到去世。在議會中,他主要對當時的貨幣和商業問題感興趣,如償還公共債務、資本稅和廢除谷物法。(參見托馬斯·摩爾關於現金、玉米和天主教徒的詩歌)
李嘉圖對經濟學的興趣是在他快30歲時偶然讀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1776)時激發的。聰明而健談的李嘉圖與他的朋友,尤其是詹姆斯·穆勒討論了他自己的經濟思想。但只是在熱切的磨坊主的不斷催促下,李嘉圖才真正決定把它們寫下來。他從65438 +0809開始,在報紙上撰寫有關貨幣問題的文章,這使他陷入了當時正在肆虐的大金塊主義爭議中。在那次事件中,他是金塊主義立場的黨派人士,主張恢復紙幣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他寫了壹對小冊子(1810,1811),闡述了他們的論點,並概述了後來被稱為貨幣理論的“經典方法”。
在這些小冊子中,李嘉圖還指出,在壹個經濟體中不可能出現“總體過剩”——所有商品的過度供應。這激起了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牧師對李嘉圖的回應。這場爭論在他們之間的大量通信中繼續進行,最終李嘉圖就馬爾薩斯的1820原則寫了壹系列筆記(這些筆記後來作為《馬爾薩斯筆記》在他死後出版)。李嘉圖堅定地支持薩伊定律,並駁斥了馬爾薩斯的消費不足理論。然而,盡管他們在經濟理論上存在分歧,但他們私下裏彼此相處融洽,並建立了傳奇般的友誼。李嘉圖甚至向馬爾薩斯傳授投資技巧——最著名的案例是李嘉圖敦促馬爾薩斯投資債券市場,因為預計英國會在滑鐵盧取得勝利。曾經保守的牧師馬爾薩斯拒絕了。像往常壹樣,裏卡多賺了壹筆。
在1815年,李嘉圖發表了他的開創性文章..利潤。在那裏,他將級差地租理論和“收益遞減法則”引入土地耕種。巧合的是,這壹原理是由馬爾薩斯、羅伯特·托倫斯和愛德華·韋斯特同時獨立發現的。(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們都在2月份的三周內發布了傳單,1815!在他的文章中,李嘉圖闡述了他在單壹商品(“玉米”)經濟中的分配理論。李嘉圖認為,在工資處於“自然”水平的情況下,農業部門的利潤率和租金是由剩余決定的。然後,他使用套利的概念聲稱農業部門的利潤和工資率將與工業部門的利潤和工資率相等。根據這壹理論,他可以證明工資上漲不會導致價格上漲,而只是降低了利潤。
可以說,在1815系列中缺少壹個適當的價值理論。在單壹商品模型中,這不是壹個大問題。但是,在馬爾薩斯的批評的推動下,李嘉圖意識到,在多商品經濟中,要想讓租金和利潤成為剩余,就必須在某個地方限定價格。在他的巨著《政治經濟學和稅收原理》(1817)中,李嘉圖最終闡明了壹種價值理論,並將其納入了他的分配理論。
對李嘉圖來說,合適的理論是“勞動體現”價值理論或LTV,即商品的相對“自然”價格由生產中消耗的相對勞動時間決定的論點。事實上,他在自己的書開篇就批評了亞當·斯密的替代理論——“勞動支配”和“累加”價值理論。他認為,這種理論讓價值成為工資的函數,從而影響了收入分配。對李嘉圖來說,這是站不住腳的。在他的觀點中,價值獨立於分配,因此只有“勞動體現”理論才有意義。
然而,李嘉圖意識到,當資本問題出現時,壹個問題就出現了:具體而言,由於不同行業對每個勞動者應用的資本量不同,因此各行業的利潤率也會不同。李嘉圖明白,如果他隨後假設不同行業的利潤率相等(正如自由競爭所暗示的那樣),那麽從數學上講,相對價格現在將隨著工資的變化而變化——這正是他批評斯密的地方!李嘉圖意識到,只有在所有部門的資本密集程度相同時,勞動價值論才會起作用,這使他所珍視的理論的普遍性受到了質疑。
李嘉圖提出了兩種擺脫困境的方法。第壹個是經驗主義的論點,即企業投入的資本與投入的勞動力大致成比例。在這種情況下,當利潤均衡時,所得價格與LTV所隱含的價值不會有太大差異。這就是斯蒂格勒(1958)所說的李嘉圖的“93%勞動價值論”。第二個解決方案是找到壹種商品,它具有每個工人的平均資本,因此它的價格將反映勞動體現的價值,因此不會隨著分配的變化而變化。他稱之為“不變的價值標準”。李嘉圖認為,如果能找到這種“標準”商品是什麽,那麽剩下的分析就簡單了。比如說,人們可以改變技術,追蹤標準商品的價值變化,然後根據資本構成偏離標準的程度來推斷所有其他商品的價值變化。盡管李嘉圖到處尋找,但他始終沒有找到這種標準商品。在他去世時,在他的辦公桌上發現了壹份題為“不變的價值標準”的不完整文件。最終,卡爾·馬克思(1867)提出了壹個解決辦法,但正確的解決方案必須等到皮埃羅·斯拉法(1960)提出。
