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世界上最早的佛經是什麽?

世界上最早的佛經是什麽?

世界上最早的佛經是阿伽瑪經。

阿迦瑪的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又名阿勇、阿漢姆、阿阿爾莫等。,它的意思是“傳承傳說的教學方法”和“收集教義的經典”。意譯的意思是“回歸法”、“無與倫比的法”、“教導”和“傳播”,這意味著這樣的基本經典是由佛陀的教義持有、回歸和聚集的。壹般認為,這部經的基本內容是在佛教最初集結時確定的,並在佛教形成前後進行了系統整理,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相傳,佛陀圓寂後,他的弟子達葉嘉主持了第壹次收集,並背誦了兩部分:《法藏》和《法藏》。法藏記錄了佛陀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法藏有四五個部分(根據篇幅和內容特點,分為四個部分:昌阿嘎瑪、中阿含經、紮阿嘎瑪和曾益阿嘎瑪)。)據估計,在阿育王時代(3世紀)。原始佛經是在公元前1世紀用文字寫成的。壹般認為,阿迦瑪的形成恰逢教派的分裂,因此所有教派都有類似的阿漢經典。阿漢分成兩派:佛教傳到了北方和南傳佛教。

版本

北傳分別稱為昌阿迦瑪、鐘阿、紮阿迦瑪和曾益阿迦瑪,但現代學者認為它們不屬於同壹流派。關於南傳的書有五種,分別稱為長經、中心經、對應經、增支經和小經。其中,前四部分與《阿迦瑪》大致相同,但經書的數量、排列和部分內容各不相同。《長阿嘎瑪》的中譯本共22卷,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描述了關於佛陀、教學實踐和異端的理論以及世界的成敗;60卷、222卷的《中阿經》講了四真十二因和佛陀及其弟子的言行;“添加壹個agama”的卷51由1方法更改為11方法,並公布了語句數量,因此添加了名稱;《阿加馬雜記》(50卷)包含了阿加馬沒有收集的其他經文。阿迦瑪翻譯和編撰《漢書四十二章經》始於東漢漢明帝。整本《阿加馬》出版於4世紀和5世紀。此前,agama的單品接連被翻譯。

傳授和繼承

在梵語中,Agama是“來”或“去”的意思,因此阿漢的古代翻譯是“興趣”和“返回”的意思,意思是“從壹個地方到另壹個地方經過”。例如,瑜伽老師的《土地論》(第85卷)說:“如果有四種,弟弟的展覽從今天開始傳承;從這個原因,據說這個名字是Ayuma .”僧肇《長幹行序》雲:“秦言法規。.....像壹個巨大的大海,所有的河流都返回,所以它以法律命名。”《善知毗婆沙律》卷壹:“寬容的義名是阿罕。例如,圖多羅說:佛陀告訴僧侶:我在三界中沒有看到任何阿漢,如野獸阿漢,這純粹是眾生的聚集地。

根據《阿迦瑪》的序言,阿迦瑪是“萬善之淵,永遠容納著袁林”。譯名合集將“阿漢”翻譯為“無與倫比的法”或“教”,意思是“最高法也”。

流傳到南方的巴利阿汗經典屬於“蒼井”,據說屬於青銅絲帶部門,分為五個部分:1。“長系”;2.‘中央‘;3.對應部門‘(‘(samyutta-Nikāya););4.'增加分支“5”“小部門”。其中,“小部分”的內容與錫蘭和緬甸略有不同。從北方翻譯成中文的阿拉伯經典有四部,是四部阿迦瑪書的統稱,即《龍阿迦瑪》、《中國阿拉伯經典》、《雜阿迦瑪》和《曾益阿迦瑪》。

Long agama的中文翻譯相當於五部巴利書中的“長部分”。“別雜agama”的中文譯名相當於“對應部門”中的“優卓品”。《紮尕瑪》和《中阿韓晶》的兩個中譯本相當於對應部分和中間部分。“添加壹個agama”的中文翻譯相當於“添加壹個分支”。

來源和課程

據報道,佛陀圓寂(涅槃)後,大弟子摩訶迦葉聽到佛陀圓寂的消息,回到了葉波。由於佛陀去世前沒有留下任何作品,三個月後,在摩訶羅國王的支持下,6月27日,摩訶卡亞挑選了500名佛教僧侶在王蛇市的七葉洞聚集,這在歷史上被稱為“500人聚會”。釋迦牟尼(又名修多羅)所說的“經”是由弟子阿那達所誦,而律法是由烏帕利所誦。阿漢有五個部分,過程極其復雜,眾說紛紜,以摩訶迦葉為首。阿迦瑪的基本內容在第壹次編纂時已經確定,其中尤波麗編纂了《律藏》,阿南編纂了《經典藏》,阿迦瑪也在其中,在阿育王之前沒有編輯過。

