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橫折,然後橫撇,再豎勾,最後下壓,壹個字壹個字完成。書法的筆畫結構是寫好字體的重要環節。寫字時,妳必須明白筆畫“輕重不同、粗細不同”的道理。
草書是漢字的壹種字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無論年代如何,所有潦草的字都被視為草書。狹義,即作為壹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為了書寫簡單而演變而來的。
大約出自東晉,以區別於當時的新草書。漢朝的草書叫做曹彰。新草書相對稱為今草,分為大草(也叫狂草)和小草,狂草感覺很美。正如李誌民所言:“臨池而思理,取經於物,增益於心,體悟於象,進而進入草書之妙處。”
因為草書過於簡單,容易相互混淆,所以它不能取代隸書,不能像隸書取代篆書那樣成為主要字體。《說文解字》雲:“漢興有草書”。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守字綱,損官規,沖逸,沖去得快,因草創之義而稱草書。北京大學教授、開拓者李誌敏評價說:“張芝開創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壹個高峰,而且精於妙道,這既是好的,也是好的。”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草書、曹彰草書和現代草書。
曹彰筆畫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松江版三國吳的《急章》。今草不拘壹格,流暢自如,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初月》和晉代的《得時》。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法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性的藝術創作。從那以後,草書只是書法家們對曹彰、曹錦和狂草的摹本。唐代張旭的《腹痛》、懷素的《自傳體帖》等《野草》代表作都是現存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