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印刷的起源

印刷的起源

印刷的起源: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壹。印刷術起源於道教雕版印刷,活躍於唐代雕版印刷【1】。宋仁宗時代畢升發展和完善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被蒙古人傳播到歐洲,因此畢升被稱為印刷術的鼻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先驅,為知識的廣泛傳播和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首先傳播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壹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作單字的正反字符圖案,然後根據原稿選擇單字,排列在字模盤中,上墨,印刷後再將字體去掉,以便下次排版時再次使用。

印章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壹般只有幾個字,表明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皆刻入反射,陰陽有別。在紙出現之前,官方文件或信件寫在竹簡上,寫好後用繩子捆起來。

在結紮部位放置粘性泥封結,將封口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在當時是壹種保密手段。紙出現後,泥印演變為紙印,印在若幹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據記載,北齊時期(公元550~577年),有人制作了壹種用於加蓋公文的大印章,很像壹種小刻本。

印刷於1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晉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的《抱樸子》壹書中提到,道教曾使用壹個四英寸的正方形(13.5×13.5),上面有壹個120字的大木印。這已經是壹個小街區了。

3.佛教徒也受到啟發。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佛經的卷首語上往往印著佛像。這種手工雕版印刷比手工繪畫方便得多。

4.碑刻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石雕的發明歷史悠久。唐初在陜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們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設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石碑,共20.9萬字,刻在46塊石碑上。耗時8年,全部雕刻完成。成為當時文人的經典。許多人競相模仿。後來,尤其是在魏晉六朝時期,壹些人利用疏於看管或無人看管的情況,將經書印在紙上供自己使用或出售。因此,它廣為流傳。

5.拓印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壹。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覆蓋壹張稍濕的紙,用軟木槌輕敲紙張,使紙張落入石碑的凹陷部分。紙張幹燥後,用棉花包裹,蘸上墨水,在紙上輕輕敲擊,留下的黑白字符與紙上的石碑壹模壹樣。這種方法比手動復制更簡單、更可靠。於是拓印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印染是在木板上雕刻圖案,然後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刷版分為兩種:凸版和鏤空版。1972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約公元前165年)出土的兩件印紗,均為雕版印刷。這項技術可能早於秦漢時期,但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可能會用於印刷,只要將布變成紙,將染料變成墨水,印刷的東西就變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中,有唐代印著凸版和鏤空版的佛像。篆刻、拓印、印染技術相互啟發、相互交融,憑借中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

7.雕版印刷發明於唐代(7世紀左右),並在唐朝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早期的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佛經、誓約和歷書。唐朝初年,玄奘用封底紙印制了普賢像,送給僧尼。

8.北宋時期(約11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並未廣泛使用,但雕版印刷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