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新年聲音日歷詞典

新年聲音日歷詞典

實用萬年歷查詢表2022夏季高溫

修史書、修族譜,是敬天敬日的行動,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成果。它們是中國歷史大廈的支柱,其中家譜是歷史記載的基礎。鐘建群在《家譜簡介》中認為:家譜、唐代著名家譜、宋代著名家譜和家族旅行,後稱家譜、族譜、宗譜等。《辭海》對家譜的定義是:“按事物的類別或系統編制的清單,即編成譜。”家譜在中國西周時期就已廣為流傳。被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的歷史巨著《史記》,就是吸收包括家譜在內的優秀文化遺產寫成的。《三國誌》雲:“吾讀家譜,黃帝以來已有數年...自殷以來,王侯沒有族譜。”《史記·自序》雲:“魏三代(夏商周)尚(長)歲,其年不可考。所蓋舊族譜原由此,故略推之,作三代之壹。”

歷史學家認為,家譜、地方誌和正史可以彌補史書記載的不足,而往往史書記載不詳細或記載錯誤,恰恰是在家譜中有所準備。被梁啟超譽為“方誌之宗”的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有族譜者,縣誌取之;若縣誌有征,則國史必取”;魯迅先生把國史稱為“家譜”。家譜的價值不僅得到學者的認可,也受到政治家的重視。1957同誌在成都會議上說:“如果研究家譜和族譜,可以知道物種發展的規律,為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筆者還從湖塘鎮顧問的記錄中了解到:湖塘老街清初以來工業發展的史實,不僅僅是蕭和楊的《打樁族譜》;明清以來,尚店古鎮對太陽的崇拜和尊崇遠甚於雲氏家車和張氏族譜。作者在查閱和使用家譜的過程中,對紀年法的表述、農歷與公歷之間的換算等問題存在諸多疑惑。查了相關資料,研究梳理了壹下,有點了解了。如果是眼睛上的洞,我有權扔磚頭。

首先,日歷年的起源

紀,在《說文》部說:“紀,不要作帛。”段玉裁(龔自珍的祖父,清代訓詁學家)註:“不帛則必有始。不要成為壹門學科。”在《國語·周語·上》中寫道:“吉農感謝他的工作。”趙薇(《三國誌》史家)註:“紀是綜合治理的意思。”在《中國大》中指出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是空間和時間,其中時間描述了物體運動的持久性和發生的順序,時間也通常稱為時間。因此,歷書的年表是對歷史進程的長度和順序的衡量,是歷史之間的紐帶和通往空間的鑰匙。歷史空間可以用歷年壹目了然地勾勒出來。反之,如果沒有年譜,或者年譜有誤,那麽歷史空間和作為其載體的國史、地方誌和族譜就會亂成壹團。

編年體的起源是最初的“結繩筆記”最早的文字來自竹簡紀年,這是春秋時期晉國和戰國時期魏國的歷史學家編寫的編年體通史。它也被稱為《冀中誌》,是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由盜墓者發現的。因為它是壹部寫在竹簡上的史書,所以被命名為《竹書紀年》。目前,中國最早的編年體著作是《史記》,它記錄了從中國古代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到漢武帝四年(前101年)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年法是西周元年(前841年)。史書記載的“十二諸侯年表”是這壹年開始的。司馬遷在編纂史書時查閱了大量有關紀年的文獻和書籍,發現“五家雜文不壹,魏太初元論”,即自黃帝以來,多種紀年材料眾說紛紜,無法確定真正的歷史紀年。只有第壹年後的記錄是壹致的,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包括在內。這些珍貴的史料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消失了,所以後來根據最早的歷史記載中的十二王侯年表,確定了公元前841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年表的開始。

