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來自歷史事實。他們有的把壹個歷史事件概括為壹個成語;有的把歷史上的名句截取或改成成語。以下是壹些來自歷史事實的成語:
(壹)據《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國君惠文王得到壹塊玉,秦國國君趙浩棋寫信給趙國國王說,他願意給他十五座城市來交換這塊玉。趙國比秦國弱小,它明明知道秦國的話不可靠,卻不敢公開揭穿秦國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前往秦國處理此事。臨走時,他說:“如果秦國給趙國十五座城市,就把這塊玉給秦國。如果妳得不到這座城市,妳必須把玉毫無瑕疵地還給趙國。《史記》原文完璧歸趙。)”藺相如到了秦國,把這塊玉獻給了秦王,但當他看到秦王並不是真的打算把十五座城池送給趙國時,他機智地編了壹個理由從秦王那裏把這塊玉拿了回來,並秘密地派隨從回到了趙國。後來,人們用“完好無損地歸還給趙”來表示原件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主人。這四個字已經成為成語。
(b)在《史記》和《範睢列傳》中有無數記載:戰國時期,秦國丞相範睢()問他的敵人魏國大夫徐佳:“妳知道妳有多少罪嗎?”蘇嘉說:“拔掉我的壹根頭發,記錄了我的罪過。頭發不夠。”(《史記》原文為“摑賈誌發以續賈之罪不足。”)後來,我用“難以計數”的比喻來形容罪惡的數量。“難以計數”已經成為壹個成語。
這兩個成語來源於歷史事實,它們是“把壹切都還給趙”和“難以計數”,它們都是通過截取或改變歷史書上的漢語句子制成的。這個成語在所有成語中所占比例並不大。“執筆從戎”、“退三舍”、“唇亡齒寒”、“鼓足幹勁”、“坐等行情”等成語都出自史實。
②以前的故事
有些成語來自前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真實的,但他們的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太重要。這些成語有些很有趣,有些有很好的修辭效果,因此被廣泛使用。現在舉幾個例子並解釋它們的來源。
(壹)宋代有個畫家叫文同,擅長畫竹子。當時,文學家晁寫了壹首詩說:“當妳能畫竹子時,妳心中有壹個計劃。”後來,“有計劃”成了壹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來稱贊處理事情有信心的人。
(二)宋代鬧得沸沸揚揚的謝五壹問潘達近期有沒有寫詩。潘大林給他寫了壹封信說:秋天以來的壹切都是壹首好詩。昨天,當我悠閑地躺著時,我聽到了樹林裏的風雨聲。我興高采烈地起床,在墻上寫道:“城中風雨近重陽”,突然催我交房租的人來了,我大失所望。只有這句話發給妳。後來,“滿城風雨”這個詞成為壹個廣泛使用的成語,意思是許多人都在談論壹些新鮮事物。
此外,“威武不屈”、“大而不可失”、“挑擔救火”、“人多好找”等成語都是從前人的故事中衍生出來的。
③寓言和傳說
古籍中還有壹些深刻的寓言故事,也是成語的來源。這種成語往往具有教訓或諷喻的意義。現在舉幾個例子解釋壹下。
(a)杞人憂天的列子田瑞說:“周朝時,齊國有壹個人害怕天塌下來,無處容身,所以連睡覺和吃飯都沒有心思。”後來,他用“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擔憂。
(二)邯鄲學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有壹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學步(趙人善走)。”他沒有學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步法,只能用雙手爬行回家。“後來,我用“邯鄲學步”作為壹個成語,意思是模仿別人不在家,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技能。
(三)魯《春秋》中的壹個故事。《自知》說晉國大夫範去世時,壹個老百姓得到壹口大鐘,想把它帶走。只是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他用錘子把它敲碎了,這樣鐘又響了。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搶了鐘,就趕緊堵住耳朵,以為自己聽不見,所以別人也聽不見。《淮南子·說山訓》中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麽來的,只不過“鈴”字改為了“鈴”。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騙子使用的方法非常笨拙,但他認為他可以欺騙別人。成語中還有壹句話叫“掩耳盜鈴”,出自三國故事,類似於“掩耳盜鈴”,但群眾基礎差,用的人少。
來自寓言的成語往往蘊含著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這種成語,在所有成語中,占比很小。
④古人的原句
有些成語全是用古代句子構成的,例如:
(壹)“醉意不在酒”。見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醉意不在酒,而在山川。”意思是:醉漢的心思不在喝酒上,而是在欣賞這裏的山川。後人將“醉翁之意不在酒”作為成語,意為“別有用心”和“其他目的”。
(二)水落石出蘇軾《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刨根問底”原本是壹個純粹的風景句,後人把它作為壹個成語來表達真實的情況。
