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揭陽縣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之壹,歷史悠久,在歷史上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境內的榕江流域曾是古代粵東、閩南的區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發祥地。饒宗頤教授說:“能從潮水中收集到的最古老的東西是由於秦朝的防禦。”。最早見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濤、趙佗南征南越後,設立南海、桂林、湘縣,並在南海縣潮汕地區、梅州市和閩南部分地區設立揭陽衛戍。這是潮汕建制的萌芽。秦平南赴越南後,建立郡縣,采取戍兵固邊、安置邊防等措施,加強其有效統治,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秦設立衛所是可信的,但很快就被南越國揭陽郡取代。最早的淩潔縣應該在淩潔藍田關下咽喉口的淩潔鄉。據唐人韋昌明所著《景悅記》記載:“秦將忠縣人南遷三郡,使之與百越雜居”,我們知道,揭陽駐軍是在秦朝建立的,當時有壹萬秦人與越人雜居。同時,也很容易推理出秦朝建立的揭陽駐軍周邊地區肯定不會完全沒有當地原住民。揭陽駐軍甚至可能在越族比較集中的地方,讓秦政府設立的駐軍起到“調和漢越”的作用。值得註意的是,西漢初期,韋陀為保衛越南,繼續實行“聚十萬越南人”的綏靖和團結政策,自稱“野蠻而偉大”,並在稱帝時任命越南人呂佳為總理,以穩定南越。越南人呂佳擔任總理,表明這壹時期當地土著和漢族和平相處,不存在現代人所知的民族沖突。這也表明秦漢以後越南民族並沒有消失,只是加速了他們與漢族的融合。隋唐時期,粵東越族依然存在,並演變為俚族。據《舊唐書》(56卷)、《唐書》(87卷)、《林傳》和《吳周實錄》記載,唐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楊師略在唐朝使臣的“安慰”下,將林背回潮州(他統治的地方)和(他統治的地方)。林派其弟藥師鄱陽王以二萬人圍攻,楊士洛“破之”。黎族首領楊世略,出生於依安縣海陽縣藍田關全飛小路。楊士略降唐後,被任命為周迅的總經理。成為歷史上第壹位州長。在任期間,他促進了潮州和周迅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進壹步融合,為後來韓愈治理潮州奠定了基礎。今天,粵東人民紀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績。這條路叫平南路,公園叫平南公園。他還為他修建了神社和牌坊,並寫下了《飛泉玉露》來紀念他的出生地和他的妻子傅氏。梅州有句古話“梅州之前有陽、古、布”,可見俗語“陽”的地位。由此可見,在隋末唐初,黎族勢力十分強大,整個潮美地區壹度完全在反隋降唐的李帥控制之下,只聽從李帥的命令。秦始皇前後花了五年時間,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平定南越後,他采取了各種特殊措施來鞏固秦國對南越的統治,防止福建和越南的進攻。到秦朝末年,諸侯反叛秦朝,並到達南海縣安慰任何瀕臨死亡的人。他分析天下和嶺南的軍事政治,認為嶺南可以立國,並勸趙佗支持自己。任濤死後,趙佗根據自己的言行在嶺南建立了割據政權。公元前204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南越國,並任命丁士為揭陽令,因此這裏出現了郡縣制。雖然南越國已經被秦朝統治,但東方的閩越國卻不斷覬覦南越國。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了削弱福建和越南的力量,將福建和越南分隔成南部的壹個角落,並封織女南武侯為南海這個少數民族小國的國王。這個“織”是閩越王的族群,對主人來說並不太平。南海也在與西漢政府軍的戰爭中被打敗,俄國將其領土割讓給了趙越(南粵)。漢代王莽時期,揭陽縣改名南海亭。6?“1水篇”包含“來自東南部的水從內部註入南海。”《水經註·後浪》也註:“成員水歷揭陽縣。王莽《南海亭記》。這個“南海亭”顯然與漢高祖時期建立的南海國有名稱傳承關系。壹些學者認為,南海的首都是現在的福建省武平縣,但南海的領土實際上大體上是從秦揭陽防守的地區繼承的,因此它應該在廣東東部。有學者認為,整個潮汕地區都在淩潔南部,所以古代揭陽縣治可能在潮汕平原。然而,事實上,梅州也在海的北面,南海的老城也可能在梅州。漢武帝六年(111)八月,趙佗的孫昭虎為南粵王時,閩越王贏出兵南越,韓王惠出兵,大司馬出塞議閩粵。