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的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悠久,而三國時期只持續了短短的百年,可謂流星瞬間,卻給後人留下了沈重而漫長的歷史印記。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作為以弘揚三國文化為使命的非遺博物館,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載體,承載著三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本文聚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藏文物,以文物再現歷史,展現三國文化的深厚魅力。壹、三國時期的軍事鬥爭文物展開了三國歷史的畫卷,軍事鬥爭是最豐富多彩的壹幅。亂世之中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頻繁激烈的戰爭串聯起整個三國時代風雲變幻的發展進程,留下了許多經典瑰麗的戰爭遺產和充滿戰術智慧的軍事哲學,以及許多精妙絕倫的思想,被後人繼承和發揚光大。清代康熙空城計粉彩瓷盤,圓底,繪有眾所周知的“空城計”故事場景。“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諸葛亮將計就計,毫無防備,從容不迫地彈琴。相反,快到城門的司馬懿覺得有詐,退了出去。這其實是諸葛亮導演的壹場心理戰。圖中,諸葛亮正坐在城墻上,戴著尼龍圍巾,悠閑地彈著鋼琴。兩個孩子中的壹個拿著劍站在他身邊,另壹個拿著掃帚在城門口打掃樓梯。在城下,司馬懿和他的兒子騎著壹匹駿馬,小心翼翼地看著,不敢前進。右上方畫著壹個太陽,城墻左下方畫著壹塊巖石和壹棵松樹。盤壁繪牡丹纏枝,並有***8朵牡丹花,紅白相間。底部有壹個直徑為9.5厘米的青花環,底部繪有青花線。民國時期,三英戰呂布的殘將軍被繪上了“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場景。“三英戰呂布”出自《三國演義》第五集。其背景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呂布是董卓的養子。他與劉備、關羽、張飛在虎牢關交戰,以壹敵三擊敗呂布,三英成名。畫面中,劉備手持雙劍,眉頭緊皺;關羽揮舞大刀,怒氣沖沖;張飛拿著槍潛入水中,眼睛睜得大大的。三個人都騎著馬,沖向前面的呂布。呂布騎著壹匹赤兔寶馬,手裏拿著壹把戟,翻身與三兄弟對戰。在坦克的另壹邊,有壹首用墨水寫的七言詩:“戰鬥結束後,月光下很冷。城墻上的戰鼓仍在荒野中回蕩,劍匣中的劍上的血仍然是幹的。桃園結義三美,呂布卻被生擒,英勇作戰。勝者為王,英國的名字將永遠受到所有人的尊重。”雖然“空城計”和“三英戰呂布”都是通過藝術加工創造的三國故事,但它們也為後世所流傳和稱贊。三國文化的魅力在於在那個時代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展現出的驚人的軍事場面和巧妙的戰術。因此,相關的故事主題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廣為流傳,使三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此外,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還收藏了壹些三國時期的軍事武器。弩機使用靈活,擅長遠程射擊,因此在三國戰場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正時二年(241)江蘇南京石門坎考古發掘出土的弩機、蜀四年(261)四川郫縣出土的弩機、江蘇宜興周墓出土的兩件青銅弩(316)均沿襲漢代舊弩。