(c)上壹層樓成語不僅完全使用以前文章中的句子,而且還使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上壹層樓”。原詩是:“山遮白日,洋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成語“上壹層樓”的意思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進和擴大。
“壹個微笑就是壹千美元”、“奇怪的事情”、“寫壹個篇章”和“壹鳴驚人”等成語都使用了前人的句子。這類成語在所有成語中占很大比例。即使它具有明顯的成語特征,但人們偶爾引用的前人格言也不能視為成語,而只能視為引語。但是,如果後來人們經常使用它,人們逐漸熟悉它,它就會被視為壹個成語。
(5)截取或更改古句。
有些成語並不直接使用古人的句子,而是截取或稍微改變古人的句子然後使用。截取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見上文“四字成語”)例如:
(壹)《孟子·告子》第壹部分有兩句話:“命亦吾所欲也;仁義也是我想要的。”妳不能兩者兼得,甚至那些舍生取義的人。“從這兩句話中,後人把“舍生取義”這個詞拿出來作為成語,表示他會為了維護正義而犧牲自己生命中的高尚品質。
(二)《孟子·告子》第壹篇有幾句話揭示了(pù)十寒:“世上雖有易生之物,露壹日則寒十日,無人能生。”雖然世界上有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沒有什麽東西可以通過將其幹燥壹天並冷卻十天來生長。後人從這些詞中挑出了“壹曝十寒”這個詞,並將其用作成語,意思是說壹個人沒有毅力,努力的時間少了,浪費的時間多了。
(三)《孟子·盡心上》第壹篇中有壹句話:“楊紫為我取之,拔壹毫以利天下。”楊紫極其自私。即使從他身上拿走壹根微小的頭發可以造福世界,他也不會這麽做。後人把這句話中的“不要拔壹根頭發”改為“不要拔壹根頭發”作為成語來形容極其自私和吝嗇的人。
(四)宋代蘇林有兩句詩:“近水樓臺先得月,日光下花木易春。”後來,“近水樓臺”這個詞作為壹個成語被砍掉了,意思是在條件方便的情況下,可以比普通人先得到好處。
成語“壹個著名的人”、“壹天的長度”、“壹丘之貉”、“壹天三秋”和“壹句話值壹千美元”都屬於這壹類。這類成語在所有成語中也占很大比例。
6 .人們使用的精煉短語
說到成語的來源,人們總是首先想到上面提到的所謂有來源的成語。事實上,占很大比例的成語是那些現在找不到真正原始來源的成語。這些成語大多是人民創造的。他們中的壹些人有強烈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比如“大海撈針”、“咒罵桑樹”、“另起爐竈”、“3322”、“大刀闊斧”、“吞棗”等等。這種成語由於其良好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壹直被人們廣泛使用,而且它不僅用於寫作,還用於口語,甚至很早就用於口語。如果有人在古籍中看到這種成語,認為壹本書的作者就是這個成語的創造者,恐怕未必可靠。例如,宋人語錄中的壹些成語和元雜劇中的壹些成語可能並非起源於宋代或元代,但它們可能都很早。
⑺諺語和格言
有些成語是兩三千年前寫在書上的。雖然它在文言文中看起來很優雅,但它實際上是群眾口頭使用的諺語或諺語。例如,“遲到總比不到好”和“金掃帚”都屬於這壹類。為什麽知道這些成語是諺語或俗語?因為使用這些成語的古人在古籍中已經說過了。比如《戰國策·楚策》中說:“我聽過壹句俗語: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羊圈裏養的羊跑了,所以在其他羊再次跑走之前修補羊圈還不晚。曹丕的《典論隨筆》中說:“在漢語中,家裏的掃帚是孩子的女兒”(意思是:俗話說,家裏的破掃帚和女兒壹樣值錢。享受是“當”還是“作為”。《史記·田雷列傳》中說:“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粗話、俚語或諺語和俗語是指民間諺語或俗語。事實上,壹些成語來自諺語或俗語,在古籍中,也有壹些成語不壹定被標記為“李語”或“粗俗語”。
此外,還有壹些諺語和俗語,它們不像壹般的成語那樣整潔優雅,顯然是人民群眾所說的。而是因為它們很容易理解。它具有良好的表達效果,因此被人們廣泛使用,並已成為壹個成語。比如“牛頭不對馬嘴”、“坐山觀虎鬥”、“眾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烏鴉壹般黑”都屬於這壹類。
外國習語
我們使用的壹些習語來自外國。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期,中國翻譯了許多流行於西域和印度的佛經。佛經中的許多句子和典故早已成為漢語成語。比如“壹塵不染”、“自我表現”、“興高采烈”、“不可思議”、“不離不棄”、“回頭是岸”都是。明清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著作漢譯本中的壹些西方典故、格言和精煉句子成為中國人使用的成語。例如,“時間是黃金”、“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自然選擇”、“弱肉強食”、“有原則的交易”和“按勞取酬”都是例子。
(9)
