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臺是古代軍事情報警報的措施,唐宋時稱為烽火臺,明代壹般稱為煙墩或墩。烽火臺壹般相隔十英裏左右。守臺士兵發現敵人進攻時,立即在平臺上點燃烽火,鄰臺看到後紛紛效仿,以便迅速將敵情傳達到軍事中央部。信標是壹種簡單快捷的通信方式,非常適合在平原或山區應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防止日軍偷襲,村民們在山頂放置了消息樹,看到敵人就放下來警告周圍的人。這恰恰是對篝火作用的借鑒。
2.飛鴿
飛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鴿。所謂飛鴿傳書,是古人利用飛鴿知主愛家的特性,加上信鴿超長的飛行能力和驚人的記憶力,將壹些重要的信件或信息綁在鴿子的腿上,讓它們互相傳遞的壹種便捷的交流方式。
據《山海經》記載,西王母身旁有三只青鳥,可以飛越千山萬水,向世人傳遞信息,傳播快樂。傳說西王母給漢朝皇帝劉徹寫過壹封信。當時,玉鳥被派去給漢朝皇帝送信。後人就用這種鳥——鴻雁來相互交流,逐漸演變成了飛鴿傳書。
3.郵差
郵差是古代傳遞政府公文的人,俗稱“驛”、“郵差”,即現代的郵差。公文上壹旦有“馬上飛”二字,就是八百裏加急公文,必須高度重視。郵遞員要騎上快馬,以每天400到800英裏的速度投遞,保證緊急文件能夠安全快速地到達目的地。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為了方便四地聯系,古代西周就產生了郵政投遞制度。唐代“壹帖而過,帖騎如星流”。到了清朝,驛站制度更加完備。全國郵、站、塘、站數量為65,438+0,785,驛道四通八達,從首都到各個偏遠地區。郵差在古代交通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蘇武《紅巖傳》
《鴻雁列傳》編纂了《漢書·蘇武列傳》,蘇武在可汗被扣留後,派遣使節到匈奴安排放羊,歷時10多年。昭帝即位後,派漢使出使匈奴,希望釋放蘇武。單於說蘇武已經死了。中國使者知道蘇武沒死,謊稱天子在上林苑射了壹只大雁,並在腿上綁了壹封信說蘇武沒死。單於壹看瞞不過去,只好放了蘇武。
5、竹筒順流而下
隋文帝南征時,史萬歲獨自深入土匪隊伍。當時沒有快遞公司,他只好把戰報裝在竹筒裏,順流而下。據說“郵箱”就是這麽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