佛陀滅世壹百年後,阿育王時期,在維舍裏(維舍裏)舉行了“第二次聚會”,四部阿伽瑪書《紮阿伽瑪書》、《中阿韓晶書》、《昌阿伽瑪書》和《曾益阿伽瑪書》正式整合在壹起,阿含書相繼得到系統整理,隨後進入了宗派主義的“宗派主義”時期。大約寫於公元前壹世紀。自中國隋唐以來,佛教學習者只生活在大乘佛教中,並認為Hinayāna很低,無人問津,這使得agama擱置了數千年。18世紀末,在歐美學者的倡導下,阿加馬重新獲得了地位。

景程

阿迦瑪創立時,就佛經的排序而言:(1)佛陀圓寂後的第壹個夏天,500名羅漢在王蛇城外的葉琪巖聚集,以達迦耶為首,舉行了第壹次聚會。阿難念法(即佛經),阿婆念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百集’。阿加馬的起源就起源於這個時候。(2)佛陀圓寂壹百年後,700名僧人在維舍集會並離開了這座城市,以耶舍為第壹次集會,並舉行了第二次集會。本集主要以律集為主,即著名的‘七百集’。(3)236年,佛陀圓寂後的第二年,即阿育王時期,在華氏城舉行了第三次聚會,由穆光廉的兒子徐皇帝擔任第壹次聚會,並完成了三藏教法。(4)佛陀圓寂四百年後,在加內希加國王的保護下,第四次收集在卡米羅國家舉行,以恐嚇者和世界朋友為首要任務。這本集子側重於對三藏的解讀。綜上所述,阿迦瑪在第壹次集會中背誦了它,在第二次集會後,即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是阿迦瑪正式成立的時期。

內容

《阿迦瑪》是壹本言行錄,描述了佛陀及其弟子在修道和傳教活動中的言行。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四真、四念、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宗派、無常、無私、五蘊、四禪、四證、輪回、善惡報應。世界被小乘佛教的各種流派所主宰。漢明帝在位時,有壹部《四十二章經》的譯本,其內容是從中文翻譯過來的。

狀態

阿迦瑪是佛教的根基,是佛教流傳於世的“教法”,是佛教消亡後收集的“聖教集”,師徒世代相傳,被“原始佛教”和“部門佛教”認定為“根本佛教”。

阿迦瑪是佛陀證悟、言行的記錄。它是在佛陀涅槃後由弟子們編撰的,而不是佛陀本人撰寫或編撰的。阿漢的法律含義很深,而且在早期,沒有文學名著之前,都是靠背誦,所以單詞和句子都盡量簡潔。凡事有利有弊。簡單而深刻的經文,眾生要麽不懂,不感興趣,要麽自以為懂了,卻曲解了法意。此外,還有許多精髓只有通過真正的實踐才能體會到。如果我們只從文字上理解它們,很容易產生誤解。這就是阿迦瑪被判小乘經的重要原因。

分類

龍·阿加馬

《阿迦瑪* * *》共22卷,由涼州薩曼佛耶舍於秦末十五年(413)在長安吟誦,譯成中文,由秦國道士記錄。

中國-阿富汗經

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譚墨南梯譯,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復譯,共六十卷。

雜項阿加馬

五十卷,釋迦牟尼(394-468)被南朝劉崧要求在楊度左環寺口授,寶雲翻譯中文並閱讀抄本。另有20卷《別譯雜阿加馬》被譯者遺失,翻譯時間可能早於50卷。

添加壹個agama

又名《加壹阿加馬》,51卷。建元二十年(384年)秦潭墨南首次吟誦此詩,朱佛年翻譯了中文並記錄了譚松的註釋。東晉隆安二年(398年)重譯《瞿曇與僧伽提婆》。

起源

對《常阿嘎瑪》中“常”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根據《四分法》第五十四卷、《五分法》第三十卷、《瑜伽師論地》第八十五卷,是《常經》的合集,故得名。《撒潑哆皮尼皮坡沙》已經出版壹年了,這對“常阿漢”來說是壹個突破;《論尊崇功德》有言,長者事久矣,意為劫無止境。

《中阿韓晶》中的“中”是指壹部中等篇幅的聖教集(根據《論敬德》卷壹)。”添加壹個agama”;這部經典按五分律第三十卷和四分律第五十四卷,按律數是第二部,從第壹部律到第十壹部律分類編纂,故稱增壹;根據《薩波度皮尼皮婆沙卷》的記載,增加壹個阿漢是佛陀在任何時候為天堂和世界所說的話的集合。

《紮阿尕瑪》中“紮阿罕”名稱的由來記載於《五部法》卷三十、《四部法》卷五十四等。這本書是佛陀對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田字和天女的關於四聖諦、八條神聖道路和十二因緣的教導。這壹集是第壹集,叫做《根據摩訶和尚32年的法律,收集雜文和句子稱為‘阿漢。根據《薩波度皮尼皮婆沙》壹卷,紮阿罕是為了闡明冥想,是冥想練習者練習佛法所必需的。修行者的土地理論已經出版了八十五年,所有的東西都是相應地傳授的,所以它被稱為Za‘ayi mo(Za‘a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