諸葛亮曾經制作出“壹箭十弩”的弩,並建立了壹支特殊的部隊——連弩兵,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蜀漢時期的青銅弩機上有這樣的銘文:“顏夕十六年四月二十日,中國工部,李飛官員楊玏,口工楊明,制作了壹個重二公斤五盎司的站立凳”。從銘文判斷,蜀漢的弩機有壹定的圖案。除了成都武侯祠的青銅弩機外,四川郫縣太平公社晉墓出土的青銅弩機上的銘文是“2004年2月30日,左殿業、劉、陳、制作的十臺石機重三斤十二兩”。壹般樣式為“年號+中佐部+官名+官名+工名+弩機強度+重量”,“中佐部”為負責弩機制造的官署,“典口”、“隋胥”、“左殿業”和“劉”為負責弩機制造的官員,“李飛口”和“楊繼口”曹魏弩機的銘文樣式與相似,其銘文樣式為“年號+左造+監官名+工匠、師名+號”。不過,孫武的弩機雕刻風格比較特殊。除年號和工匠姓名外,沒有監工或生產機構的名稱,主要刻有具體使用者的姓名和職務。雖然魏、蜀、吳三國的制度不同,但這壹時期弩機制造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也有壹批東漢銅蒺藜。這個東西因其看起來像壹根刺而得名,並與植物刺蒺藜相似。使用時,刺蒺藜被隨意投擲,其三個尖端支撐在地面上,壹個尖端直立,下壹個尖端再次升起,壹直如此,因此接觸到它的人無法避免被它的鋒利刺傷。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常被用來根據地形和環境分散和刺傷敵人的馬匹和士卒,因此也被稱為“刺馬”。據清代張澍《諸葛武侯集制》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武狀元五丈原相持不下,為夷所追。楊儀二長史傳鐵薊,三國時有之。”陜西勉縣定軍山出土了大量三國時期的銅蒺藜,這裏曾是諸葛亮八年北伐的軍事基地。通過上述文獻和考古實例表明,刺蒺藜在蜀漢軍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缺乏馬匹,蜀軍很難與強大的騎兵魏軍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綁馬釘就成了扭轉戰局的關鍵,使得蜀軍在劣勢中占據主動。由於其實用性,馬釘在後世乃至近代的戰爭中仍被廣泛使用,它也被稱為“吳侯之物”,被視為諸葛亮智慧的結晶。東漢四耳蹲蛙銅鼓屬靈山式,整鼓覆以壺形。鼓面中央飾太陽紋,有8個芒12的光環,每個光環上飾有錢幣紋、群紋和變形的羽毛人字紋。六只青蛙等距離排列在鼓面邊緣供蹲坐,其中三只是累蹲的青蛙,背上還貼著壹只小青蛙。鼓面邊緣略向鼓身外延伸,鼓身肩腹凸出,束腰,空腹,左腳。腹部靠近腰部的地方有對稱的四只耳朵,耳朵上穿有鐵鏈。鼓身飾18多線凸弦,多線凸弦之間飾雲紋、雷紋、錢幣、圖案。在鼓腳附近裝飾兩只對稱的鳥。西南地區的人們習慣稱銅鼓為“諸葛鼓”,而“諸葛鼓”壹詞最早見於明代,但宋元以前未見相關記載。有兩個傳說:壹個是諸葛亮南征時軍中制作的銅鼓,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敲警鐘;另壹種說法是諸葛亮制作了銅鼓,埋在山裏鎮壓蠻夷。這些猜測無法證實,但可以看出,“諸葛鼓”的出現與諸葛亮南征時實行的民族政策的深遠影響密切相關。明清時期,《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深入人心,使得當時的統治者試圖通過諸葛亮在西南少數民族眼中的威望和尊重,在鎮壓人民反抗的過程中樹立威信,從而促成了“諸葛大鼓”的出現。但無論如何,“諸葛擊鼓”壹詞反映了諸葛亮南征政策的成功影響。今天,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仍然對諸葛亮懷有崇高的敬意。