二、年表的類型和起源

從確切的紀年法開始,中國有許多紀年法,主要包括皇帝在位、朝代年份、天幹地支、公歷和國號年份。

皇帝在位年(也稱為王子在位年)始於公元前841年。這壹年,由於西方周厲王的殘酷,中國人民被喚醒了。逃到碧(今陜西中部),周公和共主朝政(相傳為伯和大臣在位),稱為“元年”。當時,其他諸侯國分別是“魯龔振十五年”和“齊武公十年”。例如,《廉頗藺相如傳》:“趙浩棋惠文十六年,廉頗為將軍。”這種敘事方法壹直延續到西漢呂雉高厚八年(前180)。在劉恒繼承王位後,由於壹些未解決的問題,第壹年(不是年號)被重新計算。歷史學家為了敘述方便,分別稱前元和後元。後來,在景帝(劉啟)統治時期,出現了錢瑗、鐘瑗和侯元。帝制紀年壹直實行到漢景帝後三年(前141年)。

始於劉徹登基的第二年(公元前140年),這壹年被命名為“建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了“太初歷”,此後歷代王朝相繼建立。記述如下:漢武帝建元三年,唐朝貞觀五年,宋朝鹹淳五年,康幹盛世。皇帝使用的頭銜從壹個到十幾個不等。例如,唐高宗有65,438+04本書。明清時期除了明英宗的兩個年號外,其余都是壹號皇帝,所以後人以年號稱呼,比如皇帝和乾隆皇帝。此外,年份數字也與主分支同時標註。

天幹地支(以下簡稱幹支)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仁、桂十二個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對應壹個生肖)。幹支紀年來自黃帝時代。唐代,劉舒在《資治通鑒》中引用了壹部古書說:“(黃帝)勵精圖治……”實際上,它萌芽於西漢初,始於漢成帝末。東漢以後,流行的太初歷法中的“太歲紀年”逐漸由天象變化而來。據《子·同治簡》記載,漢元帝二年(85年),實行了百余年的“太初歷”,後又有了歷法。他奉命編輯日歷,範麗等人全面糾正了它的外觀並制作了“四分之壹日歷”;二月,甲寅,它將被實施。“朝廷命幹支紀年以紀年為輔,作為李霞派的具體表現,如《核船記》、《天啟秋日不忘,玉山叔才刻》,如雲南田故裏上店古橋石刻,全國推行後日臻完善。”幹支紀年、黃道十二宮和二十四節氣已成為農歷的傳統特色和公歷的重要輔助。陽歷和樹幹歷之間有壹個簡單的換算:陽歷中的年數,比如2022年減3除以10是2,2對應的是上面提到的樹幹順序的第二位,也就是B(能被最後壹位整除),然後2022年減3除以12的年數是8,8對應的是八分支順序,不是(能被最後壹位整除),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了。

公歷,簡稱“陽歷”,是壹種常見的紀年法。鐘的出生年份是公歷的第壹年,簡稱“公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統治的第壹年。公歷的起點是1,沒有“0”。公元之前的中國歷史是倒推推算的。中國實際上使用的是公歷。辛亥革命後,它開始被正式稱為“西歷”。例如,《24中國外交年鑒》中的中外年度比較,都被稱為“西歷”;文壇亦稱“西元”,如《北新貨殖文選》:“光緒十六年庚寅年,為西元年”;它通常被稱為“陽歷”。確立、宣布使用公歷,首次刊登在“1949年9月30日”的日期欄中。

歷年(又稱國號歷年)是國號成立後的歷年。1911年8月19日(191110 10月10),武昌等壹行人訪問了兩千多年的中國,開辟了新的中國歷史,史稱“辛亥”。1911年11月13日(1912 65438+10月1)召集各省督撫,宣布成立,宣誓為臨時大學,並決定使用公歷,目的是“做暑期工作,遵循農業,從西歷進行統計”。第二天,公布歷法改為元並通電(《市誌》):“改為陽(公)歷,以黃帝4609年11月13日(辛亥)為元年元旦。”皇帝年被國家年取代(具體規則與公歷相同),國家年也被稱為“國歷”或“新歷”,夏歷仍在使用。大元元年(1913)七月,大元世凱批準內務府主事鐘關於“建議將農歷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的報告(夏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旦”,宋代吳《夢涼錄》:“正月初壹稱元旦,俗稱元旦。”),夏歷的開始(正月初壹)從次年開始稱為“春節”。從1949年9月30日開始,隨著地域的擴大,中國逐漸廢除了日歷年,改為公歷。

