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燕國設立中都郡,縣治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竇店西古城遺址。秦漢時期,中都被定為“好家鄉”。
如今,長陽鎮正式擁有了漢代的縣級設置。據史料記載,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1201年),今天的房山區有三個縣(國),其中良鄉西鄉是侯國,楊光是燕國楊光縣城址,即楊光城址,位於長陽鎮楊光村,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燕國被廢,設燕縣,楊光縣即當時的燕縣。元壽元年(公元前122年),燕國重建,楊光縣隸屬於燕國。此後,楊光縣的隸屬關系幾經變遷,先後隸屬於楊光縣、楊光縣、廣佑國縣和上谷縣。
三國(魏)、西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壹直設置光縣。到南北朝時(420~589年),房山區仍有良鄉縣和楊光縣。北齊時(550~577年),良鄉縣和楊光縣合並為薊縣。北齊武平年間重建良鄉縣,但楊光縣從未重建。楊光縣自漢高祖六年建縣以來,存在了700多年,不到800年,北齊時關閉。
在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由北向南的民族融合在唐代達到高潮。尤其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民族大融合中有許多獨特之處,最明顯的是即墨府的設置。因此,從歷史上看,唐朝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鼎盛時期,而幽州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點,在這裏設立了大量的即墨州縣,這不僅是唐朝建立的壹大特色,也是幽州的壹大特色。
所謂即墨府是唐代在各地相繼設立的地方行政單位,屬於華僑治下的府,最大的是總督府,其次是府,最小的是縣。據史料記載,在唐代,房山區有七個即墨縣。其中,有三個楊光市,包括瑞州及其所在的縣、歸義州及其所在的縣、宜賓及其所在的肅州縣。
瑞州是突厥的壹個州,唐貞觀十年(636年)為處理突厥烏圖汗達幹部的倒臺而設在潁州。武則天長生二年(679年),她的家鄉被困在契丹,她搬到了松州安置。唐宋初期,神龍初北歸(705年),屬幽州都督府,並帶到原憲縣,華僑統治的地方在楊光良鄉縣。
彜州是漠洪的壹個州,是唐高宗幹奉仲(666~668年)在潁州邊界為漠洪西陵部落和州治所建。696年,武則天遷徐州,神龍北犯,調幽州為巡撫,領蘇縣,並在廣陽城僑居,這是壹個很好的家鄉。
在歸義地區,唐高宗將軍(668~670年)將新羅人作為囚犯帶到義縣,華僑在良鄉縣光陽城進行統治,該城後來被廢棄。唐玄宗二十年(732年),禮部尚書、新安王李益為征北副將軍,率幽州使臣趙攻打契丹。Xi道教領袖施立的出鏡率較低,只有5000多元。唐詞李玨史鎖臯為歸義王,任歸義太守,回到家鄉楊光。
唐代已有葫蘆庵(今葫蘆庵)等地名記載,本村姓氏為陸、常、李、劉。在唐朝,縣以下的線被劃分為李(村)系統,以100戶為李,以5戶為鄉。幽州張亮縣有12個鄉鎮。共有8個鄉鎮,包括觀音鄉(油城村)、蔡暢鄉(北陶村)、金山鄉(接力村)和方山鄉(北滘村)。從地理位置來看,葫蘆垡村可能屬於蔡暢鄉。
遼金時期仿唐制,仍實行鄉、村(寨)制。據了解,豐縣有懷玉鄉(歸張坊裏管轄),良鄉縣有西南鄉(歸張謝村管轄)。
金代時,楊光鎮曾屬大興縣。《晉史》中* * *的中心記載是:楊光鎮,晉代的壹個鎮,位於崇各莊東北約四公裏處。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縣位於冀南,鎮在金代屬大興縣管轄。這是金代楊光鎮的遺址。1982年,在石光(大興界)附近出土了壹件八面經典建築,是金明昌五年(1194)楊光鎮右堂商酒煙花監李治文為其母所建。它成為金史中“大興縣領楊光鎮壹”記載的佐證。
民國成立後,縣以下改為區村制。民國四年(1915),良鄉縣設8區,轄148個村。其中,二區為東壹區、管務(五子)、西石羊、星光大村、梨村、官道、葫蘆垡等24個村。第八區是北區,管轄39個村莊,包括安家莊、楊光市前後巖村、鐵匠營、沖各莊和何兆雲。
民國十七年(1928),根據南京政府《縣組織法》,縣以下改為區、村(寨)、地、居委會制,共分四級。第二年,村改為鄉(鄉比村大),改為鎮。1934年,縣、鄉(鎮、村)兩級體制被改變。日據後實行保甲制度,良鄉縣有8個鄉,保96人,甲998人。
新中國成立之初,縣以下實行區村制。良鄉縣有7個區,其中壹個是水田。1956年取消良鄉縣級設置,全縣劃分為21個鄉。
1958年,房山、良鄉兩縣合並,建北京周口店區。當年9月,縣級以下人民公社成立,周口店區共有8個公社(10月165438+7)。如今,長陽地區屬於良鄉公社。
1961調整公社規模,方山縣規劃31個公社,包括長陽公社、葫蘆垡公社。上世紀70年代,長陽公社曾壹度更名為中柬友好人民公社。1983年取消公社,改為鄉(鎮)村制。長陽公社更名為長陽鄉,葫蘆垡公社更名為葫蘆垡鄉。
1990年,長陽鄉更名為長陽鎮。1998,國營長陽農場並入長陽鎮。2002年,葫蘆垡鄉與長陽鎮合並,仍叫長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