其次,除了軍事鬥爭之外,我們還可以從館藏文物中壹窺三國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三足鼎立的分裂狀態,三國時期的貨幣經濟水平低於漢代,貨幣制度也比較混亂。在沿用漢代舊幣的基礎上,魏、蜀、吳三國也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建立了完全不同的貨幣體系。在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曹朱”被鑄;另壹方面,吳國根據自身的經濟和物質條件,實行具有虛數價值的“大貨幣政策”,鑄造“五百大泉”“五千大泉”甚至“五千大泉”等大面額貨幣;蜀漢地處西南邊陲,地少人弱,同時承擔著巨額軍費,因此也實行“大錢”政策。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開始鑄造貨幣,主要是“直百元”和“直百五銖”兩種貨幣。直150泰銖的鈔票背面更常見的是模壓或雕刻的字符。楊雯,黔北左邊有“衛”字,這意味著它是由宜州犍為縣鑄造的,犍為位於通往國外的西南通道上,因此經濟交流更加繁榮。否定語言主要有文字、數字和符號。東漢時期的灰陶說書俑,坐在坐位上,頭上有壹條毛巾,額頭上有壹個花結。面部飽滿,眉毛大開,額頭上出現四條皺紋,鼻子很大,嘴巴張開。這些陶俑微微後仰,聳肩,袒胸露乳,收腹,右臂上有戒指裝飾,左臂上綁著蜂鳴器。穿著窄腿褲,光著腳,右腿向前伸直並擡起,左腳彎曲成下蹲姿勢,坐在圓形蛋糕形底座上。類似形式的說唱俑,幾乎都出現在巴蜀地區,可謂極具地方特色的壹種陶俑,表情有趣,動作誇張生動,形神兼備,令人捧腹大笑。漢朝時期,四川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穩步發展。隨著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關註死後世界的創造。“死如生”的喪葬觀念盛行,宴飲和娛樂是地下世界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因此,東漢墓葬中出土了許多藝伎俑、舞姬俑、說唱俑等。這類說唱俑的集中出現,也顯示了這壹時期四川說唱藝術的盛行。這種說唱俑不僅具有娛樂性,而且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不僅凍結了墓上方空間中的生活氛圍,而且為死後世界營造了壹種夢幻般的氛圍,還可能具有娛樂神靈的功能,以幫助墓主人升天長生。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出土了大量漢魏六朝時期的文字磚,其中還發現了大量三國時期的紀年磚:在曹魏墓葬中,發現了“荊楚”“正始”“嘉平”“靖遠”等四個年號的紀年磚,時代集中在鐘偉晚期;孫吳墓中發現有太平、永安、甘露、鳳凰、側田、天機等紀年磚,年代集中在吳中晚期。蜀漢時代的紀年磚很少,僅在蜀漢早期和晚期發現了兩塊年號為“建興”和“顏夕”的紀年磚。我國從漢武帝登基時開始創設年號(元壽元年112),磚墓從漢代開始流行,因此年號磚銘文的流行是這壹歷史傳統的產物。第三,自唐宋以來,文人墨客來到成都武侯祠,瞻仰古寺,在古柏如煙中繪畫、題寫碑文,留下了許多數百年來的珍貴墨跡。杜甫的《蜀相》中有壹句著名的詩:“何處是名相祠,何處是絲城松樹林中。”從明清到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畫藝術在表現形式和結構上也發生了變化。文人或選擇古典書籍,或以古事抒懷,以物傳唱,融心、意、境於壹體,在畫中感物,在物中察心,從而在成都武侯祠創造了壹部獨特的以三國歷史為軸心的繪畫史。《隆中對》是表達諸葛亮整體戰略思想和主張的名篇,也是君臣同心協力復興漢室的開端。唐代李白有詩雲:“魚水相融,行雲流水。”正是在這壹刻,漢末的歷史開始發生變化。清代楊鵬的《丘福子》說:“詩雲:‘大人有德,小孩有創意。古代人沒有絕望,他們以魯莽著稱。“還有範!過去,伊尹從新奇的蠻荒之地出發,瞄準堯、舜、他的君主和他的人民,他能夠用湯砍夏。