三、中國目前的歷法情況。

從上面可以看出,中國使用公元紀年,並輔以傳統的夏歷。公元1949年9月21949日,中國與各黨派代表和人士在北平召開了中國全體會議,並在開幕詞中提出“年號應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年號相同。”27日下午,“計劃委員會”代表、促進會負責人馬須倫向大會報告:“在歷年中,大多數代表同意采用公歷,這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歷年。”因此,決議通過的第二項是:“公元紀年”。決議通過後宣布:“從現在起,今年按公歷為1949年。”考慮到中國歷法傳統,長期以來壹直由夏歷輔助,具有文化習俗、農業指導和接受過程,因此采用“夏歷和樹枝”輔助行政歷。1949 10 1日歷日期欄還顯示“夏歷醜年八月初十”的字樣。為了區分兩個新年,夏歷正月初壹稱為“春節”,夏歷正月初壹定為“元旦”。

後來“李霞”改名為“農歷”,這是1968年元旦第壹次改名,壹直延續至今(名字很長,我看過1963年的農歷年鑒)。近百年來,農歷的名稱有很多:如《漢口日報》《東北日報》稱之為“農歷”;《日報》和《人民日報》(陜北)稱為“舊歷”;宋·鮫人主張以黃帝登基為元年,並以1904為黃帝元年(4602)。同盟會機關報《人民日報》采用了這壹時期,因此被稱為“黃歷”。按此推算,2022年是黃帝的4711公歷年。

公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作為年份(它的科學理解應該是在日心說之後,約等於北回歸線),因此也被稱為“陽歷”和“太陽歷”。由於周年紀念日是365天48分46秒,正常年份的二月是28天(該年為365天),余數放入第四年的壹天(百年壹次的額外閏),因此閏年的二月是29天(該年為366天)。因此,公歷中能被4整除的年份稱為“公歷閏年”,如2012和2022。

自古以來,我國農歷就以月亮的圓月(滿月)為月,以地球自轉為日。在古代,月亮被稱為陰歷,因此被稱為“陰歷”,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周期被視為壹年。本質上應該叫歷法(地支和節氣是它的陽歷組成部分)。月球繞地球旋轉29.53天。為了協調回歸年和歸年的天數差異,古人采用“19 7閏”,即在19農歷年中,7年增加壹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稱為閏年,其余年份稱為平年。所以閏年有383 ~ 385天,平年只有353 ~ 355天。例如,中日農歷馬年(閏九月)從公歷2022年的65438+31開始,到2022年2月的18結束,共384天;農歷羊年(平)從2022年2月19開始,到2022年2月7日結束,共354天。

由於中國同時使用陽歷和陰歷,陽歷的365、366天與陰歷的353、354、355、383、384和385天形成交叉關系(這也是偶然關系)。邏輯上稱之為“兩個概念的外延只是部分相同”,因此為了確保兩個歷年之間比較和轉換的準確性,厘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

第四,公歷和農歷的年度關系。

在其建立之前(1912),使用皇帝在位和朝代的日歷,並輔以農歷方法。公歷引入後,特別是重大或歷史名人的生卒年表,在古今比較的計算和現代年表的表達上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壹年結束前後的月份和天數。目前,無論是年歷還是月歷都標有幹支年,如2022年吳佳年和2022年乙未年。《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以及近期的壹些家譜也附有類似的編年對照表(如武進圖書館近300部新編家譜中有20多部設置了對照表)。然而,上述對比表只能反映政府和農業兩年的重疊部分,到了1月份就會“誤報”,這讓人感到困惑。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通常公歷年標誌著前壹個陰歷結束的壹個多月和前壹個陰歷結束的十個多月。例如,公元2022年,農歷是乙未年,實際上,從元旦到2月(18),從11月11日到12月底是49天的吳佳年;2月19日是乙未年正月初壹,2月12日才乙未年11月21日,接下來的38天就到了2022年丙申年。例如,嶽飛是在“宋高宗紹興十壹年心有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殺的。根據年表,心有在紹興的年份為1141,因此壹些資料誤記嶽飛的生卒年為1103-1465438+。有的寫為“紹興十壹年臘月二十九日(1141)”等。事實上,“紹興心有十二月二十九日”跨越了1141年,壹直延續到公歷的年初,因此嶽飛被殺的日期對應於“公元65438年”。