士兵沒有到達,但閩越的弟弟余山殺了英並投降了。由此可見,有必要重點防範南海郡的閩越和淩潔在粵閩通道上的戰略地位,防範閩越進攻。漢武帝丁原用六年時間平定南越,在原揭陽地區設立揭陽縣。潮汕地區從屬於南海郡,開始實行直屬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壹直持續到金藝兮九年(413)在依安縣設立揭陽。金城顯和元年(326年),分置南海郡裏東關縣和揭陽縣。鹹和六年(331),揭陽縣分為海陽、潮陽、海寧、遂安四縣。晉安帝易Xi九年(413),分設東關縣,在原揭陽縣設義安縣,下轄海陽縣(今潮安、饒平、榕城、揭東、揭西、澄海等縣)。)、潮陽縣(今潮陽、普寧、惠來等地。)和趙毅(趙趙)。南齊時,依安縣在城鄉增設壹縣,* * *轄六縣。隋開帝十年(590年),依安縣並入,依安縣僅在原縣內設立。次年,義安縣改為潮州。宋宣和三年(1121),葛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三鎮設在揭陽縣,縣設在黃流村(今豐順劉流鎮)。紹興二年(1132)廢揭陽縣,全境並入海陽。同年,朝陽縣也被並入海陽。到目前為止,潮州只有壹個縣在領海內。紹興十年(1140),揭陽縣恢復建制,縣治初設在白吉村(今玉湖井崗)。後遷至漁角村(今榕城),元代潮州更名為潮州路,隸屬揭陽縣。今天我們說的是晉代以前的揭陽歷史,也就是今天的潮美地區歷史。關於這壹時期,尤其是先秦時期揭陽地區社會的文獻記載很少。我們只能借助考古材料來了解它。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壹代代考古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在粵東這片古老的揭陽地區做了大量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址和遺跡。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壹窺古代揭陽的社會面貌。西漢以前,潮汕大部分地區都是“海闊天空,水搏蒼穹”。西漢初期,潮汕地區的遺址只有澄海龜山,像壹座孤島壹樣被漢人占據。然而,在今天揭陽榕江的北河谷,有相對密集的越南土著遺存。到了漢代中後期,漢文化的影響似乎已經滲透到內地榕江以南的河谷地帶,揭陽白塔寶蓮寨山的木質墓葬更是展現了嶺北的文化風貌。普寧裏湖松柏圍中國越人墓表明,東漢末年,中國文化的影響進壹步推進到榕江南河上遊。雖然在澄海桂山發現了漢代的建築遺址,但桂山的位置在2000多年前是壹座突出海面的小山。如果沒有簡短的地形,就不可能成為面積數萬平方公裏的古代揭陽的政治中心。據清代顧祖禹《閱史略》記載:“揭陽舊縣在縣西北,淩潔以南。韓誌縣,以淩潔的名義。”“揭陽山在縣城西北壹百五十裏處...淩潔也是壹天。.....石魯留在家裏揭開山脊,或以為是這座山。”結合秦漢時期秦攻百越、漢平南越的路線和揭陽的地理形勢。筆者認為揭陽故城應位於古揭陽縣境內,向北方向的可能性更大。這是饒宗頤教授在《潮州誌》中寫的嗎?6?在1歷史中也提到:“秦漢時期,它位於藝兮河以下,沿海沖積地的北部,即所謂的渤海,而揭陽嶺遠在江西,因此石魯留在國內並通過桂林,舞陽在湘西任職。當妳知道漢代的揭陽縣時,它的政治中心應該在朝君縣的北部,而沿海地區則被稱為荒地。”尚平赤嶺鋪有24座土坑墓,距離揭西縣河坡4公裏,出土了兩個銅鈸、壹把青銅矛和刀、玉玉器和幾何印花陶器,附近還有古窯址。然而,河坡位於今天揭陽的西南部,河坡土地屬於博羅縣的東部邊境,揭陽駐軍與龍川縣分開,而不是博羅縣。因此,河坡古代揭陽的推斷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圖說廣東》有四十雲:“飛泉嶺在城西南九十裏(今馮亮鎮),屬淩潔,山勢險要,道路和湯坑裏的水都出來了。”《豐順縣誌》雲:“南沱鄉藍田關,石碑飛泉徑,為秦守揭陽嶺之最南關隘。漢六朝為南北交通戰略關隘,建石馬營。在唐宋時期,薄牛嶺和潘田武寧郵局路之間的連接被打通,這是壹種浪費。”有古城遺址為證。在淩潔鎮西部發現了壹座古城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城墻周長約1.000米。有主城、副城、城等建築,至今仍有灰沙結構的古城墻基和殘墻。解放後修建水利工程時,兵器、錫壺等壹應俱全。在城址中采集了壹批長30厘米、寬65438厘米、厚6厘米的耐火磚。在1。78米的固體土壤中挖出了壹批耐火磚。在藍田資本中還有壹種說法“以前沒有湯坑市場,先有馬山村”。這個馬山村離西城管理區不遠,因此可以看出西城附近是湯坑鎮周圍,這裏是該市建築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宋初,揭陽縣已經遷走,交通官道東移至薄牛嶺。