諸葛亮的“隆中對”,沒有幾十個字,被韓使用,所以它成為整個的霸權。沈(1883-1971)是近代著名的書畫家。沈早年研究過二王和,後來到密州。他還研究了漢魏時期的著名碑帖,他能夠寫所有的風格。他是開創壹代書壇的書法家。其楷書繼承了魏碑的特點,結構靈活多變,用筆蒼勁爽利,筆墨飄逸飄逸。《隆中對》壹書整體莊重對稱,筆墨簡潔典雅,筆法莊重灑脫,壹氣呵成,盡顯沈時晚年的嫻熟技法和深厚神韻,展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采取對策時的雄心壯誌。白帝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東八裏老城區。公元223年,蜀漢王朝的前任主人劉備去世,向諸葛亮求助。鞠躬盡瘁的句子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代婁師白的“白蒂市地圖”以此為軸。婁師白參觀完川渝名勝古跡後,來到成都武侯祠,感受到蜀漢先師劉備和諸葛武侯當年的英姿颯爽。現在,只有寺廟仍然存在,感嘆他們都死了,這是唯壹留給人們瞻仰的寺廟,已經有壹千年了。現在,他們像彈簧壹樣思考,他們在寫作。繪畫用筆柔和圓潤,前景由中心勾勒,然後用顏色染色。山石用寬潤的筆墨描繪,背景用較輕的濕筆渲染柔和,美而深遠,頗有宋畫遺風。縱觀這幅畫,有遠峰和雲霧,孤帆逐浪和山巒重疊。懸崖聳立的地方,樹木茂密,寺廟依然存在。它補充了杜甫《上城》中“白蒂孔廟,寂寞雲來去”的含義,暗示了壹種崇高的孤獨感,並表達了作者對劉備去世時成為孤兒的歷史事件的懷念,諸葛亮留下了他的遺產,他無疑是他的前任給了他的遺產,舒生活在壹起。明佚名的《諸葛武侯出師圖》立於縱軸上,圖中諸葛亮頭戴黑色絲巾,身著輕袍坐在獨輪車上,表情平靜,指揮果斷。有許多人騎在馬上,飄揚的旗幟和氣勢。歷史上諸葛亮出祁山北伐,圖中起伏的土地應該是出川之路。_技巧嫻熟,氣勢恢宏,中景緊密,山石蒼松間點綴青綠細筆,峰巒逶迤重疊,韻律流動。作文整體呈現出典型的晚明風格,壹波三折,意味深長。諸葛亮曾在《隆中對》中提到“天下有變,先將軍取荊州之軍至宛洛,將軍引益州之民出秦川”,他將兵分兩路北伐曹魏。然而,關羽已經死了,荊州也丟了,我已故的主人死在白帝城。北伐之行,要以弱對強,以寡敵眾,由遠及近進攻,以工休息。在公元228-234年期間,諸葛亮發動了五次北伐,但都沒有取得重大勝利。然而,曹魏的幾次反擊都失敗了,戰爭陷入了僵局,直到諸葛亮因過度勞累而因病去世。雖然北伐沒有完成,但諸葛亮幾次北伐的毅力以及他對劉備和蜀漢政權的忠誠激勵了後代。在現代劉孟,官方書法協會寫道:“壹杯泥土仍然是雄偉的,對他來說是貧瘠的。哪裏可以找到漳河疑似古墓?“三足鼎足現在安全了,留下了這條古老的石鱗路,讓人想到了漢代的宮廷儀式。”結尾由兩方蓋章,上面有朱溫的篆書,正文寫著“毛妹”;下面是篆書白話文,上面寫著“劉孟恒”。這幅對聯現在位於漢朝始祖劉備惠玲的寢殿,在“千年可畏”的牌匾下,還有唐代劉禹錫寫的“在蜀先王廟中”的詩:“即使在這個世界上,英雄的精神也存在並統治了幾千年。”上聯為清代萬艷·石崇(1820-1876)所作,並在武侯祠留下了壹副贊美劉備的詩聯,上聯寫道:“君為天下英雄,家為正統,王琦鐘樓有桑車蓋。”巴蜀是漢朝的末期,遺民還在,統治著古柏的宗祠。”恒(1894-1969)現代詩人、書法家、篆刻家。曾任四川省文史館館長。巴蜀有許多書法遺跡,為人們所珍視。這幅畫用筆剛健穩健,方圓,氣象古樸蒼勁,結構勻稱,線條簡潔優美,整幅畫寓意深遠,完全結合和烘托了惠玲筆下寧靜的蕭肅的氣氛,意勝於筆,情境交融,技藝高超。現代範曾行書《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壹,是杜甫入蜀後的典型作品。《唐宋詩詞》(卷十五)評《蜀相》:老杜入蜀時,進貢孔明三。他的野心也在那裏。詩意豪邁,褶皺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