有時公歷跨越三個農歷年。比如公元18年,65438+10月1年,是天豐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從65438+10月5日算起的五天是丁醜年。65438+10月6日是天風五年戊寅正月初壹;從65438年2月27日開始,又是天風六年,從65438年2月27日到365438年2月30日五天,是第壹年。也就是說,在18年,除了農歷的戊寅整年之外,丁醜和己卯還在戊寅前後各被給了五天。

還有公歷和農歷的初壹,如13 1,是王莽開國五年正月初壹。如果農歷處於正常年份,則下壹年的開始將出現在公歷的末尾;如遇閏年,農歷年底將順延至公歷年初。

在上述三種情況下,在農歷閏年,壹個日歷年中有兩個相同的農歷月份;如果正常年份有公歷的話,就會有9-12個相同的陰歷日。例如:1893 65438+10月1是光緒壬辰年11月14日,同年2月的1是光緒十九年11月24日,周期為11月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0日。與公歷相比,這壹年是年底的11月19日,因此確認毛的生日是公歷1893 65438+2月26日,於是他幽默地說:“哦,我的這碗面條不是在農歷11月19日吃的,而是在公歷65438+2月26日吃的!”後來,公眾知道確切的生日由此而來。

上述兩種歷法之間復雜的交叉關系,決定了現代編纂正史、地方誌和家譜的必然要求。如果年表表達不嚴謹,歷法換算就不準確,史料也就失去了意義。

動詞 (verb的縮寫)日歷年相關內容的表述

紀年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時間,而時間又體現為數字。自公歷傳入中國以來,出現了許多表達方式,如“公歷1924年”(《中國外交年鑒》)。為了統壹數字的使用,語言文學工作協會等7家單位發布了《出版物中使用數字的規定》1995 12 13。根據其要求:使用公歷中的世紀、年、月和日的數字,如:公元前841、80年代、公元2022年4月12等。非公歷年用漢字編號,如清乾隆二十六年的11月26日和年三年的10月6日。在垂直排列中(如家譜等。),公歷可以用漢字表示,但要明確定義。

目前,紀年的較大單位是世紀。日歷年100被稱為壹個世紀。因為沒有0年,所以通常從1年到100年底稱為壹個世紀,下壹個世紀從能被100整除的那壹年開始。例如,2001年是世紀21(或1年)。世紀旁邊,10年算作“年”,2001-2022年稱為21世紀的開始,2022年稱為20世紀20年代,以此類推。年齡旁邊是年、月、日和小時,俗稱年月日。在歷史上,它在1840年戰爭前被稱為“古代”,然後是“現代”直到1919年,然後是1949年建立後的“現代”,然後是“當代”。

公歷用數字表示簡單明了,如2022年4月12日(“日”俗稱“數”)。農歷通常用漢字(和樹枝)表示。每年,十二個月(閏年的額外月份,加上前壹個月)被分為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度分為三個點:孟,鐘和紀;每個月,上、中、下分為三天;從初壹到初十,中間從十壹到二十(或二三十,魯迅詩:“三十年住上海”);到了後期,從第21個(20個大寫都是“年”,如《人民日報》的“年四天”)到第30個(或30個,如《人民日報》的“36年”);以地支的名義壹天十二個小時。明朝中期以後,西方鐘表開始作為禮品和商品進入中國。世界稱鐘表為小時和小時,但今天的大小時的名稱已經褪色。小時日的第壹個小時相當於今天23: 00到第二天1,醜時為1到3: 00,以此類推。時間比地球時間晚1小時,月末和年末的月份和年份有差異。