如前所述,成語是固定的短語或句子,壹般不能隨便更改。但有時,為了滿足表達或寫作的需要,可以改變並巧妙地使用壹兩個詞。這種經過修飾的成語往往有很強的表達效果,因為把成語改壹兩個字特別能吸引讀者的註意力。這種方法自古就有。例如,成語“物極必反”來自“王冠的循環”。意思是當事情發展到極端時,必須轉向相反的壹面。後世有人把它改成了“物極必反”,感覺更加積極有力。南北朝時期,北周著名文學家萬信寫了《哀江南》,將這個成語改為“物極必反”,以表達他無奈的憤慨。再比如成語“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孫醜上》,意思是事半功倍。後來,有人把這個成語中的“半”字和“倍”字的位置改為“事半功倍”,以表示工作很辛苦,成果很小。但在古代,很少有這樣使用成語的例子。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以前壹些意識形態的錯誤和局限性明顯暴露出來。因此,更多的人使用成語來表達新的思想。比如,變“欲速則不達”為“欲速則不達”;變“壹石二鳥”為“壹石三鳥”“壹石多鳥”;變“壹箭雙雕”為“壹箭三雕”“壹箭多雕”;變“知難而退”為“知難而進”等等。
時代變了。生活在新社會與生活在舊社會不同,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舊的規章制度已經不能約束我們了,壹些舊的習慣用語顯然不適合當今社會。例如,具有* * *制作風格、敢於藐視困難、敢於勝利的人永遠不會“知難而退”。“知難而進”這個新成語的產生是很自然的。這也可以算是轉負為正,同時收到了“古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大多數成語都是兩三千年來相繼流傳或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新思想的成語自然會層出不窮。全國解放以來,在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語,如:
介紹舊的和介紹新的是多麽快和多麽經濟。
分秒必爭,力爭上遊,百花齊放。
勤儉持家,修舊利廢下鄉
勤學苦練,只爭朝夕才能變廢為寶。
下壹盤棋比學習更能幫助整個國家。
等壹下。與此同時,出現了少量批評性的新習慣用語,如“膽小怕事”和“為拖延支付更少的費用”。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積極意義。因此,它產生後,立即像野火壹樣傳播開來,受到各級廣大人民的喜歡。
上面列出的十項是成語的主要來源,也是成語的較大類別。
回復
王竹子
0粉絲
四樓
外國習語
我們使用的壹些習語來自外國。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期,中國翻譯了許多流行於西域和印度的佛經。佛經中的許多句子和典故早已成為漢語成語。比如“壹塵不染”、“自我表現”、“興高采烈”、“不可思議”、“不離不棄”、“回頭是岸”都是。明清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著作漢譯本中的壹些西方典故、格言和精煉句子成為中國人使用的成語。例如,“時間是黃金”、“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自然選擇”、“弱肉強食”、“有原則的交易”和“按勞取酬”都是例子。
(9)
如前所述,成語是固定的短語或句子,壹般不能隨便更改。但有時,為了滿足表達或寫作的需要,您可以更改壹兩個單詞並巧妙地轉換它們。這種經過修飾的成語往往有很強的表達效果,因為把成語改壹兩個字特別能吸引讀者的註意力。這種方法自古就有。例如,成語“物極必反”來自“王冠的循環”。意思是當事情發展到極端時,必須轉向相反的壹面。後世有人把它改成了“物極必反”,感覺更加積極有力。南北朝時期,北周著名文學家萬信寫了《哀江南》,將這個成語改為“物極必反”,以表達他無奈的憤慨。再比如成語“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孫醜上》,意思是事半功倍。後來,有人把這個成語中的“半”字和“倍”字的位置改為“事半功倍”,以表示工作很辛苦,成果很小。但在古代,很少有這樣使用成語的例子。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以前壹些意識形態的錯誤和局限性明顯暴露出來。因此,更多的人使用成語來表達新的思想。比如,變“欲速則不達”為“欲速則不達”;變“壹石二鳥”為“壹石三鳥”“壹石多鳥”;變“壹箭雙雕”為“壹箭三雕”“壹箭多雕”;變“知難而退”為“知難而進”等等。
時代變了。生活在新社會與生活在舊社會不同,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舊的規章制度已經不能約束我們了,壹些舊的習慣用語顯然不適合當今社會。例如,具有* * *制作風格、敢於藐視困難、敢於勝利的人永遠不會“知難而退”。“知難而進”這個新成語的產生是很自然的。這也可以算是轉負為正,同時收到了“古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大多數成語都是兩三千年來相繼流傳或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新思想的成語自然會層出不窮。全國解放以來,在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語,如:
介紹舊的和介紹新的是多麽快和多麽經濟。
分秒必爭,力爭上遊,百花齊放。
勤儉持家,修舊利廢下鄉
勤學苦練,只爭朝夕才能變廢為寶。
下壹盤棋比學習更能幫助整個國家。
等壹下。與此同時,出現了少量批評性的新習慣用語,如“膽小怕事”和“為拖延支付更少的費用”。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積極意義。因此,它產生後,立即像野火壹樣傳播開來,受到各級廣大人民的喜歡。
上面列出的十項是成語的主要來源,也是成語的較大類別。