李嘉圖(1817)在估值上有點失誤,但還是堅持了下來。隨著價格(或多或少)被LTV壓制,他重申了他的舊分配理論。李嘉圖認為,將經濟分為地主階級(他們將租金收入用於購買奢侈品)、工人階級(他們將工資收入用於購買必需品)和資本家階級(他們將大部分利潤收入儲蓄起來並進行再投資),這再次表明利潤規模是如何由土地耕種範圍和歷史實際工資決定的。然後他補充了壹個增長理論。具體來說,按照上面給出的方式確定利潤,那麽資本主義儲蓄、積累和勞動力需求增長的數量也可以推導出來。反過來,這將增加人口,從而使更多質量越來越差的土地用於耕種。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根據他的分配理論,利潤最終會被租金和工資擠出。李嘉圖認為,在極限狀態下,將達到壹個“靜止狀態”,資本家將獲得接近零的利潤,並且不會發生進壹步的積累。
李嘉圖提出了兩個可能會抑制收益遞減規律並使積累至少持續壹段時間的因素:技術進步和對外貿易。關於技術進步,李嘉圖是矛盾的。壹方面,他認識到技術進步將有助於提高土地耕種的邊際產量,從而實現更多增長。但是,在他著名的第31章“論機械”(在他的《原理》第三版中增加了1821)中,他指出技術進步需要引進節省勞動力的機械。這是昂貴的購買和安裝,因此將減少工資基金。在這種情況下,要麽工資必須下降,要麽必須解雇工人。這些失業工人中的壹部分可能會因額外利潤允許的更大積累量而消失,但這可能還不夠。大量的失業者可能會留下來,給工資帶來下行壓力,並導致工人階級的普遍痛苦。對裏卡多來說,技術進步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
在對外貿易方面,李嘉圖提出了他著名的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以兩個國家(葡萄牙和英國)和兩種商品(葡萄酒和布料)為例,認為即使葡萄牙在這兩種商品上對英國擁有絕對的成本優勢,貿易也會帶來好處。李嘉圖的論點是,如果每個國家完全專門生產其在生產中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的商品,然後與另壹個國家進行其他商品的貿易,那麽貿易就會帶來收益。請註意,初始位置的差異意味著勞動價值理論不應該在國家之間成立李嘉圖認為,因為要素,特別是勞動力,不會跨國流動。就增長而言,如果工資商品(而不是奢侈品)的進口價格低於國內價格,對外貿易可能會促進進壹步的積累和增長,從而導致實際工資下降和利潤上升。但李嘉圖指出,主要的影響是,無論如何,兩國的總體收入水平都會上升。
憑借他的論文,李嘉圖將經濟學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他比以往任何人都更清楚、更壹致地形式化了古典體系。由於他的努力,他在英國和其他地方獲得了大量的追隨者——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古典”或“李嘉圖”學派。然而,他的系統幾乎沒有被他的弟子們改進。也許只有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48)和卡爾·馬克思(1867-94)提出了有分量的見解。
李嘉圖的理論逐漸失寵,並在1871-74的邊際主義革命後不久慢慢消亡。但是在世界的壹些角落,研究仍在繼續,例如弗拉基米爾德米特列夫(1898)。直到很久以後,皮埃羅·斯拉法(1960)才最終解決了“價值的不變尺度”問題,並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李嘉圖理論的興趣。“新李嘉圖”研究計劃今天繼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