農歷年持續約半個月,分為24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種、夏季至日、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和大寒。李在時編的《林德歷》規定,上個月的閏月應為無中性氣的月份。它壹直持續到今天,例如2022年農歷九月,接下來的壹個月只有立冬節氣,沒有小雪,因此被指定為閏九月。節氣基本對應公歷中的某個日期,天象指導農事。這是農歷歷朝歷代沿襲並興盛的原因,也是農歷的名稱。其中,據傳說,立春節氣原本是壹年的開始。

確定壹年的開始。在幹支年的開始,立春是第壹年,立春是歷史上春天的開始,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然而,在夏歷的閏年,壹年的開始和結束與立春節氣重合,這就是上文提到的“雙頭春”混亂。漢武帝撥亂反正,太初元年(104),將太初歷定為“夏征”,並確定了夏歷的正月。2000多年來,管理部門和海關壹直認為農歷正月初壹是新年(元旦)的開始,幹支年處於從屬和輔助地位,十二地支動物對應的生肖也隨夏征而變化,這在《元史》、《史明錄》和《清實錄》等書中均有記載。,此後的信息更加豐富,有史、有誌、有譜、有治。然而,那些曾經預測吉兇、預測兇吉和避免兇吉的算命先生,以及被司馬遷視為“恐嚇人”的八字算命師,仍在以立春作為他們的第壹年。沭陽籍研究專家秦在2013年編纂的《易萬裏》中堅持認為:“農歷要到春節才能算第二年的開始。例如,在2004年...立春將被視為沈嘉年。”我認為秦先生的觀點作為歷史和傳統文化之壹是可以接受的,但讓世界“必須”改變兩千多年來符合發展的既定世俗世界似乎是相當荒謬的。

縮寫和省略。公歷有壹個獨特的特點,因此除了嚴格的公共文件外,“公元”壹詞大多被省略。必要時,“年、月、日”也可省略,數字之間用頓號隔開,如《世界知識》中的“1946、5、23”;公元前可以指“前壹年”。當公歷與農歷配合使用時,例如農歷2022年4月24日12,可簡化為:農歷4月12,2月24日。它可以被稱為“x年,人x年,人時間”。建立是歷史上的壹個裏程碑,它被使用得非常頻繁。在壹次會議上決定國名時,全國建築業協會代表黃炎培提議用“”作為縮寫,而李達(代表)提議用“中國”作為縮寫,但遭到大多數代表的拒絕。作為壹個地理概念,中國目前在國內外都被用作簡稱。還有人建議用“之前”或“之後”而不是“前後”或“新中國成立前後”,我認為每個例子都應註明。也可以用中性詞“丁格”來表達改朝換代的意思。如《明代參政元恭墓誌銘》雲:“曾達父葬時,鼎革正中,四面之亂未斷。”近代前夕的發展與滯後:“資產階級始於1640年的英國,正逢明清鼎革之戰如火如荼。”

第六,數字和歷法相結合的科學表達

在歷史上,易歷有過多次變化,例如,以孟西月(1月)為正的夏歷,以臘月(12月)為正的商歷,以冬月(11月)為正的周歷,以及秦統壹中國後以簡陽春月(10月)為正的夏歷,並由漢武帝采用夏歷(開始采用幹支紀年法)直到清朝結束。過時的年號改為國家年號,月和日的順序與西歷相同(實際上是同壹日歷的不同名稱)。雖然新歷法表達了管理,但舊習俗壹時難以改變。同時,夏歷仍被用來記錄月份和日期,如“12月25日”。從那以後,有了許多表達日期的形式。由於上述陽歷和陰歷的三種重疊情況,當代家譜,特別是延續家譜常常導致歧義。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值得討論。

首先是年度比較轉換。日歷年與公歷年同名,加上1911就是確切的公歷日期。目前,公歷的日期比較僅表示到年份。例如,2022年通常對應於農歷的第二年。事實上,2022年的確切日期是“農歷吳佳年的11月11日至農歷第二年的11月21日”,而第二年對應的是“2022年2月19至2022年2月7日”。因此,筆者認為目前版本的對照表只能作為參考。