唐代的韓愈、宋代的黃公度、楊萬裏都走的是薄牛嶺的驛道,薄牛嶺下的“軍營”是保護這條官道的地方,因此宋代以後藍田關下沒有必要修建如此龐大的建築。而這座古城有主城、附城和城的布局,很可能是揭陽的故城遺址。“西城”可能是金代撤銷揭陽縣、設立海陽縣後原揭陽縣取的地名,縣城東移還湖。秦漢時期有壹種青銅作物證書。近年來,西城古城遺址附近出土了秦漢時期的青銅器:壹是秦代青銅劍。1984年冬,李等人在涪城內嶺村發現壹把秦代青銅劍,劍長36厘米,劍長7厘米,劍身中空呈錐形,有三個箍。劍身呈棱形,劍面呈網狀且沈重。揭陽揭西出土了這種劍,表明秦軍壹直活躍在揭南南部邊緣的許多地方。另壹件青銅器是漢青銅瓦,長19.5厘米,寬10厘米,厚0.3厘米。正面鐫刻“漢正殿文筆銅瓦”字樣,背面鐫刻“永葆千年”和“讀之大幸”字樣。這些都是證明它在秦漢時期曾是軍事和政治中心的有力實物證據。豐順不僅是古代揭陽縣的所在地,也是畬族的發祥地和現實中的畬族第二故鄉。畬族學者鐘瑋琪認為廣東鳳凰山是畬族的發祥地。畬族曾經第二次到達粵東。第壹次是在公元前1095年,周公在廣東潮州豐都縣鳳凰山分封了祁龍的41代孫,並建立了壹個諸侯國。公元前195年,畬族第二次進入廣東,與之前遷居鳳凰山的畬族先民融合,成為南蠻五大民族之壹。
根據薛超論壇的說法,畬族還有壹次到達粵東,可以推斷至少是在4000年前。“粵東的主人,在三代(夏、商、周)時,曾有東夷人(淮海地區)遷入;秦漢時期,是閩越人和南越人混血。李、遼在南朝、隋唐占主導地位;唐朝時,畬族與陳元光展開角力,最終退入深山並大量北遷。這種“潮州豐都縣鳳凰山”的說法,往往簡稱為潮州鳳凰山,省略了豐都縣二字,因為人們誤以為潮州從來沒有壹個叫豐都的縣。另壹方面,重慶的豐都縣不能被稱為“潮州”。其實,這裏的豐都縣其實指的是豐順縣。清乾隆三年(1738)設立豐順縣之前,豐順縣是鄭風海陽縣的首府。潮州所謂的豐都縣,這個“豐都縣”,不僅是早期流行的豐正都的簡稱,也是豐順縣設立後,人們對這個新縣的縣名理解不準確而造成的錯誤。
潮汕地區流傳著許多諺語,它們以簡單的方式記錄了潮汕地區的歷史,往往可信度很高。事實上,其中之壹是“沒有揭陽市,查橋鄉先來”:“沒有揭陽市,查橋鄉先來”,這是潮汕查橋始祖華陽的記錄揭陽縣仙橋鎮查橋鄉楊氏族譜記載:“北宋熙寧七年(1074)始設查橋鄉”,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楊的祖先楊輝生於1032年,死於11116年。26歲時,他是中國科學院的學者,在開封當過官,在國子監當過翰林,在中順做過顧問、禦用謀士、博士。宗申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政議政,討論新法實施問題。華陽強烈反對,並壹再談論新法的弊端,呼籲恢復舊法,冒犯皇帝並被流放。由此,查橋鄉成立,比南宋紹興十年(1140)在榕城設揭陽縣早了幾十年。
南宋紹興十年設立的揭陽縣,以榕城為縣治,成為秦漢時期揭陽的繼承者。經濟發展促進了當地城鄉的發展。自榮成縣治以來,榮成逐漸成為該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先後建立了縣衙、龔雪、俗稱“紫禁城”的內外城墻以及雙峰、奉化等壹批古剎和寺廟。宋代建造的棉湖橋、德橋、申浦橋等十幾座大跨度石橋和元代建造的仙橋表明當時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宋紹興十年(1140),揭陽縣建縣之初,設立了龔雪,這是揭陽縣官學的開端。此外,鄉賢創辦的書院和書店也使揭陽人日益渴望學習。參加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正在增加。據乾隆《揭陽縣誌》記載,在宋代,揭陽有多達65,438+09人被推薦或提升為“德正、學優、吏治詳”三科學者。此外,懷玉還出現了壹批推崇金的文人。其中,陳因其傑出的吏治和著述而被稱為“廣南大師”,晚年在黃岐山開設書院講學,開創了揭陽“士以學為宗”的風氣。鄭國翰和大理學者朱是同壹名單中的學者。入仕後,他們在湯坑飛泉嶺建了藍田書屋,朱親自講學。王中行壹生致力於推動學習和崇拜文化,由他編輯的《潮州畫集》是潮州最早的歷史記錄。還有“超然物外之趣”,與第二蘇聯人(蘇軾、蘇轍)交好的高石武是潮劇八賢之壹。由於文風日益興盛,名人輩出,揭陽在宋代又被稱為“海邊鄒魯”。縱觀揭陽古縣的歷史發展過程,其歷史悠久。南宋時設立的揭陽縣不是古代揭陽縣的所在地,但它並沒有留下多少被後人稱贊的文化,以至於人們甚至忘記了秦漢時期揭陽的位置。也正是在南宋紹興十年後的揭陽縣,文化發達、人丁興旺,誕生了“鄒魯之風,漢趙遺風,代代不絕”的揭陽縣文化。因此,榕城區不愧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