二是有序表達。通常是描述同時代的數字,或者在公歷的前面加上公歷,在後面加上以前的公歷。如金陵張村呂氏族譜記載“壬辰閏五月初四日(1952)六月二十五日”,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 65438+)

三是統壹表達。例如,“20、20、30、年”等常用詞或常用名應統壹使用同壹種語言,如《毗陵前墳當張氏族譜》中記載的“道光二00八年十壹月二十九日”和《毗陵謝氏族譜》中記載的25世紀的“陰晴”,如“………………………………………………………………………………………………………………………………………………………………………………(上店和上墊是同壹地方的不同名稱)”就不合適

第四是準確表達。目的是避免歧義,誤導後人。如施恩堂《張氏族譜》記載的(常州詞派創始人)的生日原是乾隆二十六年,後因木刻不清而誤改為十六年,又因丁亥年間的修繕而改為十六年。作者在考察自己的世系時經歷了許多曲折。當代的新家譜(包括壹些)通常是公歷的日歷年,如《省莊》中的漢家家譜:苻堅出生於1957年8月11日;另壹種是在公歷的年份之間添加分支,如1978年12月10日在寧因病去世的惲逸群(中國文化界和新聞界的傑出軍人)乘坐的惲家車。如果先例中沒有“妳”字,就會被誤認為是公歷的8月11日;後壹種情況通常被視為農歷十二月初十。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容易引起歧義的表達方式。

筆者認為,避免歧義或錯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壹是統壹表述,在普通情況下加以解釋,如公歷中使用的數字、農歷中使用的數字以及其他縮寫和省略號。其次,與上述金陵張村呂氏族譜壹樣,分別以公歷和農歷表示。同樣,它是前壹年的數字加上分支的年份,因此沒有必要將蛇添加到轉換中以包括公歷年;註意,農歷11月上旬以後的日期要用日歷年括起來。例如,後壹個示例可以更改為“惲逸群於1978年12月10日(1978年11月11日)在寧病逝”,前壹個示例可以更改為“出生於1957年10月4日(丁酉出生於8月11日)”。又如小劉旭族譜中的莊樂天(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徐伯新的生母)“三十壹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去世時十壹月為夏歷”,“仁武”二字應在夏歷之後;再比如“1904年農歷十二月十九”。比較後改為“1905 65438+10月24日(陳佳臘月十九)”。

七。參考資料的選擇和編寫。

咨詢資料的選擇也有講究,高科技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書店或圖書館中有多種歷書,除了秦的上述作品外,還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07年8月出版的《新編實用日歷》,王平輝於2009年8月主編的《新編中國民間日歷》,以及範於2022年主編的《新編實用日歷與中國傳統日歷》。推薦郭世北、張正祥編著的2002年版《萬年歷》。特點是公歷比較古代歷法的日期時,將公歷65438+二月31對應的農歷年的月份和日期附在幹支表中,這樣就可以計算出農歷年延伸到下壹年的日期,例如122。

此外,互聯網上還有許多種電子日歷。筆者經常使用的“漢典萬年歷(選擇吉祥老黃歷)”,具有以下特點:壹是操作簡單,只要在要檢查的年月框中計數即可;二是信息容忍度,縱向可以達到前後任意年月日,橫向基本覆蓋相關內容;第三,現實是客觀的,其不言自明的說法:好運、厄運、禁忌等“都沒有科學依據。”

正史、地方誌、族譜附有年代對照表,方便讀者查閱比較,值得推廣。建議在公歷年後增加壹欄,如郭、張編著的《萬年歷》,即公歷65438+2月31對應農歷(每種情況都應說明),以避免兩種歷法交叉造成誤解。

現任常州市家譜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常州市武進家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以上是實用萬年歷查詢表2022暑熱相關內容,是關於日歷天數的分享。看完2022年日歷的清晰版本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